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统计局区县统计处课题组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 200003)
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全面贯彻全市第九、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先进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国内外标志性地区的先进水平为标杆,加快建设精品、活力、绿色城区,通过积极对接全市“四个中心”建设,开展了有益的实践并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自上海提出建设“四个中心”以来,长宁区对接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具体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提出了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战略目标,抢抓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机遇期,以贸易核心功能为引领,搭建贸易功能性平台,促进贸易转型发展,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国际贸易整体功能有所提升。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长宁区积累了对接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良好的优势和基础。2009年8月,长宁区政府与市商务委签订了《推进商务工作全面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市区联手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进入实质性运作,并在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发展以贸易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
1.积极打造贸易便利化功能性平台。为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重要承载区,长宁区主动跨前、先试先行,自2011年开始率先开展贸易便利化试点,提出以进口贸易便利化和服务贸易便利化为重点,与其他区县形成错位发展。长宁区积极推进一批贸易便利化功能性服务平台,包括搭建贸易便利化“一站式”服务中心,引进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等。助推了一批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贸易功能平台,包括新联纺“大虹桥出口创新基地贸易便利化公共服务平台”、易贸资讯“上海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美华系统“金蚂蚁”一站式外贸服务平台等。通过“榕树效应”,形成产业集群,助企业“独木成林”。目前,长宁区还在积极推进保税仓库建设,筹备召开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探索设立高端消费品免税退税购物中心。2012年2月,长宁区被认定为上海市贸易便利化试点区之一,通过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紧密配合,为长宁区企业进出口业务提供“快速绿色通道”。
2.加快促进贸易主体集聚。长宁区的各类型企业中,商贸类企业占到大多数。2011年长宁现代商贸业实现税收42.43亿元,同比增长34.6%,占现代服务业全年税收的29.8%。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承载区建设的有利时机,长宁区高度重视招商引资质量,提高为企业服务水平,促进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等贸易主体的集聚。按照跨国公司总部研发机构和国内龙头企业的需求,度身定制服务方案,落实专门工作组进行贴身服务。此外,分别建立了企业定向联系机制、海关事务联络员机制以及常态化贸易便利化政策实时解读机制,为区域的各类中外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3.不断推进完善贸易产业链配套发展。近年来,长宁区以发展服务贸易为主线,推进专业服务业发展;依托空港优势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结合虹桥机场东片区改造,打造以航空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以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推进传统贸易与现代信息服务业融合发展。以高岛屋、尚嘉中心、金虹桥等大型重点商业和展会建成的契机,推进现代商贸业和会展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长宁区全力建设适应上海国际贸易中心重要承载区发展、适应虹桥商务区建设和服务长三角联动发展的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区,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通过大力发展贸易金融,重点推出一批服务项目,为贸易进出口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进口物流融资、信用担保、贸易结算等多项贸易金融服务。
1.优化服务环境,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为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放大效应,吸引社会资本投向中小企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2009年起长宁区开展了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探索,形成管理办法、成立监事会、理事会和管理中心,严格筛选基金合作伙伴。近两年共接洽了约20余家基金,引导基金投入1.7亿元参股设立了4家基金,实现约1∶10的撬动效应,形成基金总规模22.5亿元。同时,为加快推动贸易金融服务平台发展,初步拟定了《长宁区搭建贸易金融服务平台、促进贸易金融发展的试行意见》,从保费补贴、融资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
2.金融创新“招数”层出不穷。长宁区着力聚集新兴金融业态,目前已有25家租赁公司(其中融资租赁公司7家)、3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其中2家已获得第三方牌照)以及众多股权投资机构、典当行、拍卖行等落户,74家银行一级支行在长宁营业,此外新设了4家小额贷款公司和7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012年,长宁区还举办贸易金融发展创新工作专题会议,使政府和金融机构进一步了解贸易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金融配套服务需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做出贸易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为探索政银企贸易金融合作试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创新企业融资服务中小企业。在“政府搭台,银行唱戏,商户受益”的理念下,长宁区积极与中国民生银行开展合作,筹划成立了“长宁区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这是在全市乃至全国率先组建的以服务中小微型企业为宗旨的城市商业合作社。合作社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沟通平台、创新融资渠道、扶持小微企业,从而积极促进民营经济转型与发展。此外,会员还能享受各类低于市场价格的评估、法律咨询服务等。目前合作社已对104家中小企业发放总额达1.67亿元贷款,其中小微企业合计101户。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跨国公司总部型经济在上海的发展,长宁区以此为契机,结合自身区域特性,合理定位,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长宁特色的配套政策和服务措施发展总部经济,助推与全市“四个中心”建设的深度融合发展。
1.制定配套政策,强化服务功能。在全面理解贯彻市政府的总部经济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坚持双赢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推动区域经济的同时充分支持企业的发展,根据不同类型总部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市级政策加以配套、完善,一事一议,灵活运用。
2.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基础建设。长宁区着力提升重点区域综合功能,推动虹桥地区品牌优化和业态调整,推进环中山公园地区综合改造,实施凯旋路多媒体产业走廊综合整治,加快临空地区商居办融合发展。另外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光纤宽带网深度覆盖、移动网络全覆盖和重点区域无线局域网热点全覆盖等。
3.创造优良环境,建设人才高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留住了人才就是助推了企业的发展。长宁区特别注重人才高地的建设,根据总部企业发展的不同需求,为企业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等各方面提供了政策扶持,例如高管奖励、人才公寓、培训补贴等等。另外在户籍办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实施绿色通道、专项服务等举措。
2011年,长宁区增加值达到340.84亿元,2006年以来年均增长10.6%;全区财政收入完成221.13亿元,年均增长19.9%,其中,区级财政收入完成88.51亿元,年均增长17.3%,实现五年翻一番,总量居中心城区前列。区域贸易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70亿元,年均增长12.7%;商品销售总额实现2941.84亿元。
长宁区紧密对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依托部市合作,加强市区联手,成功引进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上海国际贸易常年展示交易中心、大虹桥国际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等一批部市级贸易功能性平台和日本、丹麦等国别商品中心,上海虹桥贸易便利化“一站式”服务中心试运行。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别商品中心建设取得有效进展。世贸商城“常年展示”运行良好,吸引和集聚了2000多家贸易企业和机构入驻,60多个国家级贸易机构、地区总部集中办公,成交量年超100亿元,并呈上升趋势。
长宁区围绕楼宇经济、园区经济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2011年现代服务业实现税收142.50亿元。近五年,全区累计竣工经济楼宇223.7万平方米。61幢重点经济楼宇企业平均税收落地率提高到50%,税收“亿元楼”达到18幢。长宁区通过完善服务企业机制,出台一系列企业扶持政策,五年累计净增企业2382家,净增注册资本金288.6亿元,引进合同外资27.6亿美元。目前,引进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1家,累计达到35家,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等机构落户。
2011年,虹桥涉外商务区实现税收106.84亿元,占全区税收比重达到51.3%。其中,虹桥国际贸易中心实现税收57.28亿元。天山路商业街业态得到优化,黄金城道特色商业街建成并开业,新虹桥商圈被列为市级商业中心。中山公园商业中心实现税收27.01亿元。龙之梦购物中心等业态调整初见成效,商圈影响力不断扩大。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商居办融合发展取得实效,实现税收22.55亿元,五年累计出让土地63.1万平方米,引进总部型企业22家,商业、会议、餐饮、交通、绿化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长宁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入户率和无线宽带网络有效覆盖率全市领先。依托两个国家“863项目”成果转化,高性能宽带信息网集成示范加快推进,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建成无线通信测试基地。“三网融合”试点应用有序开展。长宁区通过完善科技扶持政策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搭建了政府服务企业信息化平台,建立和完善了一批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使创新创意创业环境不断优化。近五年,全区新增市高新技术企业93家,新增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4家。
1.关注和解决好土地资源供应和集约化利用问题。长宁区的空间布局、交通网络、建筑格局总体趋于定型,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旧区改造难度加大。一方面要集约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另一方面要统筹盘活区域内存量资源,注重地下空间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从注重经济楼宇规模扩张向规模和质量统筹推进、更加注重楼宇品质和产出效益转变。
2.关注和解决好与虹桥商务区的融合发展问题。从市委、市政府建设虹桥商务区、形成上海发展新引擎的大局中看到机遇,主动融入,形成大虹桥地区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相竞合的良好发展格局,进一步在融合中放大长宁先发优势、提升“虹桥品牌”效应。
3.关注和解决好制约本区贸易发展的部分因素。要重点关注和解决内外贸易分割、贸易便利化不足和服务业市场准入壁垒等问题;内贸企业大而不强,缺乏贸易网络控制能力,特别是世界级品牌商和国际营销网络经营商集聚还不够;高端贸易人才不足,特别是缺乏各相关专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问题。
1.加快贸易功能性平台建设。继续以进口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便利化为重点,加快扩建贸易便利化“一站式”服务中心、公共保税仓库等项目建设,打造更完善的贸易产业链和更多的贸易便利化平台。继续推进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建设,配合举办好“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深化推进国别商品中心建设。
2.努力促进贸易主体集聚。重点发展服务贸易,鼓励和培育新型服务贸易主体和新型贸易业态发展壮大。继续放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效应,加快引进一批总部型、功能型企业,尤其是要重点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3.积极培育发展新型业态。重点扶持电子支付、安全服务、智慧物流、高端教育培训、文化时尚创意等领域的企业发展。积极打造电子商务服务平台,鼓励在线购物、在线旅游等业态创新,推进龙头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
4.着力提升楼宇经济能级。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商业运营管理公司,以先进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或手段管理或运作大型商业设施。积极推进楼宇租税联动工作,加快新竣工楼宇实施“租税联动”,力争放大重点存量商务楼宇“租税联动”范围。
5.稳步推进航空服务业发展。加快《上海虹桥商务区东片区改造提升若干重点问题研究》课题成果的落实和转化,在梳理首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启动虹桥商务区东片区改造前期工作,并推进开展相关工作,努力发挥其产业集聚作用。
1.切实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按照东、中、西三个区域,梳理涉及贸易便利化平台、环中山公园改造、社会事业西进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并抓紧实施建设。
2.稳步推进功能性载体建设。大力推进楼宇“开竣工”,并实现与“招留增”的有效衔接。确保新虹桥俱乐部、临空10-1地块、远洲宾馆等项目的开工;稳步推进来福士、上海城三期、临空SOHO等在建项目建设。同时,加快重点区域规划调整,积极稳妥做好土地出让和管理。
3.优化提升市政配套功能。继续完善路网结构,改善交通出行,切实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加快伊犁路(延安西路-虹桥路)、淞虹路(新泾路-哈密路)等市政道路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加快推进临空核心四街坊、中山公园二层平台等重点区域主要商务楼宇便利化连通设施建设。
4.稳妥推进城区管理有序运行。结合962347市民热线建设,建立市民参与、舆论监督、政务公开相结合的城区管理监督机制。完善网格化与门责制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街镇主体管理作用,整合城区市容管理队伍。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推动职能转移,加大购买城区市容管理服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