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聚 刘静 范锡伟
肠梗阻起病急,恶化快,需早期正确诊断、处理,延误诊断、拖延手术时机可使病情加重,出现肠绞窄、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手术目的是解除梗阻,去除病因,减少肠绞窄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为5.0%~10.0%。总结经治278例肠梗阻手术病例患者后感到手术时机的正确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对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278例肠梗阻手术病例的多项指标回顾分析如下。
本组278例患者,男149例,女129例。年龄6月~82岁,平均47岁,发病距手术8 h~12 d。平均2.3 d。粘连性174例(62.5%),肿瘤性 29例(10.4%),嵌顿疝 20例(7.2%),肠管扭转19例(6.8%),血运性18例(6.5%),肠套叠 14例(5.0%)。肠腔堵塞(粪块、异物)各 1例(0.4%),肠道非特异性炎症(肠结核、克隆氏病)各1例(0.4%)。手术中发现肠绞窄105例(37.8%)。
主要症状:腹痛(98%),腹胀(90%),恶心(79%),呕吐(76%),停止肛门排气排便(90%);腹部体征:压痛(85%),反跳痛(43%),肠鸣音增强及气过水声(73%);腹透检查示气液平面(86%),肠扩张(73%),血便(16%);21例行钡剂灌肠检查阳性发现(61.9%)。278例均行腹腔穿刺,165例有血性或炎性液体,占(59.4%)。术中发现105例肠绞窄,其中有45例出现肠坏死或肠缺血不可逆改变。6例死亡,均为出现肠坏死或不可逆肠缺血改变患者,死亡患者中2例小于14岁,占死亡总人数33.3%;3例大于60岁,占死亡总人数50%。
治疗方法:对278例患者术前均给予不等时间的保守观察治疗,保守时间从8 h~12 d。方法包括:持续胃肠减压、抗生素应用、解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并依据情况应用大承气汤及肥皂水灌肠。保守治疗无效后进行手术探查。272例治愈,6例死亡。18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2例切口感染,6例切口裂开,2例肠瘘),15例为肠绞窄患者。6例死亡患者均有肠坏死或肠缺血不可逆改变,弥漫性腹膜炎。
粘连性肠梗阻和肿瘤性肠梗阻多见,①粘连、粘连带可引起肠折叠、扭转而造成梗阻。先天性粘连带多见于小儿,因腹部手术和腹腔炎症产生的粘连则多见于成人[1]。②结肠癌、直肠癌等肠肿瘤致狭窄。本组资料示粘连性肠梗阻和肿瘤性肠梗阻占据前两位。
肠梗阻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单纯性肠梗阻有转化为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肠梗阻会引起肠道连续性中断和其运动、吸收、分泌变化及肠道细菌移位。单纯性肠梗阻4 h后即可在血和其他器官出现移位细菌。肠梗阻还可致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休克、多脏器衰竭等全身性病理改变。当肠绞窄引起肠坏死、穿孔发生腹膜炎时,全身中毒严重,如未及时正确治疗,可引起急性肾衰、呼衰及循环衰竭而死亡。解除梗阻,防止肠绞窄的发生是肠梗阻手术的目的。因此应尽量在肠绞窄之前手术治疗肠梗阻[2],以减少毒素吸收,预防中毒性休克。对于术中发现肠管颜色呈缺血表现但肠管未坏死的,应先解除绞窄再以等渗盐水纱布热敷或在肠系膜根部以5%普鲁卡因溶液封闭,观察肠管颜色变化,尽量保留较多肠管。
肠梗阻患者出现以下表现应考虑肠绞窄:①突发持续剧烈腹痛或持续性疼痛伴阵发加剧。②病情发展快,早期出现休克,抗休克治疗效果不显著。③腹膜刺激征明显,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高。④腹胀不对称,扣及压痛性肿块。⑤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或肛门排出物、腹腔穿刺抽出液为血性液体。⑥经积极非手术治疗而腹痛、缺水和血液浓缩现象改善不明显。⑦X线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袢,且位置固定或有假肿瘤状阴影;或肠间隙增宽,提示有腹腔积液。
若出现以上表现应尽快手术,多认为给予24~48 h持续胃肠减压,抗生素应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保守治疗,未能缓解者再继续保守治疗能缓解者甚少。解痉药物不能缓解的持续腹痛是手术探查的重要依据。老年人及部分患儿有时体征不典型,病情发展快,故老年、小儿肠梗阻手术需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有肠绞窄倾向或已肠绞窄的患者要尽快完成术前准备,积极纠正休克、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抗生素应用,及时给予手术治疗,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88.
[2] 王元和,阮灿平.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