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锦迁教授应用附子经验

2013-02-14 03:48井晓煦李树茂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痹证附子桂枝

井晓煦,王 婵,李树茂

300050 天津市和平区中医医院(王 婵)

300120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李树茂)

栗锦迁教授从医近50年,喜仲师方,且善用附子,指出附子大辛大热,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对于附子的使用,要看得准,用得狠;有是证即刻应用,用迟了则无效。其运用附子随证灵活变通,独运匠心,常挽逆证于附子之方。用于组方如虞抟所说,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表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药达下焦,以去在里之寒湿。现将栗锦迁教授运用附子经验整理予以简介。

1 运用附子指征

1.1 用药指征 1)畏寒肢冷、疼痛、水肿、脉微细、但欲寐。2)脉沉迟或微细或虚大,舌苔白腻而淡胖或薄白,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

栗锦迁教授擅用附子,认为对于心肾阳衰、脾胃虚寒、寒凝经脉诸证,附子只要使用得当,往往效如桴鼓。

对于心肾阳虚、脾阳不振而见手足厥冷,脉沉细无力,面色苍白,溲清舌淡者一定要及时应用。《伤寒论》曰:“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这里只讲脉沉,说明阳气虚衰尚未至亡脱阶段即应使用附子。

1.2 药物用量指征 足趾凉用量约10~15g;厥冷至踝用量约15~20g;厥冷至膝用量应为25~50g。栗锦迁教授曾以1剂药100g附子之量而救一危笃之患。

1.3 应用附子时机 回阳救逆时附子一定要早用,若至厥冷过肘、膝,唇青囊缩,口鼻息冷时则晚矣。张景岳亦云:“回阳之功,当用于气将去之际,便当渐用,以往挽回,若用于既去之后,死灰不可复燃矣,尚何益于事哉。”栗锦迁教授用附子回阳救逆时,遵“四末为诸阳之本”之旨,要求必须查患者手、足背之寒热,凡手足趾明显清冷时即及时使用。

2 运用附子的特点

首先辨证要准,用药要活,一定要辨清寒热、虚实,掌握时机,灵活配伍。回阳救逆时早用为宜。

2.1 辨证用药 附子温阳散寒,对心、脾、肾阳气不足之证多可应用。但临证时要根据病情灵活配伍,如上热下寒之证,症见心悸气短,少气不足以息,手足清冷,口唇青紫,又见喉中痰鸣,痰色黄白或黄绿相间,痰质黏稠量多,不易咳出等痰热阻肺之象者,栗锦迁教授常以附子补其虚衰之阳,再灵活配伍苦寒、咸寒之黄芩、黄连以清热化痰,多可取得良效。

附子用于回阳救逆,当中病即止,不可久用。若用于风寒湿痹,栗锦迁教授多采取附子与通经活络之品制丸药久服,取峻药缓用之义。

2.2 起效判定 附子为心病圣药,亦为心脏毒药,其将近中毒量,亦为最佳药量。用于回阳救逆、阳虚水泛时以水肿减退,四末转暖,精神好转,诸证减轻为有效,若未见上述反应则无效,其中尤应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同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中毒表现,中毒首先表现为口腔、咽部黏膜有烧灼感,继之可见恶心、呕吐、肢体发麻,甚者心慌气短,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

为防止中毒,栗锦迁教授要求用附子应“以知为度”,即用附子后必须询问患者口、舌及口唇的感觉,若患者口、舌无麻辣之感,说明药量尚不为过;若服药后有舌尖麻木之感,则说明附子用量已足;若有口唇、牙龈、舌面麻辣感则为用量偏大,应及时停药或减量。中毒反应轻者可用绿豆、甘草水煎服以解其毒。

2.3 煎服特点 栗锦迁教授认为附子使用关键在用法、用量及煎服方法。关于煎服方法,《伤寒论》中凡用附子者,除附子泻心汤注明别煮取汁外,其余诸方多为与它药共煎。《伤寒论》虽未注明附子宜久煎,但从用水量和煮取量分析,可看出《伤寒论》中凡用附子皆久煎。如四逆汤是“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煮取量为用水量的40%。而桂枝加附子汤则以“水七升,去渣温服一升”,煮取量为用水量的七分之一。说明《伤寒论》已认识到久煎可制其毒。

具体运用时,栗锦迁教授在强调附子应较它药先煎1小时外,亦多与等量生姜同煎。

2.4 组方特点 亡阳厥逆的组方中,药味宜简。亡阳厥逆,附子多为急救,若药味繁杂,每多相互牵制,贻误病机,栗锦迁教授一般用药不超过10味,多与人参、黄芪共用,且单味药用量较大。

3 应用附子的配伍

3.1 麻黄配附子 附子大辛大热,温经助阳,麻黄鼓邪外出,两者一攻一守,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于扶阳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中不伤阳气。用于少阴病兼表的证治。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3.2 附子配干姜 附子味辛火热,走而不守,有斩关夺将之能,温阳回阳,能升能降,内达外散,为补元阳之主药,干姜味辛而大热,纯阳之药,守而不走,散脾胃之寒,为温暖中焦,通脉之主药。两药相须为用,相得益彰,补中有发,使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增强,用于少阴寒化证。代表方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3.3 附子配甘草 缓去寒湿。附子辛热温阳,甘草甘温和药。“附子得甘草则性缓”,附子配甘草,意在以甘草甘缓附子辛热燥烈之性。对于风湿流注于关节,难于速去之证,立意缓行图之,故以两药相伍。《伤寒论》中甘草附子汤方,用药虽仅4味,然实为温阳散寒、祛湿止痛、缓去寒湿的有效良方。

3.4 附子配茯苓 温阳利水。附子辛热,温肾壮阳,散在里之寒水;茯苓甘平,健脾和中,能淡渗利水。附子、茯苓相配有温阳化气利水之功。真武汤即为下焦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气泛滥所致诸证而设,用附子佐配茯苓共收温阳化气、逐散寒水之功,达到温阳利水之效。

3.5 桂枝配附子 温通经脉。桂枝辛温发散,通阳化气,行里达表,无处不到。《本草疏证》云:“盖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之最大;附子温阳散寒,通行十二经,走而不守。两药为辛通佳品,相须为用,调和营卫,回阳固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温通脾阳,蠲除水湿痰饮;温通肝阳,疏肝解郁;温助肺阳,涤除痰饮;温通肾阳,化气行水,引火归元,导龙入海;温通经络,蠲痹止痛;温通血脉,调经活血;桂附同用妙不可言矣。”以桂枝附子汤为代表方。

3.6 生姜配附子 温阳利水。生姜辛温,辛可散邪通结,温可消除寒温,以散水气见长;附子辛热,温散寒湿;同气相求,药效更强,两药配伍,发散风寒湿邪。温中止呕开脾胃,温阳利水退水肿,生姜且能制附子毒性。以真武汤为代表方。

3.7 人参配附子 温阳补气。人参为大补元气佳品,附子为温补元阳圣药。人参得附子,温阳补气,泉源有根;附子得人参,阳得气载,升运无穷。气与阳相生而互根。气为阳之渐,阳为气之极,温阳与补气并行,相得益彰。善治汗、吐、下、衄血之气虚阳弱,大病久病之后气虚阳脱的全身疲乏,萎靡不振,冷汗淋漓,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之证。

栗锦迁教授教导,附子一药,走而不守,可升可降,能通达上下,可表可里,为百药之长,上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散寒,下温肾阳助命火。无论是伤寒外感、内伤杂病,在温经扶阳、温肺、温心阳、温肾阳、回阳救逆、温肝脉、温脾、温肠胃、温胞宫,均可随所伍而异其用。

4 病案

附: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治疗痹证医案1例。

痹证寒凝血瘀证,治以温阳散寒,逐瘀通络。

患者,女,63岁。2009年7月7日初诊。全身关节疼痛僵硬,遇寒加重。

初诊:述于十余年前冒雨劳作,造成全身关节疼痛,当时未系统治疗,近两个月加重,且僵硬不舒,以致影响日常活动,遂来就诊,平日甚恶风寒,虽夏日必着冬衣,就诊时见其面色黯黑,四肢厥冷不伸,神疲乏力,活动缓慢,便溏,每日3次,纳差,口不渴,一天不饮水亦无所苦,舌淡白有瘀斑,苔薄白腻,脉沉涩。诊其为痹证,证属寒凝血瘀。此为感冒风寒湿气,久而成瘀所致之痹证,故见平日甚恶风寒,虽夏日必着冬衣,面色黯黑,四肢厥冷不伸,神疲乏力,活动缓慢,便溏,每日3次,纳差,口不渴,一天不饮水亦无所苦,舌淡白有瘀斑,苔薄白腻,脉沉涩之症。治宜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拟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生麻黄10g,附子10g(先煎),细辛 10g,桂枝 15g,川芎 20g,赤芍 20g,牡丹皮15g,红花10g,干姜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日。

二诊(2009年7月14日):诸症无变化。守方继服7日。

三诊(2009年7月21日):自诉畏寒好转,大便虽溏稀如前,但每日1次,余症如前。守方继服7日。

四诊(2009年7月28日):自诉畏寒进一步好转,大便溏稀改善,全身关节疼痛有所减轻,自觉精神较前充沛,余症如前。守方继服7日。

五诊(2009年8月4日):诸症皆有好转,自诉服药后全身有微汗出,汗出时全身舒畅,舌色已转红润,瘀斑缩小,脉沉细。前方去红花,继服7日。

六诊(2009年8月11日):诸症大为好转,疼痛僵硬大为减轻,食欲增加,可着秋装出门。前方继服7日。

七诊(2009年8月18日):诸症大为好转,患者提出服成药要求,故此次遣前方7付继服,再以前方7料配置蜜丸,7日后开始服用。

八诊(2009年8月25日):开始服用蜜丸,每日3次,每次6g。

随访1个月,痊愈,未复发。

按语:《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是一种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僵硬、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特点的病证。故诊断符合以上特征。患者由于感冒风寒湿邪,久而致瘀形成痹证。临床当采用“温阳散寒、逐瘀通络”法治疗。拟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中麻黄汤疏风散寒;附子、细辛、桂枝、干姜温通阳气、散寒止痛;川芎、赤芍、牡丹皮、红花逐瘀通络。全方共奏温阳散寒,逐瘀通络之效。

猜你喜欢
痹证附子桂枝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桂枝香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我的发现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