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多中心治理探微*

2013-02-15 09:10:43姜利华杨爱玲
图书馆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供给中心图书馆

姜利华 杨爱玲

(1.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54;2.陕西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21)

1 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

1.1 多中心治理理论概述

“多中心”的概念最先由英国学者迈克尔·博兰尼在《自由的逻辑》一书中提出,并开创了利用“多中心”理论分析万事万物的先河。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ncent Ostrom)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夫妇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中对“多中心”理念作出实证分析研究,为此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得了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在公共物品生产、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处理方面存在着多元化的供给和治理主体,即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的共同参与及合作,建立起以政府行政机制为主导、市场竞争机制和第三部门自治机制共同参与的多种方式并存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可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缓解政府治理的压力。

在不少课文中,一些词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义深长,耐人寻味。例如《孔乙己》对主人公最初的评价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学生容易把文本中的“好喝懒做”的叙述作为作者批判孔乙己的依据,从而借此评价孔乙己,但是却忽视了一个细节:“听人家背地里谈论”,这说明孔乙己的“好喝懒做”的“坏”品行仅仅是听说而已作者在文本中实际表达的是与世俗评价不同的好评价:从不拖欠,从一个方面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如果没有这一细节,作者说要表现的就是孔乙己的坏品行,而事实恰恰相反。

1.2 多中心治理理论框架分析

多中心治理是相对于单中心而言的一种社会秩序和治理结构,如前所述,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生产、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处理方面存在多元化主体,主张权力的多样化和分散化,反对权力的垄断和集中化。它以多重权力治理公共事务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一个部门完成一件事情的理念。在多中心理论看来,这种看似紊乱和重复的治理体系,实际上却是一种兼具竞争性、高效性和活力的结构[1]。

气相色谱条件:HP-5毛细管柱(30 m×0.32 mm×0.5 μm),程序升温,起始温度35 ℃,保持5 min,以4℃/min升至160℃,保持2 min,再以8℃/min升至220℃,保持3 min,进样口温度250℃。质谱条件:MS,电离方式为EI,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成分组分通过NIST98图谱库检索、分析,再结合文献进行人工谱图解析确认检测物成分[5]。

“是的,结束了!”“颜姨”回答他。“那我的妹妹……”米多欲言又止。“我会继续照顾她!”“颜姨”说,“你愿意放弃这段‘人生’,加入我们吗?”

笔者认为,多中心治理理论对于当前图书馆治理具有启发意义,可以扩大图书馆治理的研究视野。因为图书馆治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是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智慧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采用多中心的治理方式有助于建立惠及全民、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希望上述多中心治理理论所包含的治理框架和治理理念可以成为当前图书馆治理的参考依据。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有300多家企业捐助的和个人自发创建的民办图书馆(2011年数据)[3],且绝大多数属公益性质,然而,现实问题是许多民办图书馆因为管理不善、专业人员缺乏、缺少持续投入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运营困难,有的甚至被迫关闭。在此政府应扮演的角色显而易见,政府必须对民办图书馆供给和管理加以引导和管理,不仅是资金的持续供给,还有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这样才能保证其稳定长足发展。立人乡村图书馆在这方面借助社会资源开发的服务项目,提供了一个开发并综合利用社会资本的图书馆发展新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4]。

MoS2作为一种典型的类石墨烯二维层状材料,具有原子厚度片状结构,平面内原子由共价键结合而层间由弱的范德华力结合.与石墨烯不同的是,MoS2具有天然带隙,而且带隙宽度随着其层数的减小而增大,单层时由间接带隙转变为直接带隙[1],不仅表现出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柔韧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光电特性和半导体特性,因此在储氢析氢、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晶体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2-5].

2 加强政府宏观主导,积极营造图书馆组织多中心治理的外部社会环境

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公共文化事业,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这个过程就是制度供给。制度供给是现代政府最重要的职能。虽然多中心治理理论框架下,政府不再是制度供给的唯一责任主体,但是政府在图书馆制度供给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得到公共权力的保障,尤其要得到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而这种保障与支持必须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有明确、成文的法律规定,促使政府部门依法行使管理图书馆事业的权力,从而确保图书馆事业发展获得长效政策支持和可靠的资金保障。因此,良好的制度供给可以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使社会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

2.1 政府角色由划船向掌舵转变

在图书馆的多中心治理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角色定位。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政府的权力供给,对政府垄断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供给已经习以为常。但是现代治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非划船(steering not rowing)”,意指多中心治理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管理者。对图书馆而言,政府不再垄断图书馆的供给和管理,允许、提倡、支持、鼓励非政府部门及个人提供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政府能力有限,应该淡出一部分图书馆服务的直接供给范围(不划船),但是有责任对非政府部门及个人供给图书馆的行为加以秩序监控(掌舵)。

多中心治理的理论框架主要是[2]:第一,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市场和第三部门,还可以是三者的合作。对图书馆而言,个人、家族、协会、机构、地方政府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建设主体,调动各方面力量设置并提供图书馆服务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第二,强调参与及自治组织发展。多中心治理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通过对话沟通机制达成共识,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弥补政府自上而下调控的失灵和不足。第三,强调治理手段的多元化。除了采用传统政府行政手段之外,还可采用法律手段、政府补贴、积极培育社会团体和鼓励志愿者服务等,以提高效率,更好地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第四,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多中心治理的核心内容。多中心治理理论可以应用于地方、国家、全球各个层次之内,均将公共产品的供给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均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作为研究的重要目标。

国外有很多国家支持和鼓励图书馆供给主体多元化。如日本《图书馆法》规定允许私人建设私立图书馆,有偿或者免费向当地民众开放。据统计,日本在除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之外,还存在着很多的私立图书馆,它们基本由企业或者个人兴建。韩国《图书馆与读书振兴法》规定,韩国的公共机关、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可以设置公共图书馆;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设置小型图书馆(文库),为此韩国兴建了很多的小型图书馆,并成立了“小型图书馆协会”[6]。

2.2 政府制度供给的责任分析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而确立的一种管理方式,它并不是万能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治理失效的可能,主要是易出现无中心倾向。因为这时“治理变成了一种讨价还价和仲裁调节的过程,而不再只是施行统治的过程”。因此,多中心不等于无中心,不能完全把国家和政府排除出去,政府依然在图书馆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效的模式是一方面保持多中心在图书馆治理体系中的合法适用性,另一方面强调政府在多中心体制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即由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转变,对图书馆治理进行控制和引导。

从内容层面上讲,制度供给就是生产与供应图书馆法、文化政策、发展规划等形式。如关于图书馆的治理主体的规定、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的界定、治理绩效的评估标准和实施办法等。对此蒋永福对政府在图书馆治理中的责任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法律保障的责任即为图书馆立法的责任;经费保障的责任即为图书馆运行提供物质基础的责任;效率保障的责任即为服务效率最大化而积极作为的责任;积极回应民意的责任即重视民意的责任;适度规制治理主体行为的责任即优化治理环境的责任[5]。

2.3 公益和均衡:思考我国图书馆治理过程中政府责任问题的两个维度

政府要保证图书馆的公益性,同时也要保证各地图书馆在发展上的均衡。这是由我国图书馆的产品属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我国图书馆必须发挥其公益性的特征,实现正外部性。而地方性则对应着图书馆服务在各地方发展力的均衡上。要对图书馆公共资源进行均等分配,这种均等不是平均,而是均衡,是发展力上的均衡,是公众可以享受到惠及全民、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只有图书馆的均衡发展得到了保证,图书馆的公益性才能得到保证。公益性和均衡性是紧密联系的,并不是一一对应、平行发展的关系,现实中,有的地方、有些公众享受不到图书馆的公共服务。由此我们需要扩大图书馆的供给渠道和主体,努力构建普遍均等的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这里的普遍均等要求权利均等、机会均等、惠及全民。

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供给者的多元并存

长期以来,图书馆主要由政府提供,侧重政府办馆,忽略社会力量办馆,不仅使公共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文化和信息需求。因为随着公众对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和政府主导的公办图书馆机制很难满足。在现实中,政府和市场都是不完善的图书馆公共物品的供给渠道,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随着社会力量的壮大,社会自治组织的参与能力凸显,把新兴的社会力量纳入图书馆治理体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合作,才是图书馆为公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信息服务的理想途径。因此政府可以指导监督各种社会机构、组织、个人等建设和参与图书馆的治理,即采用多中心治理的方式指导图书馆治理,从而可以为广大公众提供全方面、多元化、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3.1 政府政策的支持是图书馆多中心治理的外驱力

本研究采取赋分法对所得资料进行计分分析,如接受器官移植这种治疗方法得2分,不接受得1分,依此类推。总分12分,最高12分,最低6分。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私人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流动图书馆、送书下乡等给公众提供了众多的选择。由于多个选择机会的存在,公众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足投票”,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馆服务:阅览、借书、定题、文献传递等,从而使得公众的图书馆权利得以充分实现和拓展。

3.2 鼓励供给渠道和供给主体多元化

政府、社会企业以及非盈利组织在图书馆这个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具有各自的优势,健全的多中心的图书馆供应机制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各类资金供应主体的投入积极性。对于图书馆公共服务盲区可以采取分步骤、有保障地按市场原则引入一些非政府组织筹集社会资本发挥作用,成为供给主体之一。具体操作方式可以是:图书馆与企业、社区组织建立可行的合作机制,企业、社区提供场所、设备,图书馆提供书刊、管理人员等。如各地工会在农民工集中的地区和重点工地建立了1000个“职工书屋”示范点[9]。

浙江象山县个体业主冯平良自己出资建设的“向荣图书馆”购置图书、电脑、书架等并配备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拥有图书两万余册[10];贵州省村镇干部周光俊创办“耕读书屋”[11];山西省乡村教师杜德建创办的“家庭图书室”藏书3万册[12];山西农民张小宝的“上麻田村心连心家庭图书馆”不仅有纸本图书馆,还有电子图书4万册[13];蒲公英乡村图书馆是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在中国的爱心推广项目,它的运营靠当地的小学教师并带动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4]。所有的这些都不失为一种为老百姓服务的方式。

我国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图书馆治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变革。如股份制图书馆、民办制图书馆、图书馆业务外包等,利益相关者逐渐参与到图书馆公共事务的管理中[7]。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8]。《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可以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这些都是图书馆治理出现变革、探索和实验的先声。

3.3 社会力量参与式治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和管理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多中心治理理念,但要发挥多中心治理效果,以便更有效地筹集资金,完成图书馆的供给、建设、管理与维护等各个环节,还需深入探索构建和完善多中心治理的决策、供给与监督评估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参与作用。

同步直播:录播系统可以进行同步直播。专家学者或教师在录播教室上课,采用录播系统的直通功能,其他教室的师生通过网络可以同步全程观看直播课程的内容。

4 结语

图书馆在物质建设上应坚持以政府服务为主导,以提高公众对文化活动与管理的参与度为根本,以市场运营机制为辅助的多主体、多中心模式。图书馆在资金来源上应加大各级政府的直接拨款与政策优惠,鼓励企业投入、社会赞助、民间团体和个人共同介入,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来源的资金渠道。

根据奥氏的多中心理论和上述对图书馆多中心治理的分析,笔者认为图书馆服务领域中存在着多中心结构,可以建立一个以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等为主体的,以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和公民多样化的需求为目标的,以合作—竞争为主要方式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型。多中心治理逻辑下的图书馆治理是一种共治模式,是建立在协商与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意味着观念更新、制度创新,还意味着治理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建设模式已经发生了变革,如苏州模式、嘉兴模式、深圳模式等,这些均表明我国图书馆的建设主体不再囿于传统的行政划分体制下的主体。因此,政府应超前谋划,以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保障,构建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共同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思路和模式,从而构建普遍均等的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达到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平。

[1] Tirole Jean.Corporate governance[J].Econometrica,2001(1):1-35.

[2] 吴瑞财.多中心治理视野下的社区治理模式初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1):114-117.

[3] 潘东.重要性受质疑持续投入无保障 民办图书馆路在何方[EB/OL].2011-05-11[2012-05-28].http://www.sznews.com/culture/content/2011-05/11/content_5616398_2.htm.

[4] 立人乡村图书馆.http://www.xctsg.org/.

[5] 蒋永福.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02.

[6] 蒋永福.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86-290.

[7] 黄颖,徐引篪.图书馆治理:概念及其涵义[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24-26.

[8]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EB/OL].2011-10-26 [2012-04-26].http://news.sina.com.cn/c/2011-10-26/001923361344.shtml.

[9] 郑莉,丁军杰.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步入更广领域[N].工人日报,2008-08-30(1).

[10] 佚名.向荣图书馆:“新象山人”的精神家园[EB/OL].中国象山港.2012-03-09[2012-03-20].http://xs.cnnb.com.cn/system/2012/03/09/010242591.shtml.

[11] 乐为乡亲办“书屋”——周光俊和“耕读书屋”的故事[EB/OL].贵州民族报.2005-12-28[2012-04-30].http://www.gog.com.cn/hezpd/system/2005/12/28/000920365.shtml.

[12] 请来帮帮杜德建和他的家庭图书馆[EB/OL].山西农民报.2008-07-24[2012-04-30].http://www.daynews.com.cn/sxnmb/590108.html.

[13] 麻田出了个张小宝 [EB/OL].北京青年报.2011-11-08[2012-04-30].http://bjyouth.ynet.com/3.1/1111/08/6436297.html.

[14] 蒲公英乡村图书馆.[2012-04-30].http://www.passlove.org.

猜你喜欢
供给中心图书馆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飞跃图书馆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博客天下(2015年17期)2015-09-15 14: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