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炉壶”的方圆之美

2013-02-14 18:57冯佩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年6期
关键词:圆润方圆器型

冯佩兰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梅尧臣的一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形象地展示了紫砂壶的独特魅力。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有许多器型是由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创造出来,但也有绝大多数的器型是从其他遗器慢慢演化、改良而成。

传炉壶是紫砂壶的一个经典器型,其造型可以说是取材于青铜器。民国紫砂艺人如俞国良、李宝珍、冯桂林、汪宝根及吴云根等均有此壶传世,而笔者所作的这把传炉壶是在继承冯桂林的壶艺风格上创作的,冯桂林是民国紫砂壶名家,紫砂壶作品繁多,且极富创新意识,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其传炉壶乖巧圆润,整体比例协调,气度大方,堪称佳作。而作为传人,笔者也将发扬此壶式的风格。

本文以此传炉壶为例,从起源、造型、装饰、制作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传炉壶由谁首创现无法考证,根据传炉壶的外形来看,传炉为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之丹炉造型作为依据,丹炉又为青铜器所铸造,因此也是仿青铜器所作。传炉壶造型端庄,隐隐有古韵风致,再加上其造型从丹炉之形中取意,又使得其有了仙风道骨之意境。

就造型而言,传炉壶属于紫砂光素器,器身形状以方器为基本形态,但与方器相比更为圆润,边缘线面都是方中藏圆,又无棱角。陈鸣远的一款“四足方壶”,也是寓圆于方,壶腹外鼓,底有四足呈圆柱状,与传炉壶肖类似。观此传炉壶,它既有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又有陶器的凝重、典雅、质朴。壶身曲线强劲有力,全器上自壶钮,下至底足,无一不蕴藏浑圆之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合该如是。

传炉以“炉”为名,茶经有记陆羽以鼎煮茗,诗礼家声远,传炉世泽长。浑厚端正的外形形制,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自古以来制此壶者众多,只不过在传统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彰显其特点。俞国良的大传炉壶,形制方圆互济,骨肉亭匀,秀韵超群。四方传炉壶在清朝出现的尤为频繁,也是公认的极为难做的款型,要想做得比例恰当、方圆相济,又有珠圆玉润之感,实属不易。形、神、韵俱全的传炉壶,自然气势不凡。

从这把传炉壶的造型、质地上,可以看出其表象十分饱满,中空的肚腹与其形成极大的反差,虚实对比间,气势凸显。壶的表面坚致细密,质地光润可鉴,色泽红润古朴。壶身用镶身筒之法,上下左右地逐渐拍圆,对于力度的掌握和器形角度的分寸都要较为精细。壶嘴的造型是方中带圆的基本形制,三弯流造型较其他壶流造型又富于变化,壶嘴的巧妙造型最能体现制壶艺人壶艺手法。圆把挺而有力,刚柔相济。壶肩部的线条浑厚、走势圆滑,壶口也为方圆支口,壶盖为方型圆角,四面通转,壶盖向上隆起。壶钮为扁圆珠滴帽,圆润小巧、可爱。壶的底足采用短而小的四乳钉足,四足墩圆,与器身的整体搭配协调统一,形成一体。此壶“大巧若拙,大象无形”,悠悠古韵盎然,虚实相间,方圆交替,妙不可言。

在紫砂壶的众多形制中,传炉壶是集合先人的智慧和高超的制作工艺,发展到如今富含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器型,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形制。现代的紫砂艺人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摸索、攀爬,在紫砂壶发展的过程中塑造了许多不朽的形象和艺术生命,彰显着时代的特征。

[1]《宜兴紫砂壶的鉴定历程》 曾柱昭.中国文物世界 1986年

[2]《紫砂精壶品鉴》 陈传席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3]《阳羡砂壶图考》李景康、张虹,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圆润方圆器型
十月打了霜
大禹治水
撞不周山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一手掌控的餐具
Roll with it
生活
方圆十四行(外一首)
蠢萌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