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俗谚例释

2013-02-15 09:21:05黄冬丽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禅师中华书局北京

黄冬丽

(1.天水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2.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五灯会元》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二十卷,宋释普济撰。[1]《五灯会元》是研究禅宗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近代汉语白话俗语的重要资料,其中有许多歇后语及俗谚,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笔者曾在拙文《〈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一文中略论了《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极其特点。本文主要对《五灯会元》中的俗谚进行考释及分析。

俗谚是汉语中历史悠久,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单位。俗谚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通过总结各个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以及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创造出来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结构相对固定的语言单位。俗谚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故所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且语言形式具有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象性和艺术性,所以常被誉为“语言中的花朵”。[2]

《五灯会元》中的俗谚具有语意完整、内涵丰富、通俗凝练等特点,在内容上比较直观和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及认识自然及人生的客观规律等。

本文从《五灯会元》中选取俗谚共十条,一一做了详实考释,并将这些俗谚从内容上分为四个小类,具体如下。

一、重视实践类

这类的俗谚本文选取了两个,“千闻不如一见”和“闻名不如见面”。这两个俗谚着重强调亲自观察的重要性,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

1.千闻不如一见

卷一五:明州雪窦重显禅师。复有一僧出,礼拜起曰:“请师答话。”师曰:“两重公案。”曰:“请师不答话。”师亦棒。问:“古人道:‘北斗里藏身’意旨如何?”师曰“千闻不如一见。”又见卷一九:潭州云盖山智本禅师,瑞州郭氏子。开堂日,僧问:“诸佛出世,天雨四花。和尚出世,有何祥瑞?”师曰:“千闻不如一见。”曰:“见后如何?”师曰:“瞎。”[3]

按:千,概数,形容很多。即使听过了很多遍,也不如亲眼看到一次真实可靠。指认识事物,亲自观察非常重要。语出《陈书·萧摩诃传》:“(侯)安都谓摩诃曰:‘卿骁勇有名,千闻不如一见。’”[4]《警世通言》卷五:“王氏闻丈夫凶信,初时也疑惑……想到:‘千闻不如一见。’”[5]《二刻拍案惊奇》卷一:“我虽听见老爷与宾客们常说,真是千闻不如一见,师父且与我看看再商量。[6]明金木散人《鼓掌绝尘》一四回:“俗语云:‘千闻不如一见。’我们就上崖去看一看,便见分晓。”[7]

原作“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充国传》:“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宣帝神爵元年》:“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9]此语流传至今,如: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之《送科学丛书》:“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说得更确些是:‘百见不如一做’。科学实验要从小做起。”[10]孔厥等《新儿女英雄续传》一一章:“杨英还告诉秀女儿,最近她以本村作为全区工作的试点村,深深体会到毛主席的领导方法——除了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还要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是多么重要……秀女儿,你说是不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嘛!”[11]

也作“传闻不如亲见”。汉应劭《风俗通义·正失·封泰山禅梁父》:“《春秋》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见之人斯为审矣。”[12]《后汉书·马援传》:“臣愚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13]又作“百闻输一见”。清张问陶《丙辰冬日饮酒作》(其二):“百闻输一见,斑马尚朦胧。”[14]

2.闻名不如见面

卷六:蜀中仁王钦禅师,僧问:“如何是佛?”师曰:“闻名不如见面。”卷六,“洪州凤栖同安院常察禅师”作“远闻不如近见”:僧珍重便出。师曰:“五湖衲子,一锡禅人,未到同安,不妨疑着。”僧回首,曰:“远闻不如近见。”又卷一二“潭州石霜楚圆慈朋禅师”作“见面不如闻名”:师徐起整衣,且行且语曰:“见面不如闻名。”[3]

按:指听说名声,比不上当面亲眼看到。语出《北史·列女传·房爱亲妻崔氏》:“房景伯为清河太守,贝丘人列子不孝,吏欲案之,景伯为之悲伤,入白其母,母曰:“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小人未见礼教,何足责哉!”但呼其母来,吾与之同居,其子置汝左右,令其见汝事吾,或应自改。”[15]《资治通鉴·梁武帝大通元年》:“景伯母崔氏,通经,有明识。贝丘妇人列其子不孝,景伯以白其母,母曰:“吾闻‘闻名不如见面’,山民未知礼义,何足深责!”[9]

此语后来一直流传,如《红楼梦》六三回:“怪道俗语说的‘闻名不如见面’,又怪不得妙玉竟下这帖子给你,又怪不得上年竟给你那些梅花。既连他这样,少不得我告诉你原故。”[16]《醒世姻缘传》七七回:“闻名不如见面。我的外甥每日说你这些好处,原来是这么个人儿!”[17]张恨水《啼笑因缘》一一回:“大官的名字,听了固然是好听,可是一看起来,也不过是一个极平凡的人,这又是叫闻名不如见面了。”[18]

经过流传之后,变体颇多。关汉卿《金线池》楔子作“见面胜似闻名”:“〔正旦云〕妾身姓杜,小字蕊娘。〔韩辅臣云〕原来见面胜似闻名。”[19]《水浒传》三回作“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鲁提辖道:‘阿哥,你莫不是史家村甚么九纹龙史大郎?’史进拜道:‘小人便是。’鲁提辖连忙还礼,说道:‘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你要寻王教头,莫不是在东京恶了高太尉的王进?’”[20]《荡寇志》一一九回作:“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徐和一见树德,果然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当时大喜,留饮叙谈。”[21]《龙图耳录》四〇回作“闻名不如眼见”:“真是闻名不如眼见,原来却是这样的人!”[22]

二、由物象而推知客观规律类

由自然现象之变化而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也是俗谚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正体现了佛家乃至先民们的聪明才智。从云霞变化得知天气之变化规律,从树叶的变化得知季节气候之变换。充分体现了先民们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知能力。

1.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卷一四:襄州广德山智端禅师。(僧)问:“如何是山中人?”师曰:“朝霞不出门,暮霞行里。”[3]

按:早晨天空出现红霞,说明大气中水滴、尘埃增多,预示将阴雨,不宜出门;傍晚出现红霞,大气稳定度转好,预示天晴,可以出门。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二:“京东人言:‘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言雨后朝晴,尚有雨也。须晚晴,乃真晴耳。”[23]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事·占候作“朝霞不出市,暮霞走千里”:“谚云‘朝霞不出市,暮霞走千里。’此皆言雨后乍晴之霞。暮霞若有火焰,形而干红者,非但主晴,必主久旱之兆。朝霞雨后乍有,定雨无疑。”[24]明冯应京《月令广义》“霞占”作“朝霞不出市,暮霞走百里”:“朝暮皆霞,无水煎茶。朝霞不出市,暮霞走百里。皆谓朝暮雨后乍晴之霞也。”[25]清梁章钜《农候杂占·霞占》作“朝霞雨涟涟,晚霞火烧天”:“沅湘农谚亦云:‘朝霞雨涟涟,晚霞火烧天。’”[26]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天部》作“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霞者,赤气腾而为云也。以朝暮见,大约春夏时多,秋冬时少。古谚云:‘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7]

今各地说法不一。李升禹《美丽之行第三部·放声的歌唱》作“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太阳在西边的天际变成一团火红。俗话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他希望,明天会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晴天!”[28]康濯《第一步》四作“早烧阴,晚烧晴”:“天还是蓝天,挂着个太阳,动都不动。来顺又想起老辈子的一句话:‘早烧阴,晚烧晴。’天天早晨东边天上镶着一片红云,不知今天红云彩会不会跑到西边去!”[29]

2.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卷一五:随州双泉山师宽明教禅师。上堂:举拂子。(僧)问:“竖起杖子意旨如何?”师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卷一八“绍兴府石佛益弹师”作“一叶落,天下秋”:上堂: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一法透,万法周。且道头那一法?卷二〇“庆元府天童密庵咸杰禅师”作“叶落知秋”:上堂:动弦别曲,叶落知秋。[3]

按: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到来了。比喻从个别细微的迹象,可以推知整个事物发展的趋势。语本《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30]唐唐求《边将》:“老向二毛见,秋从一叶知。”[31]《太平御览》二四引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32]宋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33]宋赵长卿《品令·秋日感怀》:“情难托。离愁重、悄愁没处安着。那堪更、一叶知秋后,天色儿,渐冷落。”[34]宋陆游《三齿堕歌》诗:“一叶落知天下秋,三齿堕矣吾生休。”[35]

元程端学《春秋或问》卷一“草木摇落者,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也。”[25]

也作“一叶报秋”。唐鲍溶《始见二毛》诗:“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31]也作“一叶惊秋”。唐詹敦仁《柳堤诗》序:“俄尔凉飚飒至,一叶惊秋,露滴疏枝,月筛淡影。”[31]

3.云从龙,风从虎

卷六:庐山栖贤智迁禅师。僧问:“一问一答,尽是建化门庭。未审向上更有事也无?”师曰:“有。”曰:“如何是上事?”师曰:“云从龙,风从虎。”[3]

按:传说云随着龙的行动而飘动,风随着虎的行动而兴起。指同类事物能相互感应。语出《易·乾》:“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36]《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37]《三宝太监西洋记》五六回:“自古道:‘云从龙,风从虎,’他原是龙虎所生,只见他现了本身,立地时刻,海里面狂风大作,白浪翻天,好一阵大风也。”[38]

也倒作“风从虎,云从龙”。汉王充《论衡·偶会》“风从虎,云从龙,同类通气,性相感动”。[39]唐李观《项籍碑铭》:“其余揭竿而呼,争先刺秦者,如林如薮,于时乱浩浩,兵憧憧,风从虎,云从龙,三灵昏而四海通。”[40]

《北史·张定和等传论》作“虎啸风生,龙腾云气”:“虎啸风生,龙腾云气,英贤奋发,亦各因时。[15]《金瓶梅》、《水浒传》作“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金瓶梅》一回:“原来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皆落黄叶,刷刷的响,扑地一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斑斓猛虎来,犹如牛来大。”[41]《水浒传》四三回:“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20]

三、诚信、励志类

诚信类俗谚本文考释了“一言出口,驷马难追”。佛家讲究出家人不打诳语,因此,“一言出口,驷马难追”便是佛家常用口头语了。

出家人在做人方面不仅要讲诚信,更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故,“百尺竿头进取一步”也便是佛家常用之励志语。

1.一言出口,驷马难追

卷一二:瑞州大愚山守芝禅师。才陞座,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一言出口,驷马难追。”卷一五“明州雪窦重显禅师”作“一言已出,驷马难追”:依普安院仁铣上人出家。僧问:“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朝宰归筵,如何即是?”师曰:“清风来未休。”曰:“您么则得遇于师也?”师曰:“一言已出,驷马难追。”[3]

按:驷:四匹马拉的车。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难以追赶。指话一说出口,就无法收回。语出《论语·颜渊》:“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42]汉刘向《说苑·说丛》:“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43]宋欧阳修《笔说·“驷不及舌”说》认为“一言出口,驷马难追”是俗谚:“俗云:‘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论语》所谓‘驷不及舌’也。若较其理,俗谚为是。”[44]元无名氏《玩江亭》二折作“一言既出,驷马追而不及”:“从头都改过哩,也罢也罢,一言既出,驷马追而不及,我若不改了,显的我就无才学了。”[19]元孙仲章《勘头巾》二折作“一言容易出,驷马却难追”:“则俺那不明白该死的在那里,好教我闷恹恹蹙损双眉。则为我一言容易出,今日个驷马却难追。”[19]《醒世恒言》卷三五作“一言已出,驷马难追”:“献世宝乱嚷道:‘大丈夫作事,一言已出,驷马难追。若又有他说,便不是人养的了。’”[45]《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春花看得光景出来,心里老大懊悔。正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此时便把舌头剪了下来,嘴唇缝了拢去,也没一毫用处。”[6]明尤子龙《万事足》七折作“一言为定,驷马难追”:“〔旦〕大娘,妾身虽出村家,尝闻‘烈女不更二夫’,况受主母深恩,已将奴许配官人,一言为定,驷马难追。”[46]明陆采《明珠记》三二出作“一言驷马追不到”:“千不合万不合,向金石契填招。一言驷马追不到,只得替他喷火吞刀,了却冤家烦恼。”[47]

类似的说法有: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指话一出口,就像白布染成黑的一样无法改变。如:《西游记》八五回:“大将军一言既出,如白染皂。当时说拿不得唐僧便罢,拿了唐僧,封你为前部先锋。今日你果妙计成功,岂可失信于你?”[48]《三侠五义》一一九回:“三公子道:‘丈夫一言既出,如白染皂,何况受方夫子莫大之恩呢!’”[49]

“一言已定,千古不移。”一句话说定了的事情,时间多久都不能改变。如:《西湖二集》卷二七:“昔日魏郎与小姐两家指腹为婚,一言已定,千古不移,前日萧夫人书来,专为两家儿女长大,特来求请婚期。”[50]

“一言已定,千金不移。”指一句话说定了的事情,别人无论使多少钱也不能改变。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防御道:‘一言已定,千金不移。吾已许故人之子,岂可因他无信,便欲食言?’”[6]

2.百尺竿头进取一步

卷一七,黄龙祖心禅师。上堂:有时开门待知识,知识不来过。有时把手上高山,高山人不顾。或作败军之将,向阍黎手里拱手归降。或为忿怒那吒、敲骨打髓。正当凭么时,还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么?有则,向百尺竿头进取一步。如无,少室蜂前,一场笑具。[3]

按:佛教用来比喻进行修养达到极高的境界。后多用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程度,仍须继续努力,更求上进。宋朱熹《答巩仲至书》:“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51]宋李曾伯《水龙吟·在和送吴季申赴省》词作“竿百尺,进一步”:“向临歧赋别,丁宁祝愿,竿百尺、进一步。”[34]《西游记》四回作“百尺竿头须进步”:“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立行藏。修成玉像庄严体,极乐门前是道场。”今多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48]如:张恨水《魍魉世界》下二七章:“这次回到重庆来,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52]

四、处世道理及生活经验类

传授人生经验或教训等也是俗谚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一。先民们总结出一些宝贵的人生经验,用俗谚的表达方式传授给我们,旨在使后代的人少走点弯路,多一些透过表象洞达世情的能力。

1.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卷七: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上堂良久,忽舒手顾众曰:“乞取些子,乞取些子。”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又见卷一三“随州护国院守澄净果禅师”:有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3]

按:一个人传说什么,别人不会相信;传说的人多了,大家就会以为实有其事,就信以为真。指众人以讹传讹,便会信虚为实。语出汉王符《潜夫论·贤难》:“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53]唐张怀瓘《书断》上作“一人措虚,百人传实”:“悠悠万载,是非互起。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人措虚,百人传实。”[54]措:同“错”。

此语流传至今。戈明《求骗记》三场作“一人传虚,十人传实”:“常言说得好:‘一人传虚,十人传实。’府下三县上下人等,都知道你每算必灵。”[55]白刃《孔老先生》作“一人传虚,百人传实”:“那一年传说济南府有了电灯,他认为是奇谈:‘哪有不用油的灯?不过是“一人传虚,百人传实”罢了。’”[56]

2.人贫智短,马瘦毛长

卷一九:蕲州五祖法演禅师,绵州邓氏子。三十五始弃家,祝发受具。往成都,习唯识、百法论……问:“祖教意,是同是别?”师曰:“人贫智短,马瘦毛长。”[3]

按:人贫穷了智慧(智力)就显得不足,就像马瘦了毛就显得长。语本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引陈无己诗:“人穷令智短,百巧千穷只短檠。”[57]

《警世通言》卷三一作“鸟瘦毛长,人贫智短”:“贤妻说得是。‘鸟瘦毛长,人贫智短。’你教我那一条道路寻得饭吃的,我去做。”[5]《喻世明言》卷二单作“人贫智短”:“常言道:‘人贫智短。’他恁地贫困,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58]《平妖传》二〇回也单作“人贫智短”:“老无知:真个是人贫智短了……你却这般胡说!”[59]

今多作“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如张恨水《巴山夜雨》一四章:“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是千古不磨之论。我们在战前,虽然也是个穷措大,不至于把一支纸烟看得那么重要。”[60]也作“人贫志短,马瘦毛长”,如梁斌《红旗谱》二七:“老套子弯着腰站起来,嘟嘟嚷嚷地说:‘咳!人贫志短,马瘦毛长呀!和你爹俺们短不了说话儿,和你说话可不多,你是读书人,俺是老庄稼汉嘛!’”[61]也作“人穷智短,马瘦毛长”,如顾笑言《哑巴西施》三:“旧话说:‘人穷智短,马瘦毛长。’可田芬却觉得人穷志不能穷,到啥时候也不能让人家瞧不起。”[62]也作“马瘦毛长,人贫志短”,如梁斌《翻身记事》二:“多咱一谈起这件事来,她还高高兴兴地说:‘不管怎么,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呢!’人们都说马瘦毛长,人贫志短。她却说:‘马瘦力气也不小,人穷了志气更大。’”[63]

3.悬羊头,卖狗肉

卷一六: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上堂:“此剑刃上事,须剑刃上汉始得。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恁么事,岂不寒心?”又见卷二〇,明州天童应庵昙华禅师,蕲州江氏子。(僧)曰:“平生没兴,撞着这无意智老和尚,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却干戈,随分著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录木,‘悬羊头,卖狗肉’。知他有甚凭据?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3]

按:挂着羊的头卖的却是狗肉。比喻用假招牌做幌子骗人。语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64]《后汉书·百官志三》刘昭注引《决录注》作“悬牛头,卖马脯”:“悬牛头,卖马脯。盗跖行,孔子语。”后多作“悬羊头,卖狗肉”。[13]元岳伯川《铁拐李》四折:“悬羊头,卖狗肉,赖人财。倚仗着秤儿小,刀儿快。”[19]《三宝太监西洋记》七七回:“好便好,这叫个悬个羊头卖狗肉,到底不高。”[38]明无名氏《渔樵闲话》三折:“悬羊头,卖狗肉,胡枝叶。名不正,言不顺,脚跟想。”[65]清汪琬《崑山选佛场性空臻禅师塔铭》:“僧拟议,师大笑。(僧)问:‘悬羊头,卖狗肉,旨意如何?’师云:‘看破不值分文。’”[66]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四三引《吕氏春秋》高诱注作“牛头而卖马脯”,比喻打着做这件好事的旗号或招牌,实际上做另外不好的事情:“以 污秽之德,随洁白之踪,里言所谓‘牛头而卖马脯’,此之谓也。”[67]

今多作“挂羊头,卖狗肉”。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再论“文人相轻”》:“今年的所谓‘文人相轻’,不但是混淆黑白的口号,掩护着文坛的昏暗,也在给有一些人‘挂着羊头卖狗肉’的。”[68]杨沫《青春之歌》二部二八章:“我们的组织决不能叫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反动分子、投机分子所欺骗。”[69]

赵树理《茂林恨》作“羊肉馆里卖狗汤”:“要认真执行三民主义,再不要羊肉馆里卖狗汤。”[70]

五、结 语

《五灯会元》中的俗谚数量众多,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应用广泛。几乎全部沿用至今,成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语言形式之一。

因篇幅之故,本文仅从《五灯会元》中选取了十条俗谚,以作例析。条目虽少,却足以体现俗谚的主要特点。俗谚是以传授生产生活经验为主的,因此,俗谚表达的内容也以生产生活为主。本文的俗谚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客观生活内容:(1)强调实践,这类俗谚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2)总结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3)劝导人们讲求诚信、励志上进。(4)传授处世道理或生活经验。这些内容是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先民们思想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

[1]黄冬丽.《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3).

[2]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释普济,撰.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5]冯梦龙,编.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金木散人.鼓掌绝尘[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8]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之送科学丛书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1]孔厥,等.新儿女英雄续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12]应劭.风俗通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1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4]张问陶.船山诗草之丙辰冬日饮酒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5]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7]西周生,撰.醒世姻缘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8]张恨水.啼笑因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19]臧晋叔,编.元曲选·金线池[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0]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21]俞万春.荡寇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2]石玉昆,述.龙图耳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3]孔平仲.孔氏谈苑(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4]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5]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电子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26]梁章钜.农候杂占·霞占[M].杭州:浙江书局,同治十二年.

[27]李光庭.乡言解颐·天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8]李升禹.美丽之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29]康濯.第一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0]高诱.淮南子·说山训[M].苏州:扫叶山房,1919.

[31]彭定求,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2]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3]唐庚.眉山文集之文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4]唐圭璋,编.全宋词之赵长卿品令·秋日感怀[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5]陆游.陆游集之三齿堕歌[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36]十三经注疏·易·乾[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8]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9]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0]李观.项籍碑铭[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1]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济南:齐鲁书社,1987.

[42]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3]刘向.说苑·说丛[M].苏州:扫叶山房,1919.

[44]欧阳修.欧阳文忠集之笔说·“驷不及舌”说[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45]冯梦龙,编著.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46]尤子龙.墨憨斋定本传奇之万事足[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47]陆采.六十种曲第三册之明珠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8]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

[49]石玉昆.三侠五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50]周楫,纂.西湖二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51]朱熹.朱子文集之答巩仲至书[M].天津:天津出版社,1982.

[52]张恨水.魍魉世界[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53]王符.潜夫论·贤难[M].苏州:扫叶山房,1919.

[54]唐代笔记小说之张怀瓘书断[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55]戈明.戈明剧作选之求骗记[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56]白刃.白刃小说选之孔老先生[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7]庄季裕.鸡肋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8]冯梦龙,编.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9]罗贯中,冯梦龙.平妖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0]张恨水.巴山夜雨[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61]梁斌.红旗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

[62]顾笑言.哑巴西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

[63]梁斌.翻身记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64]晏子春秋·内篇杂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5]无名氏.孤本元明杂剧(四)之渔樵闲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66]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67]杜文澜.古谣谚[M].北京:中华书局,1958.

[68]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9]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70]赵树理.赵树理文集之茂林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禅师中华书局北京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 08:56:17
北京春暖花开
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 15:06:41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领导文萃(2017年15期)2017-08-22 21:40:43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读者(2017年10期)2017-04-26 18:31:06
建筑史话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
上座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