网络智能化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新探

2013-02-15 17:17马淑琴李东莉刘磊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立体智能化主体

马淑琴,李东莉,刘磊

(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吉林通化134002)

网络智能化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新探

马淑琴,李东莉,刘磊

(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吉林通化1340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深入。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然需要与时俱进,在网络智能化环境下追求构建传统与现实有机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以适应培养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需要。为此,该文旨在对网络智能化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立体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一方面指出网络技术条件下构建立体教学模式提供的机遇,另一方面剖析作为“双刃剑”的网络技术对构建立体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对其解决措施进行初步研究,从而为更好地搭建高效快捷的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网络智能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法国学者埃吕尔指出:“现代技术已经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因此无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将会涉及技术,这是不以任何个人和主观意志为转移的”[1]127。网络智能化技术也必然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契机。但是,网络信息技术在发展中也体现其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结合时代步伐,更新教学模式,改善教育手段方法,构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新平台,从而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互动的马克思主义辩证理念。打破时空界限,凸显立体教学模式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创新性。这也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为此,本文力图在网络的基础上,分析在网络智能化环境下建构立体教学模式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思考解决困境的几点措施,希望能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起到微薄的力量。

一、网络技术条件下构建立体教学模式的机遇所在

1.从主客体关系上实现了身份角色的灵活转换

众所周知传统教育模式,更多地体现为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单向交流。尤其在针对性极强的高风险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主体性丧失,而被动成为知识信息的储藏器,学生主体异化为物,为分数所左右。网络智能化环境下,我们有效地实现了这一滞后点的爆破,打破了制约自我的发展瓶颈,从而为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气息,激活了沉睡的学生主体。在网络空间更能够体现二者的平等性,从而实现学生能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尤其是借助网络信息自身的巨大优势,真正体现了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能够让我们真正转换“唯书唯上”的错误思想。这是符合我们今日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解决好他们的所思所想,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2.交往互动表现形式多样化

交往是指人们通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彼此的协调,而影响或改变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活动。[2]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彼此认知,从而真正体现教育人文关怀理念。通过线上和线下,网内网外,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等不同境遇,不同方式的多维度沟通实现认知主体之间的立体交流模式。例如,在学期初可以将QQ,微信,邮件等网络联系方式公布给学生,建立长久联系模式。已达到进一步加深彼此的认知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作为思政课教学更是需要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交往模式来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从而真正实现帮助他们通过正确的“三观”来树立科学合理的理想信念的目的。

3.教育内容展现多元化

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获取量大,内容更新速度快,即时性特点凸显。正因为如此,纸质新闻出版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又是要求我们能够有效地分析时事,理解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所以,网络自身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满足我们的需求。为此,必然体现为理论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并且,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其声情并茂多元化方式展示其主要内容,可以为我们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家雪茄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3]。而且马克思也曾言明教育的真谛,教育并非是简单地文化传递,更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从而说明教育内容要避免老生常谈、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内容充实的同时,更要积极地渗透到学生脑海,让他们激起思考的浪花和探索的巨浪。

4.教育方法的灵活性

正确的认识和实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推进事物向前发展,成为其动力源。但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及时更新知识。网络智能化,为我们教育方法的完善和丰富提供了契机。不仅可以保留以往的主体间直接互动,且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支持将现实主体穿越。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下进行学习交流,有利于实现网络背景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维。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可突出体现学校通过数字化管理,高校快捷打通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途径,也充分体现了“三育人”要求实现的有效途径。更是对学生自我的管理,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将自身和社会集体有机统一,对新观念,新思考进行反思以达到共识,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5.教育管理资源的丰富性

教育管理资源在原有的软硬件基础上,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扩大了其服务教师和学生的范围和形式。使师生感受到了资源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完善。为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获取前沿信息提供了新的媒介。拉近了师生和管理人员的距离,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尤其是在校园的突出位置安置大屏幕等,通过即时报到和相关视频、声像的传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激发其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端正学习思政课的态度。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充分展示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

二、作为“双刃剑”的网络技术对构建立体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智能化环境为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的新契机。但是,如前所指,网络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具有自我的弊端,为我们构建立体教学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例如,教师的权威性遭到挑战,信息数据庞杂,真假难辨,尤其有些不健康的信息缺乏约束力,造成误导,网络本身极大的诱惑力,使很多大学生迷恋其中,难以自拔,扰乱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秩序,影响了身心健康,尤其是过于依赖网络虚拟交流和网游,使自我出现了超脱状态,更有甚者从网络虚拟世界直接反穿越到现实,进行网络罪行的现实化。此外,近年来自闭症(孤独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日益蔓延,这与主体自身心门紧锁,不能真正实现对外开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此,若想有效地在网络智能化下构建和发挥立体教学模式,必须要构建新型的教师和学生即主体和客体关系,积极探索解决网络技术发展的新举措。

三、建立思政课立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想

1.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各自专业理论和综合素养,尤其是自律能力的提高。教师主体必须认真贯彻我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精神,时刻进行理论的充实和提高,从而为学生主体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本身应该打破以往的被动接受,积极踊跃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中,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理念,在正确理解知识理论真谛的基础上提升自我思辨能力,实现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要为教师和学生主体创造条件,进行必要的网络技能培训,方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例如,职称计算机考试的存在迫使很多教师无论是否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都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不仅如此,也要扩大路径,为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技能提升设置灵活的时间和空间。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自身不被时代发展潮流所遗弃。

2.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智能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内外兼顾,动静互补。实现知识的漫游,既要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的积极因素,为理论大厦的奠基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要创造其腾飞的条件,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通过网络智能化的方式,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遨游际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下,打破教条式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理念。当今社会的发展,这种固步自封的僵化思想无法推动我们前行,所以,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解放思想,探索新知。网络智能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则可以帮助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之上,更好地、积极有效地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当前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3.依法治网,维护校园网络的监控,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开发软件系统,制定和完善有效的法律和法规。进行道德教育和监督,从而打造出网络空间交流的纯净土壤。在合法合理的交流中实现平等互助。马克思说:“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意识,也就是意识到别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把别人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平等是法国的用语,它表明人的本质的统一,人的类意识和类行为,人和人的实际的同一,也就是说,它表明人对人的社会的关系或人的关系。”[4]48所以,我们在网络交流中,既不要做网虫,使自我迷失方向,也不做黑客,利用网络攻击他人,去危害他人和国家利益。同时,也不能乱抛垃圾,污染网络环境,更要有节制,不浏览和传播淫秽物品,保持头脑清晰,不轻信他人,不剽窃他人成果,树立正确的网络法制观。

综上所述,在网络智能化环境下,构建立体思政课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鉴于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体现的两面性,要求我们必须抑制其消极作用,而利用其积极性来促进高校思政课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乔瑞金.技术哲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郑召利.90年代以来我国交往理论研究概述[J].哲学动态,1999(4):9-12.

[3]邹进.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学思想概览[J].外国教育,1988(3):52-5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丛荣华.网络教育模式下的高师院校学生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6]吴伟伟,张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以山东省高校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7]姜岩.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对策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8]蒋琪纯,刘以榕.基于“网络社会”环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责任编辑:品风)

G642

A

1008—7974(2013)06—0124—03

2013-07-03

马淑琴(1980-)女,吉林辉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文关怀视野内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488号;通化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网络智能化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教学模式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立体智能化主体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念个立体咒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立体登陆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