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差异性探析共建共享路径

2013-02-15 03:25吴兆文张文凤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淮南232038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7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文献图书馆

●吴兆文,张文凤(淮南师范学院 图书馆,安徽 淮南 232038)

1 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差异性分析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是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合作共建共享是解决地区内信息资源利用与读者需求间矛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尽管二者都是为地方民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存在着相似的职能,但是由于所属的性质不同,其在管理体制、资源建设、队伍组成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1 管理体制差异。

由于分属不同系统,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为政府,各级公共图书馆直接隶属于本级政府,市馆、区县馆、基层馆的设置大都依据行政区划,人、财、物均由本级政府管理。关于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的一般表述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其他各类图书馆工作”;高校图书馆属于高校直接管理,是高校的一个重要教学辅助部门,隶属于教育性事业单位,教育特点明显。

1.2 资源建设差异

(1)纸质文献方面。公共图书馆由于其服务对象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涉及各个层次,因而决定了其馆藏的综合性和知识的普及性,其所藏图书的学科范围广泛,几乎涉及各个学科、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型;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担负着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信息保障的任务,其馆藏需要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范围,有目的地、全面系统地对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文献加以收藏,馆藏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性与学术性强,中外文文献丰富,收藏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学科特点明显,情报价值高等特点。(2)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公共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主要集中于中文文献资源,一般为电子图书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围绕地域及地方特色文献而建立,大众科普类、地方地理历史及旅游文化类的文献居多;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类似,主要集中于学科性、学术性、学习类文献,满足学校教学科研之需,同时也建设一些普及类、地域特色类文献,供学习、研究之用,但与公共图书馆相比,此类文献品种少、数量不多。

1.3 服务内容差异

公共图书馆面向地方,为社会各阶层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涉及面广,读者结构复杂。在服务内容上,除了书刊借阅外,还定期开展一般性的读者活动,如举行时事宣讲与图片展览,走进社区提供信息与情报咨询,还为当地政府提供剪报、编辑信息统计、咨询指导和决策咨询服务,为厂矿企业提供项目指导与信息传递等;高校图书馆主要面对本校师生员工,开展书刊借阅、文献检索、科研查新、资源利用培训及专题读书活动,读者群体为校内师生,专业性强,学术氛围浓厚,与公共图书馆相比,服务读者的覆盖面较窄,在一般性的读者活动方面也稍逊一筹,但在高深层次的读者服务如科研查新、读者培训等方面要强于公共图书馆。

1.4 基础条件差异

由于管理体制、经费等原因,地方城市的公共图书馆(除省馆外)投入普遍严重不足,馆内软硬件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高校图书馆由于投入有保障,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在基础设施条件方面,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相比具有很大优势。

1.5 人才队伍差异

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区县级)馆长由政府任命,较多馆长对图书馆业务了解甚少,不利于业务工作的开展;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整体较低,专业人才短缺,无法满足现代图书馆的服务要求;由于工作环境及待遇等与高校馆存在差距,图书馆工作人员流动性较高,馆长频繁调动,不利于公共图书馆工作的开展。相对来说,高校图书馆无论是在工作环境方面还是待遇等方面均优于公共图书馆,故而容易吸引专业人才,高学历、高职称的馆员比例较高,专业人员在全体员工中能发挥较大作用。

2 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国语·郑语》云:“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意思是说“和而不同”乃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倡导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开展馆际协作共建的一个基本准绳。

2.1 资源互补性

在藏书内容方面,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各有特色,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和协调性。[1]公共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收藏本地的地方文献,并以地方文献作为馆藏特色。除此之外,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还具有普及性、大众化、科普性等特征;而地方高校图书馆由于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学科专业特点、学术研究型及具研究价值的地域特征文献是其收藏重点,馆藏资源的学科特点较为显著,兼有地域特征。两者在资源上存在互补。

2.2 需求交叉性

高校读者对地方特色文献、普及类文献及科普类读物也有需求,而社会读者特别是研究型、教学性的读者,往往需要自己专业范围内的学科文献,因此,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在读者需求上存在着交叉和重叠,开展共建共享可满足多方面、不同层次读者群体的信息需求。

2.3 共建必要性

基于资源的互补性和需求的交叉性的合作共建,可充分展现校地图书馆合作的优越性,实现本地区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读者资源等的优化配置,避免重复投入给社会资源与资金造成的极大浪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建设理念,正是开展资源共建的理论依据。

2.4 共享可行性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专门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可有效繁荣地方文化建设,促进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在基础条件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成熟与普遍使用,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合作变为可能;在文化需求上,民众的文化需求急剧增大,是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的重要推手。凡此种种,使地方高校与公共图书馆开展资源共享变得紧迫与可行。

3 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需要克服的障碍

3.1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障碍

我国图书馆系统长期以来实行条块分割的行政建制,公共、高校图书馆各成系统,形成多元分散的管理结构模式,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与控制协调。文献资源共享提及多年,虽然在系统内部已普遍开展,但跨系统间的共享一直难以实现或进展缓慢。在运行机制上,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向社会民众开放会给学校和图书馆管理带来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人员配置、馆藏图书数量及品种、管理制度和工作量确定等等,会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管理压力。这是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开展合作共建的主要障碍之一。

3.2 观念(认识)障碍

传统的门户之见严重影响到跨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2]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由于分属不同的系统,两者的文献资源建设资金来源不同,“谁投入,谁受益”的思想固化在机构的管理者思想之中,特别是高校图书馆,认为图书经费来源于学校资金,理应为本校的师生开放服务,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机构和校外人员服务不是自己的份内事。在目前公共图书馆资金、资源、设施等方面均不如高校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意愿较低。“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观念也根深蒂固,给校地图书馆共建共享的开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3.3 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作为法律赋予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权利,在信息资源共享中能够有效保证信息所有者的权利,并且减少盗版和其他对信息资源的非正当使用对知识产权拥有者的损失。[3]知识产权保护与资源共享是一对矛盾体,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使著作权人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开展知识资源共享能使大多数人获利,节约资源,使知识价值产生更大增量,但大范围无限制的使用,使得著作权人无法对自己的知识产品进行保护。如何解决知识产权问题是开展资源共享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目前馆际开展全面的资源共享所遇到的重要障碍之一。

4 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

4.1 理论依据

4.1.1 公共服务理论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同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二者开展合作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可有效发挥地区文献中心的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是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公共服务理论的补充与创新。

4.1.2 资源共享理论

资源共享是基于一定途径实现不同资源的共知与享用,它建立在共建的基础之上。共建与共享是密不可分的,在资源共享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地区内的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通过馆际协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单个图书馆资源的集聚,使获益增大,共同分担费用以降低成本,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随着共享的不断发展,资源共享已从最初的文献实体共享发展为书目资源共享,资源协调共享,业务共享,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等。[4]

4.1.3 系统论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联合可作为一个系统,置于系统化的思维框架中进行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探讨其内在运行机制,加强两者的协调,促进整体效益的发挥,保证联合体的正常运行。两类图书馆可看作两个子系统,两个子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处理好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保证图书馆合作这个大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两者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

4.2 实践探索

4.2.1 共建模式与内容

综观国内外共建共享实践,地域内图书馆开展共建共享的模式主要有:按管理模式划分,可分为政府主导模式、馆际契约模式、民间联盟模式和松散合作模式;按管理主体划分,可分为政府管理模式和民间管理模式;[5]按共建范围划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有区域性系统内共建共享、全国性系统内共建共享、区域性跨系统共建共享、全国性跨系统共建共享。

在国内外图书馆间的共建共享实践中,主要内容有:业务管理领域的共建共享,如联合编目、联合采购、合作馆藏建设、异地书库等;服务领域的共建共享活动,如一证通阅、联合培训、联合研究、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联合参考咨询等;技术领域的共建共享活动,如技术资源共享、统一资源检索界面、联合知识导航、书目资源共享等。

4.2.2 典型案例举要

国外关于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践案例很多,较为典型的有:美国图书馆协会实施的“信息素质社区合作”项目,主要是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及其他文化服务机构开展共享合作。即联合中小学、高校图书馆员和其他组织或团体以及社区居民的力量,提高公众有效利用信息,从而在学校、家庭、职场、社区获得成功的能力。[6]德国图书馆联盟,已经形成了地方、国家和国际三个层次的完整合作体系。六个地方性图书馆联盟覆盖了德国16个联邦州,包括了数量庞大的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图书馆。[7]

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开展合作的实践探索从未间断,全国性的系统内合作共建共享有全国数字信息资源保障体系CALIS、CASHL、CADAL、NSTL、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国党校数字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以及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等。区域性跨系统图书馆间的共建共享近几年也逐渐风行,较有规模的有上海中心图书馆体系、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东莞集群发展模式等。此外,高校馆与公共馆合而为一的模式也在部分地区作了尝试,如严济慈图书馆、聊城大学图书馆暨聊城市图书馆、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大庆石油学院图书馆、池州学院图书馆等。

5 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策略分析

5.1 差别性共建

进行差别建设,可有效显示各自在资源、人才和服务上的优势,强强联合,提高资源建设与利用效率,有效节约建设成本,优化建设质量和水平。

5.1.1 文献资源的差别建设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策略不同,在文献资源建设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避免重复建设,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可通过一定方式(比如协议)携手,共同制定年度资源建设方针,根据本馆服务重点有差别地开展资源建设工作,分工协作,各自加强自身优势资源建设,强化自身特色。

5.1.2 人才队伍的差别建设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差异,使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各有侧重、各具特点,因此两者在馆员队伍的建设上可扬长避短,有重点地差别引进和培养优势人才,组建各自高素质人员队伍。

5.1.3 服务网络的差别建设

公共图书馆服务本地区,网络覆盖整个区域,现行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工程的实施,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网络建设更加健全。公共图书馆可强化服务网络建设,组建完善的服务网络体系,与高校图书馆形成互补。

5.2 选择性共享

校地图书馆存在着不同的优势,在全面开展共建共享尚存在制度性、观念性障碍的情况下,在知识产权许可范围内,开展有选择的共享是目前条件下比较可行的做法。

5.2.1 文献选择

在资源开放使用上,校地图书馆可选择各自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资源相互开放,通过办理借阅证、文献传递等方式,实现纸本资源共享,满足各自的特殊需求。此外,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具有绝对优势,故公共图书馆可共享高校馆的数字资源,为本地区读者提供使用。

5.2.2 时间选择

高校馆由于运行管理机制上的特点,在日常教学期间,图书馆只能满足本校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无剩余的精力和能力对社会开放,而高校馆在学生上课期间、节假日等时段,读者较少,此时完全有能力接待较多读者。根据这一特点,高校馆可在时间上有选择地对社会读者开放,实行错峰开放、节假日开放,有效提高高校馆丰富的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5.2.3 人员选择

高校图书馆员队伍一般具有高学历、专业性强、研究型与创新能力强、教学培训水平高等特点,在科研查新、教学培训、学术创新、技术维护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公共馆馆员队伍的读者活动能力强、擅长信息宣传、善于与社会底层民众沟通联系、了解基层民众的文献信息需求,相较高校图书馆,他们更擅长普及型教育服务工作。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两者可加强人员共享,相互选择使用,优势互补,使馆员各尽所能、各尽所长,有效服务地方建设。

5.2.4 读者选择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开展合作共享,可有效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但由于高校图书馆馆藏特点,相对社会一般居民,不太适合于他们的需求,从高校服务能力上的考虑,对社会上高学历者、研究人员、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同城高校读者进行有选择的开放,更能充分发挥有限文献资源的使用价值。复旦、交大、同济等十几家高校图书馆十多年前就与上海图书馆签订联盟协议,规定凡本科以上持证读者,可到联盟内任何一家图书馆借阅图书。此外,也可对高校周边居民办理临时借阅证,发挥高校服务公共文化建设的职能,履行对社会开放的义务。

[1]杨玫.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优势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23-26.

[2]慎金花,龙甜恬.区域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机制探索——以上海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65-67.

[3]马费成,裴雷.信息资源共享的市场规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9.

[4]刘学平.多类型图书馆集群发展的理论研究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10):34-38

[5]孔令玉,高波.美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34-38.

[6]王彩云.论高校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6-29.

[7]朱前东,高波.德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5):43-48.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文献图书馆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图书馆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