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道成
辨证治疗痤疮237例体会
沈道成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及内服、外用治疗痤疮的有效途径,预防和减少色素及瘢痕的形成。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1年7月来我门诊就诊的237例痤疮患者,以“消痘饮”为基本方辨证加减内服;合用外洗方“美容煎”,同时指导患者修正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改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结果一周一疗程,六周后判断疗效,痊愈:159例;显效75例;无效3例。结论中医辨证用药内服、外洗相结合,再给予养生指导及有效的心理疏导,治疗痤疮疗效满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痤疮;中医药;心理疏导
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粉刺、暗疮等,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与内分泌、病原菌感染、遗传、饮食、不良精神刺激、失眠等都有关系,但最重要的有四个发病原因,分别是皮脂过度分泌、毛囊导管的异常角化和阻塞、痤疮丙酸杆菌的存在、炎性因子的产生和作用。中医认为发生痤疮,先天禀赋异常及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湿热内生,复感毒邪,毛囊闭塞,内热不得透达,或肺经蕴热,外感风邪,或脾胃湿热,内蕴上蒸于面部而形成。所以主要是肺、胃、大肠郁热所致,治疗多以清肺热、通腑利湿、凉血活血之中药治疗。痤疮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发病年龄,男性发病高峰在16~19岁,女性发病高峰在14~16岁,可持续至30~40岁。故又称青春痘。
1.1入选标准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符合寻常性痤疮诊断标准,Pillsbury Ⅱ级[2],皮损主要表现为面部和(或)躯干前胸、后背散在或多发黑头粉刺及散在炎症性皮损,浅在性脓疮,炎症性皮损逐渐增多,男女不限,年龄16~36岁。
1.2排除标准 病例排除标准为①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近一年有生育要求的患者。②治疗前2周内内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药物。③高血脂患者,肝肾功能异常者。
1.3一般资料 237例患者全部是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病例,其中男98例,女123例;年龄13~38岁;病程2个月至7年不等。
2.1内服基本方 批把叶、桑白皮、白僵蚕、丹参、白花舌蛇草、黄芩、白茯苓;加减:肺热盛加栀子、连翘、丹皮;湿热盛,皮脂较多加黄连、薏苡仁、生白术、大黄;热毒重者加金银花、公英、地丁;月经前加重加丹皮、炒栀子、黄芩、香附、女贞子;皮疹以结节、囊肿为主,部分有疤痕,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加桃仁、红花、川芎、莪术、夏枯草、浙贝母;焦虑、失眠、多梦加石决明、酸枣仁。每日一剂,水煎服。
2.2外洗方 桑叶、野菊花、白僵蚕、浙贝母、珍珠母、白附子、夏枯草、赤芍、红花、蝉蜕、莪术、白芷。水煎早晚外洗患处,每次10~15 min.
2.3心理因素调节治疗 用心交流,从了解患者发病原因入手,细致向患者介绍本病的病因、诱因、发展、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等等问题,有效解答疑惑,使患者能正确对待所患病证,从而有效进行的心理因素调整,保持乐观心态处事,掌握有效的减压方法,自觉减轻来自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缓解主观负面因素,同时纠正不良的饮食结构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一切向有利于疾病恢复的方向发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痤疮的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制订。在接受治疗后第6周末评价疗效。临床痊愈:皮损消退,或仅遗留有色素沉着,症状消失;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改善;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反见加重。痊愈和显效例数的百分比合计为总有效率。
全部病例经过治疗后第六周回访,痊愈:159例,治愈率为67.1%;显效75例,显效率为31.6%;无效3例,无效率为1.3%;总有效率为98.7%。
5.1痤疮是皮肤科一种常见、多发、慢性炎性皮肤病,其形成主要先天禀赋特异,后天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甘肥厚味,肺胃湿热,熏蒸于上,复感毒邪而生;现代医学认为与皮脂生产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及毛囊内丙酸杆菌增值,炎性因子有关。依据病机,自拟“消痘饮”为基本方,方中批把叶、桑白皮清肺热;黄芩、白茯苓清利湿热;白僵蚕、丹参活血化瘀;白花舌蛇草清热解毒。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桑白皮、批把叶、黄芩、白僵蚕、丹参、白花舌蛇草、白茯苓有抗菌、抗炎、抗雄性激素、降脂、降糖、抗凝、促纤溶、改善皮肤微循环、调节免疫能力、镇静、镇痛、抗惊厥、修复组织,淡化色素,淡化疤痕等作用。根据个体差异,在此基础方上辨证加减。“美容煎”外洗有祛湿热、解热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祛色美白等作用。内服外洗合用,奇效甚佳。
5.2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的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学习、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情绪焦虑、睡眠质量差,饮食习惯向“零营养、高热量、高脂肪”转变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以至于痤疮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张爱华等[1]调查青年学生1510人,痤疮患病率为29.86 %,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8.24 %,女性患病率为23.06 %。王德进[2]对5972名中学生面部痤疮调查结果显示,总发病率为42.23 %,男性发病率45.66 %,女性发病率38.50 %。痤疮多见青春期男女,常可对容貌产生影响,而该人群更注重自己的外貌形像,故痤疮对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质量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婚姻、社会交际、情绪、自信心等[3],有研究表明,痤疮会使患者产生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精神紧张等不良的情绪[4],随着临床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痤疮不仅仅是单纯生理上的疾病,它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疾病。痤疮即是一种疾病又是再致病因素,因果相互作用,导致病程长,经久难愈,因此在用药治疗前,要让患者充分了解痤疮成因、治疗及预后,解除思想顾虑,避免或减少不良的情绪发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5.3治疗期间禁食辛辣、油炸、烧烤、甘甜、肥厚等食物;忌烟酒,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注意睡眠,保持心情舒畅,保持足够的睡眠。
[1] 张爱华,郭清娟,任万法,等.青年人痤疮发病率调查分析.河北医学,1996,2(1):78-79.
[2] 王德进.5972名中学生面部痤疮调查.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1):63.
[3] 陈翠珊,王建琴.痤疮及相关因素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34(6):379-381.
[4] 谢淑霞,张云清,王玲,等.痤疮对大学生人格倾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12(5):324-326.
277100 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