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丽娜 廉法英
80岁以上反复输液老年人巧用远端血管输液探讨
江丽娜 廉法英
探讨80岁以上经常输液老年人远端血管的利用。选择好血管, 穿刺时将进针部位的皮肤绷紧, 快速进针, 穿刺见回血后即为成功, 不需要再进针。用此方法明显提高了经常输液老年人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老年人;反复输液;远端血管
近年来, 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条件大幅进步, 人口预期寿命延长, 入院治疗的老年患者也大幅增加。目前, 静脉输液已经成为老年人康复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但由于老年人通常体弱多病, 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多伴有较大痛楚, 需要患者具有一定的耐受度, 且对于身体有较大操作损伤, 尤其是对于入院治疗的老年患者而言,若无特殊原因, 一般不提倡使用, 而口服的给药方式在吸收长具有一定局限性, 且常伴有一定的胃肠刺激, 特别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服用多种药物, 一日多次且具有不同的服药时间繁琐的给药方式往往造成较差的依从性, 达不到相应的有效血药浓度而起不到疗效。所以能否成功进行静脉穿刺直接影响对老年人的治疗效果, 因此, 增加经常输液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现将随机抽取的50例80岁以上经常输液老年患者输液的方法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门诊进行静脉轮流的老年患者50例, 年龄80~92岁, 男性26例、女性24例。
1.2 方法
1.2.1 选择静脉 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老年患者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末梢血管纤维化, 缺乏弹性,硬而脆, 血管活动度较大穿刺时易滑动, 造成穿刺困难。特别是经常输液的老人, 常规注射手背静脉破坏, 笔者创意性的使用以下静脉成功完成老年人的输液。①拇、食指指背静脉与食指根部桡侧静脉, 适应于手背大静脉已破坏, 而侧枝血管反射性的扩张。使用常规扎止血带, 消毒注射部位, 注射者左手握住患者食指或拇指绷紧皮肤, 沿血管走向常规穿刺, 胶布绕食指或拇指一圈固定, 用压舌板固定。留置针注射患者嘱手呈握杯状放置即可;②头部额上静脉与颞浅静脉,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由于血管颜色不如年轻人清楚, 因此在操作中可以依据人体解剖位置, 通过手指触摸来判断血管的位置与走向。此操作中通常选择两侧颞静脉与额上静脉。使用拇指第一关节或食指二、三关节压在患者皮肤上, 阻断血流并使静脉血管充盈起来, 并呈现隆起的条状血管形状, 使血管穿刺易于成功[1]。也可采用左手食指固定血管的上端,同时使用拇指把血管下端绷直, 进针的位置选择在穿刺点下方1~2 cm处, 绷紧进针部位的皮肤, 进入皮肤三分之一处时再进入血管, 要进针快速, 在见血后即停止进针, 视为穿刺成功。
1.2.2 选择适宜的针头 穿刺时所用的针头是造成疼痛的直接原因, 因此针头的选择很重要, 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老年人可选用5.5号针头输液, 针头型号小, 针头细, 针尖锐利, 针尖斜面短, 进针时, 入皮阻力小, 对皮肤及血管损伤面积小, 患者疼痛减轻。
50例病例中, 21例采用拇、食指指背静脉与食指根部桡侧静脉输液, 29例采用头部额上静脉与颞浅静脉输液, 获得反复输液成功。
各手指的指背静脉沿指背两侧向上行至指蹼处合成三条掌背静脉。拇指的血管最粗, 其次为食指。因为末梢血管在关节处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而老年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力, 手呈握杯状放置, 成功率很高。
颞浅静脉与额上静脉是头皮浅静脉, 该静脉的特点是直、不滑动、较粗, 因此穿刺时固定良好、易观察可以重复使用。颞浅静脉位置在颧弓根梢上方与筋膜的表面, 分为前后两支, 并在静脉末端流入面后静脉, 额上静脉位置在浅筋膜内, 起始于静脉丛, 在后部与颞浅静脉的属支连接, 并在前下部合成一支, 由额骨浅面下降至眉的内侧端流入内眦静脉[2-3]。一般这两条静脉很难观察, 也可采用左手食指固定血管的上端, 同时使用拇指把血管下端绷直, 进针的位置选择在穿刺点下方1~2 cm处, 绷紧进针部位的皮肤, 进入皮肤三分之一处时再进入血管, 要进针快速, 在见血后即停止进针, 视为穿刺成功。此操作特点是牢固且易固定, 使输液通畅,可以适度减轻患者痛苦。
对于80岁以上老年患者, 为了避免长期输液造成手背与手臂破坏, 使用以上几只静脉, 大大扩展了静脉利用率,也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患者满意, 家属也满意。
[1] 王姣红.定向快速寻找患儿隐匿头皮浅静脉方法探讨.护理学杂志, 2005.02-20-03.
[2] 王明珠.实用护理技术解剖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 1987.17.
[3] 柏树令, 应大君.系统解剖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34.
266109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儿科(江丽娜);产科(廉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