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辉
(乌鲁木齐铁路局 库尔勒车务段,新疆 库尔勒 841001)
为有效提升现场安全控制力,夯实安全管理基础,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2013年以来,乌鲁木齐铁路局库尔勒车务段对如何利用设备保安全、运用信息化系统促安全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提升了安全管理基础,保证了车务段安全管理工作有序可控。
指纹仪在车务系统应用已经较为广泛,库尔勒车务段对其功能进行了拓展,使其成为安全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现场检查工作时,通过指纹仪留痕来统计分析每名管理人员每日、每周、每月现场检查指导及分布情况,消除安全检查的盲区。库尔勒车务段定期通过时段分布图、检查分布图等图表,分析每个车站、每个班组各个阶段的受检情况,以及每名干部各阶段下现场检查指导的情况,根据对安全检查分布情况的分析,有针对性地部署下一阶段的安全检查重点。
通过对指纹仪信息的科学分析,指导管理人员下现场的时段和区段,杜绝以往管理人员现场检查随意性大、均衡性差的现象,确保边远车间、班组现场检查合理覆盖。
为了有效发挥《 安全风险控制手册 》的指导作用,督促管理人员按周期完成现场安全风险点的检查,库尔勒车务段开发管理人员“现场工作履职”和“风险控制”现场检查反馈系统,管理人员下现场检查完毕后,通过系统录入检查的工作项点,系统后台通过指纹仪留痕比对、检查地点与作业项目核实等程序,自动分析现场检查的真实性、有效性,强化干部履职过程的考核评价。
通过过程督查、定期通报,追踪管理人员现场检查行为,使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以及安全风险管控深入到每个作业岗位、每名管理人员、每项作业过程,实现安全风险控制的全员、全面、全覆盖。
为使工作布置以后做到不漏、不忘,件件有反馈,事事有落实,库尔勒车务段开发工作计划系统,以深化工作落实。库尔勒车务段对重点工作按照“工作要求”、“检查标准”、“完成时限”等项点,由主管领导或科室、车间负责人录入工作计划系统,工作计划随即启动。只要工作没有完成销号,此项工作任务始终在责任人员的待办工作中显示,每周通过手机短信定时提醒负责人员完成。凡是完成质量和进度出现问题的,主管领导可以通过系统退回重新落实,同时可以在系统中对责任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工作计划系统的开发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落实力,确保每一项工作任务及时、高质量地完成。
风险管理的重要信息源就是日常安全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往虽然对违章违纪信息建立了分析机制,但是分析质量多是由分析人员的个人水平所决定,导致部分安全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针对各层级检查发现的安全信息,库尔勒车务段从问题的典型性、严重程度,发生的部门、工种、时段,以及车间、科室的管理状态和干部履职情况等多个角度切入,明确了 16个方面的安全信息分析方法;同时安全信息系统根据不同的统计周期,自动生成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等图表,清晰直观地将安全信息的分布,以及安全信息发生的趋势呈现出来,作为判别安全管理状态的依据之一。以安全信息按作业工种分析为例,至少 3个月为环比周期,分析各工种特别是主要工种发生的安全信息,是否存在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判别各工种的作业标准执行情况和作业安全受控程度;安全信息按发生时段分析,以每 3 h 为一个时间段,统计不同时间段发生问题的数量情况,分析现场抽查检查在各时间段的覆盖频次是否存在不均衡的问题,提出需要重点检查时间段的指导意见。通过安全信息系统客观、及时、自动生成多角度、多维度的安全分析图表,固化分析方式,规范安全信息的报告、统计、分析、处置等工作,从而为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客观、准确的决策依据,提高安全风险控制的针对性、有效性。
安全风险管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动态预警系统的有效运作。库尔勒车务段根据预警产生的原因分成控制状态预警和超前防范预警 2 类,
(1)控制状态预警。针对不同岗位、部门、作业项目,分别设定“违章违纪信息分数累计”、“自控率”、“风险点问题发生数量”、“现场检查覆盖率”、“严重问题发生数量”5种触发预警的项点,并设立不同的预警门限值。例如:库尔勒车务段管内托克逊车站和望布车站,7日内发生安全信息累计分数的预警门限值分别为 13 分和 29 分,虽然 2个车站均为中间站,但是在人员配置、作业强度方面都有所不同,根据安全风险的可容忍度,设定不同的预警门限值,当 5种触发预警的项点中的一项突破门限值时,安全风险预警系统自动启动预警流程,以色灯的不同状态区分部门、等级等信息。其中,色灯常亮表示对车间的预警,色灯闪烁代表对班组的预警,红、橙、黄、绿分别代表不同的预警等级。预警流程启动后,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同步启动“工作计划”,由“工作计划”的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分析原因、制定相关措施,实施安全控制。待工作完成,经主管领导审核通过,“工作计划”销号后,预警流程方可解除。针对风险问题处理的全过程,均纳入流程管理,各层级的控制情况均由上一级管理人员审核,阻止安全风险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2)超前防范预警。库尔勒车务段根据天气状况、行车设备更新改造、新线开通运营、人员结构、生产组织方式、规章制度、其他生产环境变化,以及阶段性现场安全控制重点、季节性现场安全控制重点等项目,由主管领导根据预警项目的具体情况,组织人员专题研究,明确控制重点、控制措施和控制责任,确定预警级别,发出预警信息,其中色灯常亮表示预警状态,色灯闪烁代表预警信息已经转化为警戒状态。将经验性的安全管理转化为安全风险的超前防范,增强现场安全控制的目标性。在超前防范产生预警时,库尔勒车务段利用自行开发的应急响应系统,对安全风险实施迅速响应。应急响应系统提前设定防洪、除雪、事故处置等 10 项应急预案启动的内容和任务分工,并根据应急预案,明确每名人员在应急处置中所担负的职责。在预案启动后,系统按设定好的流程将预案内容和任务分工,以短信形式发送到相关人员的手机上,避免了以往逐个电话通知带来的通知时间长、内容混乱,漏人、漏项等问题,实现了应急启动信息的快速发布。
2013年以来,库尔勒车务段共发布各类应急预警 217次,发送手机短信预警通知6280 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应急响应的预警通知效率。
库尔勒车务段管内点多线长,接发车设备制式多样,给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库尔勒车务段对全段 34个车站的 35个行车室,以及 2个列尾值班室,2个驼峰、峰尾值班室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车务段和车站可以随时进行回放调阅,实现从“人控”向“机控”转变。库尔勒车务段结合现场作业的实际情况和作业特点,制定下发《 库尔勒车务段设备监控管理办法 》,明确非正常情况作业、重点列车接发、会让及作业组织,以及班组长推标计划兑现等视频监控重点,同时规定参与监控人员的量化要求。通过近 1年的现场实践,各级管理人员共检查、纠正“当班人员精神状态不佳”、“道岔未及时恢复或保持定位(通向安全线)”、“交接班不彻底”等 83 件问题,解决一些不易受控的安全关键问题,夜间作业的劳动纪律得到有效改观,收到预期的效果,使安全管理方式由“人海战术”向“人机结合”转变。
库尔勒车务段对列尾主机、灯显设备、减速顶、停车器等既有设备及新购置设备,由车务段维修中心录入行车设备运用管理系统,存储每件设备从录入起到报废时至的全部运用情况,方便设备管理人员对全段设备状态的掌握,防止设备丢失情况发生。通过行车设备运用管理系统随时掌握行车设备的运用状态,对故障送修设备通过系统提醒,保证设备按照规定的时间修竣返回。对经常发生故障的设备及时提醒、警示,使设备管理人员分析设备时有据可查,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及防范措施,保证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从设备的下发到签收运用、维修、送检均有据可查,发放、签收、送修、运用、检修都有流转签认,有效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
依据有效技术规章目录,由技术统计科对上级技术规章进行疏理,连同车务段技术规章一并纳入规章制度管理系统。将技术规章分为行车规章和客运规章 2个模块,各专业技术规章按层级分为上级、车务段技术规章,并按形式分为电子版、打印版、单行本技术规章,以满足规章管理和现场作业的需要。为确保技术规章管理系统的准确性,规定由车务段技术统计科运输组织员进行系统维护,在公布、转发技术规章前先更新技术规章管理系统,再进行公布,同时在系统中采用搜索功能,在需要查找技术规章的相关条款或内容时,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迅速找到相关内容。通过技术规章管理系统的使用,彻底解决了原来将废止的技术规章作为有效规章使用的问题,确保技术规章的严谨性和完整性。
伴随铁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项新设备、新技术的大量投入使用,利用设备保安全、运用信息化系统提升铁路各项管理工作是铁路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车务系统基层站段,加大设备设施投入和信息化技术管理,将现场安全控制逐步由“人控”转向“设备控制”和“系统控制”,实现安全管理工作设备化、信息化、科学化,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以进一步推动车务段的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