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图书馆“准专业馆员制度”的由来与实施

2013-02-15 06:19:18金声顺德职业技术院图书馆广东佛山528300
图书馆学刊 2013年11期
关键词:院系对口馆员

金声(顺德职业技术院图书馆,广东 佛山 528300)

高职院校图书馆“准专业馆员制度”的由来与实施

金声
(顺德职业技术院图书馆,广东 佛山 528300)

学科化或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正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人才稀缺,尚不完全具备广泛推行专业馆员制度条件的现实,尝试实行专业馆员制度的初级形式——“准专业馆员制度”,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高职院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 专业馆员

当前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信息提供和获取的方式,极大地扩充了信息的来源,但同时也给用户全面、准确、快捷地获取信息带来了困扰。在此背景下,一种全方位、深层次、个性化及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模式——“学科馆员制度”应运而生。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以文献资源服务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和用户教育为中心;由被动服务走向主动服务;由普遍性服务走向个性化服务;由全学科服务转变为个别学科专题服务;由个别咨询服务到走进教室为学生主动授课。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使图书馆的教学和教育职能大大加强,高校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将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提高到一个更高和更深的层次[1]。学科馆员制度已经发展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提高文献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1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专业馆员制度”

与普通本科院校以学科建设为学校核心工作的办学模式不同,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专业”及专业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制度就应当针对专业建设,为专业建设服务,其服务机制被称为“专业馆员制度”,而参与专业化对口服务的馆员就称为“专业馆员”,而不称为“学科馆员”。

专业馆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为适应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选聘具有图书情报相关知识和院系相关专业背景的馆员,与院系相关专业或专业群建立固定联系,主动为其提供全方位、深层次、专业化、个性化对口服务的新机制[2]。事实上,专业馆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参照普通本科院校学科馆员制度,为适应高职教育办学特点而实施的对口服务机制。专业馆员制度与学科馆员制度之间并无本质差别,只是类别不同。专业馆员制度可看作是学科馆员制度在高职院校中的具体运用。专业馆员制度产生的机理和运行机制,如专业馆员的选聘上岗机制、培训进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专业服务机制等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科馆员制度基本相同。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是学科馆员主要为学科建设服务,按学科类别设置;而专业馆员主要为专业建设服务,按专业或专业群的类别设置。

同学科馆员制度一样,专业馆员制度的产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和施行至少需要3个基本条件:一是充分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二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三是丰富有序的信息资源[3]。其中,是否拥有一支具备图书情报和服务对象相关专业双重背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专业馆员制度产生和施行的决定性因素。我国高职院校虽然经过近30年的建设发展,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图书馆的资源规模和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综合办馆实力仍然不能同本科院校相比,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稀缺的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缺少高素质人才将是制约高职院校推行专业馆员制度的瓶颈。以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省为例,据2010年12月统计,广东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74所,其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不足10人的有22家,平均每馆有工作人员18人,工作人员中有图书情报相关专业背景的占全体工作人员的比例平均数仅有24%。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稀缺、整体素质不高的现实严重影响了专业馆员制度的实施和普及。

2“准专业馆员制度”的由来与特征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虽有专业对口服务的需求,但馆员素质和信息资源质量同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馆员制度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广泛实行专业馆员制度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在时机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实施专业馆员制度,结果不是走样,便是夭折[4]。为缓解高职院校用户专业对口服务需求与图书馆人员素质不高的矛盾,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借鉴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按人才素质和职责不同分为第一代学科馆员和第二代学科馆员[5]的做法,采取渐进发展的方式,将专业馆员制度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准专业馆员制度”阶段,第二阶段称为成熟的专业馆员制度阶段。前者可以看作是专业馆员制度的初级阶段;后者是专业馆员制度的高级阶段。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实行专业馆员制度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尝试实行准专业馆员制度。准专业馆员制度同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馆员制度相比,有以下特点。

2.1 专业馆员的知识技能不完备

完备条件下的专业馆员应具备如下的知识技能:具备图书情报学的系统知识和技能;有对口服务专业的知识背景;熟练的计算机与网络技能;较强的外语阅读和翻译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6]。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队伍除个别例外,准专业馆员的学历、职称、计算机和外语水平等一般不高,多数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但没有对口服务专业的知识背景,或者是有对口服务相关专业背景,但没有系统进行过图书情报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甚至既无对口服务专业的知识背景也不具备图书情报学的系统知识和技能。

2.2 只承担专业馆员的部分或基本工作

由于多数准专业馆员并不完全具备专业馆员的素质条件,加之对口服务的范围广,因而其不可能顺利完成深层次专业服务。准专业馆员只是承担了专业馆员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履行专业馆员的部分职责。实际上,在专业馆员发展的初级阶段,准专业馆员主要是扮演好“联络员”的角色,发挥图书馆与院系之间信息互通的桥梁作用。

2.3 服务对象比较宽泛

同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按学科类别分工相比较,高职院校的专业馆员应当按专业或专业群类别分工,每个专业馆员对口服务一个专业或专业群。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数量、构成和整体素质而言,要实现一位专业馆员负责一个专业或专业群的“一对一”服务还为时尚早,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每个准专业馆员先对口服务一个系或二级学院的多个专业,即“一对多”的服务,待条件具备再逐步缩小服务的范围,实行“一对一”的近距离服务。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现有10个系(含二级学院),38个专业,图书馆只是按学校所设院系从馆员中选出11位准专业馆员,分别负责11个院系和机关的对口服务工作。

2.4 完全兼职从事专业对口服务工作

专业馆员制度是一项针对特定对象的专门化、深层次服务方式,客观上要求由专职的专业馆员从事这项工作。但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队伍现状来看,设置专职的专业馆员开展专业化服务的条件尚不成熟。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只能由其他从事资源建设、技术保障、咨询和流通服务的馆员甚至职员来兼任准专业馆员,开展对口服务工作。

3“准专业馆员制度”的实施

3.1 准专业馆员的职责任务

准专业馆员既然不完全具备专业馆员应有的资质能力,而且只能在完成原岗位工作的基础上承担部分专业馆员的基础性工作,因而准专业馆员所履行的职责自然要略低于专业馆员,其主要职责任务包括:①与对口院系的教学秘书建立长期联系,形成相对固定的专人联络管道。②通过电话、网络或面对面等方式回答对口院系读者的咨询。③定期向对口院系推介有关书刊、电子资源等最新信息。④及时跟踪对口院系专业建设和发展动态,实时提供文献信息检索和咨询服务。⑤承担“文献信息检索”和“网络数据库应用”等方面的培训。⑥收集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可见,准专业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与对口院校之间的沟通联络工作。但考虑到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资历、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对个别资质较高或已具备专业馆员条件的馆员,可以增加专业资源的检索研究、评价和二三次文献开发,以及对口专业定题跟踪服务等深层次服务的职责要求。

3.2 准专业馆员的选拔培养

高职院校图书馆准专业馆员的任职条件相比专业馆员虽会有所降低,但也必须实施竞争上岗机制,根据择优录取、宁缺勿滥的原则从图书馆内部有发展潜力的业务骨干中严格选拔。准专业馆员的基本条件是:①热爱图书馆事业,责任心强,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②具有图书情报知识或与本校所设专业相近的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③5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熟悉本馆的馆藏资源及分布。④有比较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检索、整理和传送各类文献信息的能力。⑤较强的人际交往与语言表达能力。

准专业馆员由于尚不完全具备专业馆员的素质,因此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准专业馆员进行培训十分必要,即对非图书情报专业的馆员重点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相关知识的培训;对图书情报专业的馆员进行对口专业的知识教育。为不断提升馆员的专业素养,图书馆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倾斜鼓励馆员攻读第二学位或与一些大学签订合约,通过委托培养的方式将他们转化为合格的专业馆员。对准专业馆员的培训要制度化、长期化。

此外,高职院校图书馆还应注意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特别要针对本校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发展方向,有计划地引进图书馆急需的、有专业背景的人才,以逐步改进和优化准专业馆员队伍的专业结构和整体层次,推进准专业馆员制度向专业馆员制度的演变与进化。

3.3 准专业馆员的考评与激励

对准专业馆员的考评和激励是准专业馆员制度实施的制度保障,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价和激励准专业馆员的工作绩效,将直接关系到能否调动馆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甚至关系到准专业馆员制度的成败。对准专业馆员的绩效考评应包括专职岗位和兼职工作考评两部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运用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来评价准专业馆员完成职责情况,绩效评价指标最好做到量化,如:①联系对口院校用户的人数和频率;②参与对口院系专业建设相关活动的次数与内容;③解答咨询的人数和次数;④为用户提供专题资料的次数和数量;⑤收集对口院系信息需求及意见建议的条数或次数;⑥为对口院系提供培训的内容、人数及次数;⑦用户的满意度指数;⑧为专业资源建设提出建议的数量;⑨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的数量等。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二级单位,在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下,绝大多数图书馆的自主管理权非常有限。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除一般馆员的馆内岗位调整外,像图书馆的机构和岗位设置、人才引进与聘用、馆员的调离与升职、馆员薪酬的确定等都由学校人事部门掌控,图书馆仅有建议权、参与权,没有最终决定权[7]。在图书馆薪酬决定权缺失以及不独立设置准专业馆员岗位的情况下,准专业馆员尽管比一般馆员履行更多的职责,付出更多的劳动,而且是更具专业性和创造性的劳动,但却无法享受与其付出相适应的薪酬待遇,这种情形对准专业馆员制度的推广和发展十分不利。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准专业馆员的工作热情和开拓创新精神,稳定馆员队伍,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通过制定并不断完善馆内绩效激励机制,采取以非经济性报酬为主的激励措施来肯定准专业馆员的劳动和功绩,调动准专业馆员的积极性。譬如:赋予准专业馆员更多的自主权限和活动空间;给予准专业馆员评先、晋升、提拔等的优先权;定期对做出突出成绩、广受对口院系欢迎的准专业馆员予以表彰奖励等。当准专业馆员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趋于成熟,专业化、个性化对口服务的效果和作用充分显现时,图书馆应当力劝学校领导和人事部门给予准专业馆员应有的薪酬待遇,以确保准专业馆员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4 结语

准专业馆员制度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为缓和个性化信息需求与供给矛盾所采取的一种过渡性措施。随着高职院校及其图书馆的不断发展壮大,不符合条件的馆员将逐步被符合条件的高素质馆员所取代,馆员对口服务的内容将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准专业馆员制度也将逐步完成其历史使命,实现其向成熟的专业馆员制度的自然转化。

[1] 王晓力.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8(2):20-23.

[2] 黄幼菲.专业馆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必然选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9):65-67.

[3] 魏辅轶.学科馆员的神话[J].图书馆杂志,2004(7):34-37.

[4] 李莉.我国学科馆员建设应该缓行[J].图书馆建设,2007(1):91-94.

[5] 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

[6]郭向勇,唐艳,陈建红.高职院校图书馆专业服务馆员制度的构建与人员素质[J].图书馆,2006(6):78-81.

[7] 金声.高职院校图书馆绩效管理模式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1(9):23-26.

金 声男,1957年生,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服务。

G251.6

2013-04-15;责编:杨新宽。)

猜你喜欢
院系对口馆员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1-03 15:05:47
对口帮扶这一年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政报(2018年1期)2018-07-09 05:50:56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青海政报(2017年7期)2017-07-24 14:14:41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8:12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大学生(2016年7期)2016-04-29 10:12:06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1
对口支援的6篇“代表作”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