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峰 李 明 王思明
(1.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系,江苏 南京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210095)
农业文化遗产(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其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项目。按照FAO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1]。随着GIAHS项目的推进,国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其研究内容涉及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2-4]与分类[5-7]探讨、功能与价值评判(估)[8-12]、保护与利用[13-23]、旅游开发[24-32]、资源调查[7,33-34]、地理分布[35]等方面,研究对象包括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青田稻鱼共生农业系统、新疆南疆绿洲农业系统、江西茶类资源、澜沧江流域野生稻资源、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湖南芷江稻鸭共生系统、广州增城丝苗米等农业文化遗产或农业文化遗产地。但总体而言,上述成果多为针对农业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而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36-37]。事实上,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根植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或条件,不论从文化角度看,还是从农业功能演变角度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37]。
江苏作为中国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在过去的数千年中,勤劳勇敢的先民在江苏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农业文明,形成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而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然而,随着近年来江苏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38]。因此,加强江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社区居民感知的视角,以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为例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旨在为寻求江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之路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垛田是中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主要分布在江苏里下河地区泰州市以北的朱庄、港口和兴化市东部的水网地区,总面积8-10万亩,其中,以兴化地区较为集中,境内共保存垛田4.8万亩,下辖垛田镇保存2.4万亩,是兴化垛田保存最为完好、最为集中的地区[39]。据历史记载,宋绍兴元年(公元1311年),金兵南下,为抵抗金兵入侵,当地军民在湖荡地带修筑许多断断续续、宽窄不一、高高低低、长短曲折的土坝作为伏击地,这些土坝就成为后来建造垛田的基础。里下河地区农民长期以来有罱积河泥垩田的习惯,同时为使垛田土壤摆脱洪涝威胁,经历代劳作,年复一年,使原有土坝的田身不断抬高遂形成垛田。每块垛田面积0.2-3亩不等,垛面高出水面1.5 m左右,形状很不规则,四面环水,犹如海面上的座座岛屿(见图1)[40],人称“千岛之乡”。由于地势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垛田适宜种植各种旱作物,尤适于生产瓜菜,每到春季油菜花开,垛垛金黄映着蓝天碧水,旖旎的景色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故也有“里下河地区的明珠”之称。垛田作为一种以当地生态环境的变迁为背景,以防治洪涝为目的,适应人口快速增长的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始古老的农耕方式,如使用自然肥料:罱泥、扒渣、搅水草等[39],是研究该地区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地理、历史、人文的一个重要标本和活化石[41]。2009年,垛田文化景观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2010年,千岛垛田菜花被评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2011年,垛田地貌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兴化垛田”入选全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图1 垛田的形态及分布示意图Fig.1 Form and distribution sketch map of Duotian
本研究的调查地点选择在兴化市西北部的缸顾乡最具典型垛田地貌特征的东旺村,该村距兴化市区约10 km,总人口4 291人,1 214户,面积1.3 km2,由32个村民小组组成,村内垛岸形成于750年前,千岛纵横,河沟如织,形成了独特的垛田风光与农业文化景观。2007年,东旺村利用“千岛菜花”的资源优势,开辟和建设了“千岛菜花风景区”,总面积近万亩,核心景区面积4 600亩。2009年4月2-25日,首届中国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成功举办,吸引中外游客近10万人;2011年,“千岛菜花风景区”旅游营业收入达3 600万元,接待游客66万人次,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300 人(占职工总数的85.7%),年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 840万元,从业人员人均收入1.56万元。依托“千岛菜花风景区”项目的建设,2010年东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 323元,比兴化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500多元[42]。2013年,第五届中国·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共接待游客80万人次,同比增长6.7%,实现旅游总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7.7%[43],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在本地的居住时间、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等;第二部分是被调查对象就经济社会发展对垛田保护影响的总体认知,共9个问题;第三部分是被调查对象就垛田保护及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影响的感知,共3类22个问题。其中,第二、三部分主要运用半定量方法以测量受访者对每道题目内容的影响程度的主观判断和自我感受,两部分问题均采用里克特(Liker)5 级量表,分别用“很不同意”、“不太同意”、“不好说”、“比较同意”、“非常同意”表示被调查者对该问题的赞成程度,并依次用1、2、3、4、5的分值予以量化。案例地调研于2012年7月10-13日展开,采取逐户随机调查方式,问卷现场填写、现场回收,并向居民进行现场访谈。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有效率为97%。调查所得数据经过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对291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可知(见表1),被调查样本中,男性占65.6%,女性占34.4%,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46-60岁的居民所占比例最高,为34.0%,其次为19-35岁和60岁以上的,分别占23.4% 和23.0%,其中前者和后者合计共占57.4%,比较符合当前农村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从居民在本地的居住时间看,30年以上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72.2%,21-30年的占15.5%,可见,被调查居民在本地居住的时间较长,或多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因而对被调查内容有较深入的认识;从被调查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看,有一半以上(53.3%)的居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其次为外出打工收入,所占比例为21.0%,而把旅游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所占比例最小,仅占0.3%。总之,本调查样本包含了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时间和收入来源的居民,随机性较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表1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Tab.1 Basic situations of investigated residents
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是目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36]。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随着所在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不仅对保护垛田农业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而且对参与保护垛田农业景观的积极性增强,二者的感知均值分别为3.97 和3.74,赞成率分别为80.4%和67.5%。同时,政府对垛田农业景观的保护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其感知均值为3.75,赞成率为69.3%。正是在居民和政府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垛田农业景观在总体上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垛田传统的耕作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居民对其的感知均值高达3.94,赞成率为76.2%,反对率仅为17.5%,但由于化肥、农药等的使用,垛田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此,分别有70.1%和58.6%的居民表示“赞成”,其感知均值分别为3.73 和3.42。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垛田农业种植的比较收益下降,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愿继续从事垛田的耕作,由表2可知,居民对此的感知最为强烈,其均值为4.51,赞成率达90%,进一步由访谈得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或由于子女上学、做生意的原因举家前往兴化市区居住,而在村中继续耕种垛田的多为中老年人。
表2 经济社会发展对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影响的居民感知Tab.2 Residents’perceptions on the impact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n Duotian
旅游开发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或手段[44],也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切入点[31]。随着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它对遗产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
2.3.1 垛田旅游开发的经济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对于垛田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的积极影响,除“改善了本地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发展”2项指标居民有较强烈的感知外(其均值分别为4.43 和3.93),其余指标居民的感知并不强烈(其均值介于2.9-3.5之间),尤其在“提高了居民的收入”、“增加了本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吸引了外来投资”3项指标的选择上,居民基本持“中立”态度,赞成率并不高,分别为56.7%、52.8%和40.0%,这与本研究对居民的访谈中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目前,东旺村基本没有外来投资,尽管依托“千岛菜花风景区”的旅游节已举办了五届,但由于季节性较强,居民的参与时间(主要在菜花节举办期间的1个月)和参与面(主要为公路沿线提供农家餐饮服务的居民和菜花节举办期间景区临时雇佣的提供划船、垃圾清理等的村民)均较有限,因此,垛田的旅游开发虽然对本地经济的整体带动作用较强,但对居民个人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
表3 垛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经济影响的居民感知Tab.3 Residents’perceptions on the economic impacts resulting from tourism development of Duotian
在垛田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方面,居民对“经营农业的人口减少”、“提高了当地的商品价格”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费用”的感知均较强烈,其均值都在3.5以上,赞成率在60%以上。其中,居民对“经营农业的人口减少”指标的感知最为强烈,均值高达4.46,且具有较低的标准差(0.730),表明居民对此具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当然,在访谈中得知,“经营农业的人口减少”并非完全是旅游开发直接引致的结果,但旅游开发“比较经济利益”较高的“示范效应”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结果产生了推动作用,或者凭借发展旅游而逐渐完善起来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居民纷纷开设小商店、农家饭店等,也使得家庭的经营结构和收入结构发生改变。
2.3.2 垛田旅游开发的社会影响分析
从垛田旅游开发对社会影响的积极效应看,居民对各指标的感知均较强烈,其均值都在3.60 以上。其中,居民对垛田旅游开发“提高了本地的知名度与农业景观的展示机会”、“增强了居民的自豪感与农业文化的认同感”的感知最为强烈,其均值分别为4.07 和3.93,赞成率分别为72.8%和65.2%。据调查得知,由于垛田的旅游开发,特别是千岛菜花旅游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吸引了来自周边地区和城市的居民,而且吸引了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甚至海外的游客。2009年5月,由人民网旅游频道主办的“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评选活动中,该地“千岛菜花”荣获第二,更使其声名远播。随着知名度的扩大和游客的纷至沓来,居民逐步认识到原本司空见惯的“垛田”的价值所在,进而加深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在调查中,当问及“是否应将垛田作为一项农业文化遗产看待?”时,有75.9%的居民认为“应该”,而选择“不应该”的比例仅占4.1%。与前两项指标相比,居民对垛田旅游开发“提高了居民的市场观念与经营意识”、“增加了与外界的交流机会”的感知稍弱,其感知均值分别为3.62 和3.61,赞成率分别为55.3%和65.0%,究竟原因,主要在于当地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景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及居民的参与程度均有限,因此对这两项指标的感知程度较低。
从垛田旅游开发对社会影响的消极效应看,居民对所有指标的感知均较弱,其均值都在2.50 以下,赞成率不足25%,而反对率则高达60%以上。说明垛田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符合景区初始开发阶段游客与当地社区及居民的基本关系特点,即在旅游开发起步阶段,由于游客数量少,景区的设施、服务及环境能较好地满足游客的需要,反过来游客对居民的负面影响也较小,因此,居民对游客的到来普遍持欢迎态度。
表4 垛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社会影响的居民感知Tab.4 Residents’perceptions on the social impacts resulting from tourism development of Duotian
2.3.3 垛田旅游开发的经济社会影响总体分析
旅游地居民的一切态度和行为都植根于他们对旅游影响的综合感知[45]。综合表3、4的研究结果表明(见图2),居民对旅游经济的积极影响感知弱于对消极影响的感知,其感知均值分别为3.59 和3.89,这是因为当前东旺村垛田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直接从旅游受益的人群还很有限,这不仅可从本研究样本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得到印证,而且可从对当地居民的访谈中得到验证,即不少居民认为:“参与旅游经营和接待的只是少数,与自己无关”,还有人认为:“菜花节期间,我们赚的只是辛苦钱,平时主要还是靠农业种植或子女外出打工”,甚至有人认为:“能不能参与旅游接待,那是政府的事情”。由此,居民对旅游经济的积极影响感知较弱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相反,居民对旅游社会的积极影响感知要明显强于对消极影响的感知,其感知均值分别为3.81 和2.36,这是因为东旺村垛田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近年刚开发的“千岛菜花风景区”,且旅游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菜花节期间,时间短暂,加之“千岛菜花风景区”离村中有一段距离,中间隔着一条公路,游客游览结束后主要是在公路边的农家用餐或稍作停留,对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访谈中,听到居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游客只是在景区活动,看完菜花就走了”。最后,从总体上看,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3.71)要强于对旅游文化影响的感知(3.33),对旅游积极影响的感知(3.70)要强于对旅游消极影响的感知(3.13),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垛田的旅游开发确实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支持,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反映了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如果保护得好,不仅可直接为旅游开发服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可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激发居民参与保护垛田的积极性,最终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图2 垛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经济社会影响居民感知比较Fig.2 Comparisons of residents’perceptions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 resulting from tourism development of Duotian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几点结论和认识:
(1)垛田作为江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农业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地方政府对其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均不断深化,且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但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性质和比较低的经济利益,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垛田的耕作,有的被弃耕成荒,有的则被经济效益更好的其他作物代替,有的甚至被完全填平改做鱼塘,这不仅不利于保证粮食安全,而且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丧失了该地的一种文化基因、一种与农业生产和生活一脉相承的集体记忆,丧失了农业文明传承的载体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2)旅游开发是当前很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通常做法,也是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旅游开发对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影响,二是消极影响。在经济的积极影响方面,居民对垛田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总体带动作用的感知较强烈,而对居民个人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就业拉动等作用的感知并不明显;在经济的消极影响方面,居民对垛田旅游开发对商品和土地价格上涨、生活费用支出增多的感知均较强烈,尤其对经营农业的人口减少的感知最为强烈。在社会的积极影响方面,居民对各项目的感知均较强烈,其均值都在3.60 以上,尤其在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和农业景观的展示机会、增强居民的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方面,居民的感知最为强烈,均值在4.00 左右;在社会的消极影响方面,居民对所有项目的感知均较弱,其均值均在2.50 以下,反对率则在60%以上,说明旅游开发对当地的社会影响还不明显。就总体而言,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要强于对旅游文化影响的感知,对旅游积极影响的感知要强于对旅游消极影响的感知,说明垛田的旅游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证实了旅游地生命周期早期阶段居民更倾向于正面感知的基本结论。根据孙业红对贵州省从江县旅游发展潜力组成的分析,认为处于较低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发展潜力模式主要是在相对高资源潜力的支撑下形成的,而社区和客源,尤其是社区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潜力持续提高的空间[46],这一点在兴化垛田也有明显的体现。由调查可知,尽管社区居民对当前垛田旅游开发总体持积极态度,但这种态度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要有针对、分步骤地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和教育,进一步增强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逐步提升社区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的参与程度;其次,鉴于本阶段游客的需求仍主要集中在垛田农业景观上,而对垛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认识仍较肤浅,为此,要从遗产的高度进一步加大对兴化垛田的宣传力度,结合垛田戽水、错岸、罱泥、扒笮、挖笮、搌水草、捕鱼等四时农耕与民俗活动等,开发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不断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同时积极倡导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式,统筹协调遗产地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社区居民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兴化垛田作为近年来才被人们关注和开发的一处农业文化遗产,因受宏观的社会环境、资源属性、季节性、利益分配机制和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还不高,参与面还不广,因此,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机制,兼顾不同特征居民的利益诉求,是保证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关键。具体来说,首先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宣讲和培训对社区居民进行“信息增权”和“教育增权”①增权是指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而增强个人的能力和权利,以减少或消除无权感的过程。增权理论关注的重心是提高弱势群体的权利和社区参与,增权的手段在国外主要表现为“信息增权”和“教育增权”两个方面。,切实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垛田保护与旅游开发决策的能力;二要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社区居民参与垛田保护及其旅游开发的目标、性质、权限、程序、组织、方式和途径等,有效保障居民参与的权利;三是在明晰资源产权及资产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建立以股份制为基础的垛田旅游开发收益分配机制。该机制采取国家、公司、集体和村民合作的方式,把土地、遗产资源、设施、资本、技术等量化为股本入股参与旅游开发,收益则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该模式可将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当地社区对旅游业的控制,因而被普遍认为是促进社区参与、确保合理收益分配的有效措施[47]。
(4)由于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和资料,本文主要基于社区居民感知的视角,以兴化垛田为例,对江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这在现有的研究中尚少有涉及,其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民意基础。同时,尽管本文所选取的研究案例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由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丰富、内容庞杂,要将本文的研究结果推广和运用到其他农业文化遗产(地)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有了这些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者、规划者和开发者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当地社区居民的意见,合理分配和调控遗产地的资源和利益,以更有效地提高居民感知的积极影响而减少和消除其感知到的消极影响。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今后尚有待于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感知进行探索性分析。
References)
[1]Altieri M A.Globally Important Ingen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Extent,Significance,and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Z].2003.http://www.fao.org/sd/giahs/documents.asp.
[2]闵庆文.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文名称及其他[J].古今农业,2007,(3):116-120.[Min Qingwen.Explanation of GIAHS and Other Related Questions[J].Ancient and Modern Agriculture,2007,(3):116-120.]
[3]韩燕平,刘建平.关于农业遗产几个密切相关概念的辨析——兼论农业遗产的概念[J].古今农业,2007,(3):111-115.[Han Yanping,Liu Jianping.Some Concept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Heritage:The Concept of GIAHS [J].Ancient and Modern Agriculture,2007,(3):111-115.]
[4]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Min Qingwen,Sun Yehong.The Concept,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rvation Requirements of Agrocultural Heritage[J].Resources Science,2009,31(6):914-918.]
[5]苑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业考 古,2006,(6):168-175.[Yuan Li.Several Questions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J].Agricultural Archaeology,2006,(6):168-175.]
[6]徐旺生,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Xu Wangsheng,Min Qingwen.Agricultural Heritage and ‘Three Rural Issues’[M].Beijing: 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8.]
[7]王思明,李明.江苏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Wang Siming,Li Ming.Investigative Study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Jiangsu Province[M].Beijing: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11.]
[8]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991-994.[Sun Yehong,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Value of the GIAHSChina Traditional Rice-fish System[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08,16(4):991-994.]
[9]张丹,刘某承,闵庆文,等.稻鱼共生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比较——以浙江省青田县和贵州省从江县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30-36.[Zhang Dan,Liu Moucheng,Min Qingwen,et al.Comparis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of Rice-fish Agriculture in Qingtian and Congjiang[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9(6):30-36.]
[10]何露,闵庆文,袁正.澜沧江中下游古茶树资源、价值及农业文化遗产特征[J].资源科学,2011,33(6):1060-1065.[He Lu,Min Qingwen,Yuan Zheng.Resources,Value and Agri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Tea Pla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Lancang River[J].Resources Science,2011,33(6):1060-1065.]
[11]罗康隆,杨庭硕.中国各民族农业遗产的特殊价值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 (6):1025-1031.[Luo Kanglong,Yang Tingshuo.On Special Valu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of Ethnic Groups in China[J].Resources Science,2011,33(6):1025-1031.]
[12]谭伟文,文礼章.农业文化遗产对现代食品安全保障功能的研究——以湖南芷江稻鸭共生系统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4):9-12,80.[Tan Weiwen,Wen Lizhang.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Guarantee of Modern Food Safety:Taking Rice-duck Mutualism System in Zhijiang of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31(4):9-12,80.]
[13]王衍亮,安来顺.国际化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问题[J].中国博物馆,2006,(3):29-36.[Wang Yanliang,An Laishun.The Cogn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Chinese Museum,2006,(3):29-36.]
[14]王际欧,宿小妹.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7,(1):91-96.[Wang Jiou,Su Xiaomei.Eco-museum,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Chinese Museum,2007,(1):91-96.]
[15]耿艳辉,闵庆文,成升魁,等.多方参与机制在GIAHS 保护中的应用——以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为例[J].古今农业,2008,(1):109-117.[Geng Yanhui,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et al.Discussion on Multi-Stakeholders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for GIAHS Conservation:Taking“Traditional Rice-fish Agriculture”in Qingtian as an Example[J].Ancient and Modern Agriculture,2008,(1):109-117.]
[16]闵庆文.哈尼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及其保护[J].学术探索,2009,(3):12-14.[Min Qingwen.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Characteristics of Hani Rice Terraces and Its Protection[J].Academic Exploration,2009,(3):12-14.]
[17]向安强,卢锶敏,李思思.浅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中山市南朗和大涌镇稻田养鸭为例[J].古今农业,2009,(4):104-113.[Xiang Anqiang,Lu Simin,Li Sisi.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material Heritage:Taking“Raising Ducks in Paddy Fields”in Nanlang and Dayong of Zhongshan City as an Example[J].Ancient and Modern Agriculture,2009,(4):104-113.]
[18]孙庆忠.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J].中州学刊,2009,(6):109-113.[Sun Qingzhong.The Local Society Transition and the Agro-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J].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2009,(6):109-113.]
[19]Parviz KOOHAFKAN,Mary Jane dela CRUZ.Conservation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2(1):22-28.
[20]张凯,闵庆文,许新亚.传统侗族村落的农业文化涵义与保护策略——以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6):1038-1045.[Zhang Kai,Min Qingwen,Xu Xinya.Agri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f Traditional Dong Villages:A Case Study on Xiaohuang Village,Congjiang County,Guizhou Province[J].Resources Science,2011,33(6):1038-1045.]
[21]崔峰,王思明,赵英.新疆坎儿井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2):47-55.[Cui Feng,Wang Siming,Zhao Ying.The Values of Agro-cultural Heritage of Xinjiang Karezes and It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6(2):47-55.]
[22]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什么与怎样保护[J].中国农史,2012,(2):119-129.[Li Ming,Wang Siming.Agro-cultural Heritage:What is Protected and How to Protect[J].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2012,(2):119-129.]
[23]赵立军,徐旺生,孙业红,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8-692.[Zhao Lijun,Xu Wangsheng,Sun Yehong,et al.On the Conserv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12,20(6):688-692.]
[24]王欣,闵庆文,吴殿廷,等.基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以青田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63-67.[Wang Xin,Min Qingwen,Wu Dianting,et al.Development Research on Globally Important Ingen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A Case Study on Traditional Rice-fish Agriculture of Qingtian[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25(5):63-67.]
[25]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5):856-859.[Min Qingwen,Sun Yehong,Cheng Shengkui,et al.Primary Study on th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GIAHS’s Tourism Resources[J].Economic Geography,2007,27(5):856-859.]
[26]常旭,吴殿廷,乔妮.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3-38.[Chang Xu,Wu Dianting,Qiao Ni.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J].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7(4):33-38.]
[27]崔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刍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03-109.[Cui Feng.On the Conservation-oriente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J].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8(4):103-109.]
[28]孙业红,闵庆文,钟林生,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120-125.[Sun Yehong,Min Qingwen,Zhong Linsheng,et al.Agri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9 (1):120-125.]
[29]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时空适宜性评价——以贵州从江“稻田养鱼”为例[J].资源科学,2009,31(6):942-949.[Sun Yehong,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et al.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uitability Assessment in th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Taking Congjiang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 Case[J].Resources Science,2009,31(6):942-949.]
[30]于艳邱,严艳.基于保护视角的西北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新疆南疆绿洲农业系统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7):210-211.[Yu Yanqiu,Yanyan.Tourism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Northwest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the Conservation Perspective:Taking Oasis Agriculture System in Southern Part of Xin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J].Acta Agriculture Jiangxi,2010,22(7):210-211.]
[31]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7):1341-1350.[Sun Yehong,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et al.The Community Potent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A Case Study of Qingtian County[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1,30(7):1341-1350.]
[32]唐晓云,闵庆文,何露.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调控研究——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710-716.[Tang Xiaoyun,Min Qingwen,He Lu.Measurement and Regulation of Socio-cultural Impact of Tourism in Agro-cultural Heritage Site:A Case Study of Longji Ping’anzhai Terrace in Guilin,Guangxi[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12,20(6):710-716.]
[33]赵文娟,闵庆文,崔明昆.澜沧江流域野生稻资源及其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意义[J].资源科学,2011,33(6):1066-1071.[Zhao Wenjuan,Min Qingwen,Cui Mingkun.Wild Rice Resources in the Lancang Watershed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J].Resources Science,2011,33(6):1066-1071.]
[34]赵飞,倪根金,章家恩.广东增城市农业遗产的调查研究[J].古今农业,2012,(3):52-62.[Zhao Fei,Ni Genjin,Zhang Jia’en.Investigation on 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Zengcheng City of Guangdong[J].Ancient and Modern Agriculture,2012,(3):52-62.]
[35]梁勇,闵庆文,成升魁.世界葡萄园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93-697.[Liang Yong,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Vineyar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World and Its Causes of Form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12,20(6):693-697.]
[36]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关系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资源科学,2006,28(4):138-144.[Sun Yehong,Min Qingwen,Cheng Shengkui,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J].Resources Science,2006,28(4):138-144.]
[37]刘朋飞,高启杰,徐旺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关系研究[J].古今农业,2008,(4):89-98.[Liu Pengfei,Gao Qijie,Xu Wangsheng.A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J].Ancient and Modern Agriculture,2008,(4):89-98.]
[38]李明,王思明.江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调查与实践探索[J].中国农史,2011,(1):128-136.[Li Ming,Wang Siming.Survey and Practice of Agro-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Jiangsu[J].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2011,(1):128-136.]
[39]韦吉.兴化垛田菜花的由来[J].江苏地方志,2012,(2):24-25.[Wei Ji.The Origin of Raised Field in Xinghua Region[J].Jiangsu Local Chronicles,2012,(2):24-25.]
[40]钱晓睛,陈清硕,封克.江苏省的垛田[J].土壤通报,1996,27(3):117-119.[Qian Xiaojing,Chen Qingshuo,Feng Ke.The Raised Field of Jiangsu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96,27(3):117-119.]
[41]刘春龙,董景云.垛田之美[J].江苏地方志,2012,(1):40-41.[Liu Chunlong,Dong Jingyun.The Beauty of Raised Field[J].Jiangsu Local Chronicles,2012,(1):40-41.]
[42]江苏省泰州兴化市缸顾乡东旺村[EB/OL].[2011-07-26].http://travel.people.com.cn/GB/226767/226768/15251590.html.[Dongwang Village,Ganggu Country in Xinghua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EB/OL].[2011-07-26].http:/travel.people.com.cn/GB/226767/226768/15251590.html.]
[43]相约美丽兴化 共赏千岛菜花——第五届中国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情况总结[R].中共兴化市委宣传部,2013.[Meeting in Beautiful Xinghua,Appreciating Thousand-Islet Cauliflowers:Summary on the Fifth Thousand-Islet Cauliflowers Festival of Xinghua in China[R].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PC Xinghua Municipal Committee,2013.]
[44]闵庆文,孙业红.发展旅游是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综述[J].古今农业,2008,(3):82-84.[Min Qingwen,Sun Yehong.Tourism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Forum Review on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J].Ancient and Modern Agriculture,2008,(3):82-84.]
[45]李志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2):21-25.[Li Zhifei.On th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Mountainous Residents in National Minorities towards Tourism Impacts:A Case Study of Chaibuxi National Forest Park[J].Tourism Tribune,2006,21(2):21-25.]
[46]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潜力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56.[Sun Yehong.Study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Sites[M].Beijing: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11:156.]
[47]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06,21(10):45-48.[Luo Yongchang.A Study on the Assuring Mechanism of the Interes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J].Tourism Tribune,2006,21(1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