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石嘴山市图书馆,宁夏 石嘴山 753000)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建在行政村且具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相应阅读、播放条件,由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场所。建设农家书屋,是党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更好地保障了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较好地满足了农民求知成才的愿望,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也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贡献。
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北部,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总人口72.55万,其中农业人口28.71万人,回族占19.44%。下辖两区一县,分别是大武口区、惠农区和平罗县,全市共有20个乡镇、192个行政村。
近年来,石嘴山市委、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把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作为加快新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扎实予以推进。石嘴山市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意见》要求,从2008年开始,以改善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号召全市上下大力实施这一利国惠民的民心工程,成立了市农家书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部署相关工作。各县区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把此项工作列入民生实事之一,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领导高位推动,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动,党委、政府、社会、农民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良好局面。2009年,按照每个农家书屋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图书不少于1500册,报刊不少于20种,电子音像不少于100种的标准进行全面铺开和建设。在建设标准上坚持“四统一、三到位”:即统一制作借书证、统一制作规章制度、统一规范图书借阅登记、统一规定书屋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5天,每天不少于4小时);图书上架到位、图书分类保管到位、图书管理员培训到位。对书架进行了编号,图书加盖了印章,建立了包括书架个数、图书数量和种类在内的管理台账,确保农家书屋执行标准不走样、不降低、不打折。2011年,惠农区接收了来自西吉县、原州区生态移民1360户6160人,按照每1000人建设一家农家书屋的规划,惠农区在两个生态移民点建设6个农家书屋。平罗县计划于2011~2014年建设4个移民安置点,在布局建设移民安置点时,统筹考虑配套建设4个农家书屋,确保来自大山深处、贫困地区的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就近享受到农家书屋带来的“美味大餐”。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建成农家书屋238家,涉及林场、农场、牧场等涉农单位,提前一年实现了全市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走在了自治区前列。
(1)农家书屋成为农民们的“乡约室”。农家书屋建成后,成为村民们较为集中的活动场所。农家书屋提供的一些音像制品,如歌舞光盘,成为一些喜欢唱歌跳舞者的最爱,农闲时节,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扭秧歌,唱卡拉OK,享受美好时光。有的乡镇还举办了以“我看农家书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动员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农家书屋倾听百姓心声,通过文章、摄影、DV等作品形式,表达对农家书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有了农家书屋,村民们坐到一起来,学到一起来,乐到一起来。
(2)农家书屋成为广大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为提升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让更多的农民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各村纷纷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发挥科普书籍的作用,结合实际举办科技讲座,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据统计,几年来,全市共利用农家书屋这一平台举办科技讲座30余场次,培训农民3800人次,有100多人通过学习培训成为农村种养殖能手和县乡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市共建设1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特色产业良种化率90%以上,科学新技术应用率达到72%以上,80%以上的行政村脱掉了“空壳村”的帽子,农家书屋功不可没。
(3)农家书屋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各村党支部在书屋配备电脑,设专人为村民了解政策、法律、生产技术提供咨询服务。村干部和群众见面多了,交流谈心的机会多了,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机会也多了,干群关系也融洽了。广大村民感受到了村干部真心为集体办实事,真心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了发展致富的信心。
农家书屋的生根开花,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达到建立之初所设定的成效,其管理与发展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图书藏书量少。农家书屋的图书来源于政府出资从新华书店采购,以及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虽然有助于解决农民无书可读的问题,但是图书数量相对少,品种相对单一,特别是一些家庭教育知识、种养技术和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的书不是很多,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而且捐赠的图书大多利用价值不高。此外,后期没有新的图书及时补充。
(2)读者群薄弱。农家书屋的建设数量不断增长,但真正拥有的读者却并不多,特别是经常光顾书屋的“常客、回头客”不多。首先,因为农村里的青壮年大多数离开村子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习惯了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没有形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而农家书屋恰恰忽略了对农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其次,乡镇对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也不大,造成很少有人光顾。农家书屋建成后,虽然开展了如“我看农家书屋”、“常进农家书屋争做文明市民”等活动,但这些活动并未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不能真正地调动农民利用农家书屋的积极性。再次,农家书屋服务工作单一,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上,没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来吸引农民读者。
(3)管理不够规范。基层组织只注重农家书屋的建设,疏于管理,不少农家书屋名义上的“专人管理”往往是兼职代管。农家书屋一般都建在村委会或文化中心,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人担任,但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管理人员没有经过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培训,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懂得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和图书管理的基本规范。还有一些农家书屋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够好,图书损毁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书屋管理混乱。
(4)服务意识不强。有些农家书屋虽有专人管理,但管理人员素质低,服务差,对前来借阅的人缺乏“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把座椅”等方面的热情服务。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不按时上下班,书屋的开放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造成“有书无人借,借书找不到人”的尴尬局面,农民群众很难享受到书屋的好处,从而逐渐远离书屋。
农家书屋建设的出发点绝不是建一间单纯的阅读室,也不能搞“单鼓敲、独划船”,而应成为一座综合性服务站室;农家书屋也不能就读书而借书,停留在简单平常的借借还还上。要结合农村实际,了解农民所需、所想和所盼,以农家书屋为依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农家书屋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1]① 以培训办班的形式拓展功能。邀请农业科技人员、专家学者到农村传经送宝,解疑释惑;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班等,提升书屋功能,扩大书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②以举办活动的形式拓展功能。利用农家书屋,开展读书指导、农家讲台、读书征文、阅读演讲、普法宣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助推书屋发展;组织引导农民自编自演、因地制宜地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把农民群众的眼球吸引到书屋里来,使书屋真正成为“第二课堂,文化殿堂”。③ 以联合经营的形式拓展功能。在规模较大的村建设的农家书屋,开展图书杂志代销、代购业务,与邮政、移动、联通、电信等联合开展邮寄、收发,以及代充值服务等,通过获得一定的报酬和经费,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拓展农家书屋为农服务功效。[2]
农家书屋是一项长期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系统性综合工程,需要上下左右协作配合,共同推动。首先在观念及思维上,要坚持“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理念,吸引各方力量参与到书屋的建设与发展中来。党委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出政策、定思路,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并把书屋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评价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变政府唱独角戏为政府搭台、社会各界表演的大合唱。其次,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精心组织实施,主动与其他部门沟通交流,使农家书屋建设赢得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积极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对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情况和服务工程建设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舆论氛围;同时,各县区及乡镇在布局建设农家书屋时,可与在农村实施的文化建设项目和农民教育培训等惠农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把资金捆绑起来使用,互为补充,互为推动,合理配置和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既可降低农家书屋的建设及运行成本,又可节约资金,最大限度地惠及老百姓。
建设管理好农家书屋,必须先建设一支有文化、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热心公益事业的管理员队伍,这是关系到农家书屋的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也决定着书屋的生存与发展。图书馆及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给书屋管理人员“加油充电”“强筋壮骨”,提高其履职能力;采取定向培训、集中培训等方式,使其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更新和补充知识;鼓励一些基础好、素质高的管理员走出去培训,到各地农家书屋参观学习,拓宽视野,从整体上提高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尝试建立书屋管理员准入与退出机制,推行农家书屋管理员持证上岗制度,通过“赛场选马”等办法,优胜劣汰;关心和解决好书屋管理员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书屋管理员能安心专心书屋工作;在管理员中开展评先选优活动,表彰优秀管理员,宣传他们的事迹;乡镇及村委会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农村集体土地中提供一些周转地给农村管理员耕种,作为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报酬;对于不是农村户籍的管理员,每年可适当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充分调动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家书屋建成以后,应着眼长远,把工作重点放在书屋的管理使用上,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让书屋规范有序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建设上,实行结对帮建机制。组织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及企业参与帮建,明确帮扶原则、重点及目标,通过镇村招商、党建联系点、定点扶贫等载体,加大对农家书屋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管理上,实行滚动考评机制。对已验收合格的农家书屋,以市县级文化部门为主,实行一个年度一考核的方式加强管理。对合格的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每年按整个书屋建设一定比例给予书籍报刊更新费用等;[3]在投入上,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并把书屋建设管理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各级财政不搞“一刀切”,也不可乱撒“胡椒面”。鼓励社会捐赠,逐步探索实行多元化投资的路子,比如,通过企业捐助型,客商冠名型等办法建设书屋,也可解决书屋后续建设和管理服务资金短缺等问题。
[1] 洪拓夷.新农村导读运行机制探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8):94-96.
[2] 于国华.浅议新农村农家书屋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0):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