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教师,仅靠老师的权威,是不足以让学生“亲”和“信”的!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培育自身的魅力,把自己打造成魅力教师。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魅力教师呢?笔者认为,离不开以下“三大要素”。
自古以来,身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首要条件就是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
当今社会,知识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博览群书,既要做该学科的专家或“经师”,也要做其他学科的“杂家”。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上起课来才能洒脱大方、游刃有余,学生听起来才能是一种享受。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学生们才能信服于你,才能敬佩于你,从而喜欢你这个人,自然而然地也喜欢了你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能适应新课标。
作为教师,要懂得“教学相长”这个道理。有学识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个科研型的老师,懂得发展自己,善于反思,因为反思需要底蕴,而阅读可以滋养底气;懂得终身学习,走在“读书潮”的前头,具有主动求知的愿望和意识,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让书橱和头脑一天比一天充实。他不仅要学会反思,还要做到:事先而思,行而有序;事中而思,行而不迷;事后而思,知而有得。他不仅要以忙碌、奉献为荣,还要追求人生的质量,并在创造性教学中发展自身,轻松愉快地教,让学生愉快轻松地学。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小到举手投足,都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因此,教师要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高尚的师德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受益终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的榜样。教师不仅要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具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一名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要能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亲近感,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能学会洞察学生的变化,懂得呵护学生的自信,懂得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学生,会发现他们的亮点、长处和不足;能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学生,去亲近学生,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学生。他们不会因为学生是“差生”而袖手旁观,去批评他、指责他,而是会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能尊重那些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尽管他也会批评,但至少不会体罚和污辱学生,而是很婉转地让学生接受,最终让学生心服口服。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人都有独立的思想。只有教师的心胸开阔,教出来的学生才能心胸开阔。教师要怀抱信任之心帮助学生改过向善,这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育的本义。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学生们的任性而为的做法气得头昏脑胀,甚至我们会有一些冲动,但这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阴影。
通常说来,教师往往喜欢盯着学生的缺点,习惯于狠狠批评、严肃惩戒,有时甚至妄下断言,这样不但不能促使学生悔改,反而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教师如果无法容忍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他们的优点,那就不可能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坦诚交流和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宽广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但是,爱并不意味着迁就放松,而是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只要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我记得一位优秀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观查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多去想一想:“我可不可以原谅他一次?这样的惩罚到底是否有效?有没有比惩罚更有效的教育方式?”要知道,宽广的胸怀所产生的在道德上的震撼比责罚更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