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迎春 韦双燕
(广西宜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之一[1],其后果是切口延迟愈合,可能发生切口裂开,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2]。如何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的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是所有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心愿。本文综述了外科手术部位的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防控要点,通过规范的治疗及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达到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1.1 手术前 术前危险因素为潜在的高危因素。有报道指出,贫血、营养不良引起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20%~25%。故护士术前对患者做好营养状况的评估,保证患者得到充足的营养和热量,以利于术后恢复及抵抗细菌的侵扰[3],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治疗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内科疾患,改善全身状态,加强机体免疫力,可以较少感染的发生。如患者择期手术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护士在手术前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备皮在手术当日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内,患有糖尿病患者入院后护士制定糖尿病饮食计划,监测血糖浓度,控制围手术期的血糖,有研究认为,由于术前合并糖尿病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可促进肉芽形成,降低纤维母细胞,进而影响了切口愈合程度[4],故手术前空腹血糖控制至(7.1±1.2)mmol/L后再考虑手术治疗[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在手术皮肤切开前30 min~2 h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一剂抗菌药。医务人员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在治愈后方可参加手术。
1.2 手术中 手术时间和手术医师的操作是防止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感染越高,因为手术时间长,患者机体创伤就越大,创面暴露时间就长等,从而使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出现肠道菌群易位生长[1,6,7],创面干燥也使局部抵抗力下降,手术时间长还导致术者疲劳影响操作。研究发现手术时间>2 h是发生术后感染的一个高危因素[8],而术时缝线过密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及缝线的异物反应均可造成切口感染,故保持细致轻柔的手术操作及严格的无菌技术,减少组织损伤,保持良好的血供,消除死腔,对预防切口感染至关重要[7],手术人员应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手术中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必须进行严格的高压灭菌,避免临时浸泡消毒器械[9,10]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若手术时间超过3 h,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 500 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3];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1.3 手术后 术后因素主要是术后护理。医生及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有报道,医院感染患者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占30%,加强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手部的清洁,可以防止交叉感染[11],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并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术后需引流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抗菌药物能治愈和控制许多感染性疾患,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抗菌药物还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滥用抗菌药物会引起耐药菌株不断增长,细菌变异,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和伪膜性肠炎等。据文献报道,I类切口常规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导致98%的患者不必要地置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之下,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应严格按照卫生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要求: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 min至2 h(剖宫产手术除外),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 h等。但徐秀华等[12]认为,骨科手术由于有内固定植入物,如术后患者中、低度发热不超过2 d,可在用药3~5 d后停药。
做好基础护理,可以减少除了手术部位以外其他部位医院感染发生[13]。总之,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虽然常见,但只要医护人员严格按照预防医院感染的操作流程来操作,就可以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1〕杨雪英,陈华,郑慧琼,等.148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886-887.
〔2〕吴养,杨雪英,吴春辉,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58-759.
〔3〕王素平.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2,1(7):224-225.
〔4〕林伟鹏.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J].吉林医学,2012,8(33):5267-5268.
〔5〕张洪凤.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志,2007,17(1):40-41.
〔6〕王小文,李宁,陈惠德,等.肝移植术后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肠炎[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67-69.
〔7〕李广森,吴俊霞,叶尔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20-521.
〔8〕邓利平,徐秀玲.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安徽医学,2007,28(3):263-264.
〔9〕赵玉芳,方红.医院消毒质量与切口愈合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9):1019-1021.
〔10〕张卫东,袁嫒,范秋萍,等.手术切口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暴露率长期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0):1113-1115.
〔11〕郭晓铭.检验科院内感染分析与预防措施〔J〕.山西医学杂志,2007,12(36):115-116.
〔12〕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57.
〔13〕李红,黄小民,韩燕茹.116例住院患者I类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41-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