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宪鲁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近年来,美国高校图书馆纷纷探索学术交流(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服务的新模式。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CRL)将学术交流定义为:学术交流是动态的有机系统,其中包含了研究与成果的撰写、学术质量的评估、向整个学术社区的传播及成果的存档。这个系统既包括一些传统的交流路径,如学术性出版,又包括一些新的渠道,如以电子文档公开研究成果等[1]。
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交流服务源于以下背景:(1)学术期刊价格上涨率已经远高于一般的通货膨胀率,并且超过了图书馆预算。(2)大学出版社学术专著的出版数量已经大幅下降。(3)电子期刊的利用涉及版权法律和合同法律。(4)电子环境下信息的长期保存、访问面临重大挑战,由于大多数图书馆实际上没有收藏由出版商许可的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期刊内容,图书馆必须开发新的保存模式[2]。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开展的学术交流服务是基于开放存取理念的全新服务模式。厦门大学图书馆、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建立了机构库,但是尚未设置专门的学术交流服务岗位及学术交流服务部门。国内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与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3]。 本文通过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现状的分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优化学术交流服务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本文采用网络调查方法,访问了2012年美国高校综合排名[4]前50的高校图书馆的主页,获取其学术交流服务的相关资料,发现有26所图书馆开展了学术交流服务(如哈佛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等)。
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主要得到两方面的政策支持:(1)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政策支持[5]。该协会制定了学术交流计划和改革学术交流体系的策略,主要包括:①与出版社谈判将商业期刊转变成开放存取的期刊;②由联邦政府和私人在作者开放存取期刊出版方面给予经费资助;③要求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在特定的时间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并可以公开访问。(2)基金资助机构的政策支持。美国很多基金资助机构要求被资助者向公众公开期刊文章,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能源部、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等均对受资助者有此要求。
美国高校图书馆在学术交流服务方面的合作也是学术交流服务的重要内容,对促进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发挥着积极作用,其具体合作形式如下:
3.2.1 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RL )成立的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简称SPARC)是一个国际联盟[6],现有遍布于北美、欧洲、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近800个会员机构。SPARC致力于维持学术出版系统的平衡,其工作重点是推进新的学术交流模式的出现,具体包括:(1)告知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问题及学术交流变革的机遇;(2)倡导促进学术交流的潜在技术政策变化,并明确在研究过程中传播是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3)“孵化”有利于学者和研究组织的商业出版模式。SPARC在其主页列出了供图书馆、作者、学生、出版社查阅的资源,涉及校园出版资源中心、机构知识库、行业综述、开放数据、开放的教育资源等方面。
3.2.2 堪萨斯大学( University of Kansas )开放存取政策联合机构
美国堪萨斯大学是全美国第一批与学术期刊订阅者以外的读者分享学术研究成果的大学。2011年,堪萨斯大学已经率先与其他21所大学及学院建立了开放获取联盟(Coalition of Open Access Policy Institutions,简称COAPI),该联盟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7]。目前,COAPI有来自46个机构的代表,包括图书馆员、图书馆馆长、教师、董事等。根据相关公告,COAPI将实施“协作和共享开放存取策略”[8],倡导建立全国开放存取机构,着眼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开放存取和可能削弱开放存取政策的问题,如一些出版商所要求的开放存取豁免。
美国高校图书馆成立了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办公室、研究机构,并有专门的大学图书馆分馆或专门的图书馆员负责具体的工作。例如,2008年哈佛大学教务长向图书馆提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术成果的开放、共享、保存,成立了哈佛大学图书馆学术交流办公室,并在商学院、法学院等学院设置了专门的学术交流联络员。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服务,还成立了学术交流咨询委员会,建立了图书馆实验室[9]。再如,2007年春季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图书馆成立了学术交流工作组,该工作组由丹福思校区图书馆和贝克尔医学图书馆的馆员共同组成,工作组下设版权工作小组、联合学术交流网站小组、电子归档小组,分别负责具体的服务工作[10]。
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内容主要涉及开放存取、学术出版、机构知识库、数据管理、版权服务等。
3.4.1 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Open Access)是真正意义上的从网上免费获取文献,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受到版权及使用许可限制的服务。开放存取是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基本内容。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要求教师提交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资助教师出版其研究成果[11];杜克大学图书馆有博硕士论文的开放存取、杜克大学法学图书馆开放存取、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图书馆资源开放存取、开放存取期刊等项目;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Lamont-Doherty(拉蒙特—多尔蒂)地球天文台共同制定了开放获取政策,呼吁教职人员和管理人员将他们的研究论文通过网上资料库免费提供给公众,并建立了开放存取策略模版[12]。
3.4.2 学术出版
学术出版(Scholarly Publishing)是图书馆通过建立在线出版系统或与出版社合作以在线出版学术研究成果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也称数字出版。例如,杜克大学图书馆的学术出版是在线出版系统,包括电子档案袋、个人或团体博客、音频、视频和多媒体策展的项目或一组网站。又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多年来一直积极从事电子出版工作,其中许多项目涉及政府文件的传播和学术交流;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出版计划采用DPubS(数字出版系统)平台,该计划提供正式出版的学术文献的电子版,出版服务包括:技术和业务咨询、出版内容准备、网站设计、正式渠道的出版及开放存取出版等,并支持多种出版物形式(期刊、图书、会议记录等);出版物涉及康纳尔大学图书馆和杜克大学图书馆合作的欧几里德项目、康奈尔大学东南亚项目出版的名为《印尼》的半年刊、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政策的全球食品系统等[13]。
3.4.3 机构知识库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简称IR),又称机构典藏库、机构库等,是学术机构为获取并保存机构的智力成果而建立的数字资源库,它是随着开放存取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学术传播方式[14]。机构知识库在线文档能够实现自由地、不受限制地访问该机构的研究成果,机构库包含本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许多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名为JScholarship的机构知识库,包括工作论文、技术报告、会议幻灯片、诉讼、预印本、数据集、多媒体、播客、视频演示、视频讲座等资源[15];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建立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开放数字档案(Collection of Open Digital Archives,简称CODA),该网站提供在线图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口头报告等资源[16]。
3.4.4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Data Management)是图书馆基于大型存储设备、高性能服务器及服务终端等为用户提供的科研数据存储、访问、下载等一系列服务[17]。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数据管理服务为用户提供数据管理的工具和资源,包括数据管理计划模版、学术共享的数据存取、数据管理的FAQ服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管理和共享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可用的数据存储列表等[18];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图书馆制定了数据管理计划,该计划是关于用户在研究过程中及研究结束后如何保存数据、提供数据访问的文档,加州大学为了满足用户数据管理计划的需求,由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的数据监护中心建立了专门的网站,网站有关于数据管理计划的详细介绍,并提供数据管理工具、数据存储库链接等。
3.4.5 版权服务
版权服务(Copyright Service)是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重要内容,旨在为用户传播《版权法》,避免学术交流出现违反《版权法》的现象。例如,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图书馆有专门的版权工作组,其任务是为该校的版权管理工作开发和维护一系列考虑到版权法、行业指导、实践和技术管理的最佳实践,具体策略包括:开发关于版权及相关问题共享的门户网站,提供协助该校成员管理和理解版权问题的工具和服务,提供适合部门、项目、小组的工作站和简报等。佐治亚理工学院图书馆在学术交流服务网站专门对作者可能遇到的版权问题进行说明,包括个人研究成果的版权归属、个人是否可以将研究文章归档在个人网站上或在数字资源库上、如果将个人研究成果归档在个人网站上或在数字资源库上是否需要与出版社谈判等问题[19]。
我国各级政府及科研管理部门都很重视学术研究活动,从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到地方科技、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会批复很多基金资助科研项目及一些行业基金资助项目,而各类高校承担着我国绝大多数科研项目,各种形式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因此笔者认为,各级各类基金资助机构可以借鉴美国基金资助机构的经验,对受到资助的项目提出向公众免费公开学术研究成果的要求,也可以和高校图书馆联合建立研究成果开放存取网站,使高校研究者能够免费获取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
ARL发起的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在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中国图书馆学会也可以在此方面做出贡献。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4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编译出版委员会、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和阅读推广委员会[20],但并没有成立专门指导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的委员会。笔者建议中国图书馆学会根据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的实际情况,成立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工作指导委员会,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进行宏观指导,使高校图书馆从思想上重视学术交流服务,并采取相应措施推进更多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交流服务工作。
学术交流服务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工作,能够促进学术研究成果共享,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当提高对学术交流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成立专门的学术交流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的学术交流服务工作涉及服务工作的组织、具体服务工作的实施等环节,笔者建议高校图书馆成立学术交流服务工作办公室。该办公室可以设置技术工作组、版权服务组、对外联络组等不同的工作组,负责学术交流服务工作的统筹管理,各工作组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其次,要扩展学术交流服务的内容。我国高校图书馆除建立机构知识库外,还应逐步开展期刊文献开放存取服务、学术出版、数据管理与存储服务、版权服务等多方面工作,完善学术交流服务体系。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及服务方面已经有很强的合作意识,已经建成了数十个高校图书馆联盟,各高校图书馆联合开展了文献资源建设、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阅读推广等一系列合作,提升了单个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借鉴美国堪萨斯大学图书馆与哈佛大学图书馆等21家高校图书馆在学术交流服务方面的合作经验,笔者建议高校图书馆依托地域优势,与本区域内高校图书馆联合开展学术交流服务,共同制订学术交流服务策略,联合开展学术交流服务相关的技术研究,确定学术交流服务的内容,从而促进区域内高校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共享。
[1]ACR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Defined[EB/OL].[2012-09-10].http://www.ala.org/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incip lesstrategies.
[2]ACR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 Crisis[EB/OL].[2012-09-10].http://www.ala.org/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incip lesstrategies.
[3]叶 兰,初景利.大学图书馆学术交流及机构库的岗位设置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0(5):87-92.
[4]U.S.News & World Report. 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s[EB/OL].[2012-09-10].http://colleges.usnews.rankingsandreviews.com/bestcolleges/rankings/national-universities.
[5]ACRL. The ACRL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Initiative[EB/OL].[2012-09-15].http://www.ala.org/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inciplesstrategies.
[6]ALA. SPARC[EB/OL].[2012-09-16].http://www.arl.org/sparc/about/index.shtml.
[7]ALA. Coalition of Open Access Policy Institutions (COAPI)[EB/OL].[2012-09-16].http://www.arl.org/sparc/about/COAPI/.
[8]University of Kansas. KU Establishes First Coalition of Institutions Practicing Open Access [EB/OL].[2012-09-16].http://archive.news.ku.edu/2011/august/3/openaccess.shtml.
[9]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 Office for Scholarly Communication[EB/OL].[2012-09-21].http://osc.hul.harvard.edu/.
[10]Scholarly Communication[EB/OL].[2012-09-21].http://scholarlycommunications.wustl.edu/.
[11]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brary. Scholarly Publishing@ MIT Libraries[EB/OL].[2012-09-25].http://libraries.mit.edu/sites/scholarly/.
[12]Columbia University Library.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Programm[EB/OL].[2012-09-25].http://scholcomm.columbia.edu/.
[13]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Digitization, Publishing, and Copyright Digitization and Digital Content Management[EB/OL].[2012-09-26].http://www.library.cornell.edu/svcs/serve/scholarly.
[14]王学勤.机构知识库建设相关政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44-47.
[15]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Library. Scholarly Communication[EB/OL].[2012-09-28].http://guides.library.jhu.edu/scholcomm.
[16]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brary. Scholarly Communication[EB/OL].[2012-09-29].http://library.caltech.edu/scholarly/faculty.htm.
[17]李晓辉.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6-52.
[18]UC Davis University Library. Scholarly Communication[EB/OL].[2012-09-29].http://www.lib.ucdavis.edu/ul/about/schcomm/.
[19]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brary. Scholarly Communication[EB/OL].[2012-09-29].http://www.library.gatech.edu/scdc/scholcomm?destination=node/8.
[20]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简介[EB/OL].[2012-10-01].http://www.lsc.org.cn/CN/gy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