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立 韩璐 于达
目前,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已得到广泛重视,普查工作广泛开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通常无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本研究回顾分析大连市妇产医院2009~2011年VAIN住院患者32例,旨在了解VAIN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大连市妇产医院2009-2011年阴道上皮内瘤变住院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在诊断治疗其他疾病时确诊。
1.2 临床特征
1.2.1 年龄 患者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1.4岁。其中,<40岁者3人,>60岁者4人。
1.2.2 症状和体征 3例患者无症状,1例患者阴道分泌物有异味,28例患者有阴道流血。体征表现为正常黏膜,黏膜红、粗糙,黏膜糜烂,菜花样,溃疡。32例患者中,22例(68.8%)道上1/3段,10(31.2%)阴道下1/3段,无阴道中1/3段发病者。10例(31.3%)为单发病灶,22例(68.7%)为多发病灶。
1.2.3 伴随的其他妇科疾病 宫颈癌26人,子宫脱垂2人,CINⅡ2人,CINⅢ2人。其中宫颈癌和子宫脱垂28人均在术后病理诊断时同时确诊,CINⅡ和CINⅢ4人手术同时于阴道病灶切除时确诊。
1.2.4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 12例进行了人乳头瘤病毒检测:HPV16阳性7人,HPV52阳性1人,HPV16,52双重阳性2人,阴性2人。病理学提示HPV感染(挖空细胞)15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14例患者术后切缘VAIN阳性,2例接受二次经腹阴道部分切除术,16例术后接受了放疗或化疗治疗,7例术后接受了干扰素治疗。
21例(65.6%)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治疗后1年内每3月随访1次,1年后每半年随访1次,1年后每半年随访1次,如连续3次TCT阴性,两年随访1次,随访至2012年9月。因随访时间短,未发现为浸润癌。VAIN经治疗后4例持续存在。其中1例为VAINⅡ,3例为VAINⅢ,但均为3处以上的多病灶,且这4例患者为病灶最多者。
VAIN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临床漏诊率较高。本资料研究动机来源于发现宫颈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中出现VAIN。临床妇科体检中对VAIN重视较少,单纯以VAIN就诊的患者极少,近年来,VAIN检出率不断提高,故VAIN应引起重视。
多数VAIN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或出现瘙痒、灼热,性交后少量阴道流血,有研究[1]表明88%的VAIN通过常规细胞学筛查后阴道镜活检确诊。本研究患者多以宫颈病变为目的就诊,故临床症状多以阴道流血为主要表现。
VAIN肉眼观察阴道黏膜可为正常,或为疣状突起。VAIV可发生于阴道的任何部位,以阴道上段最常见。本研究中VAIN病变全部位于阴道上1/3(68.8%)或阴道下1/3(31.2%),分析其原因位于阴道上1/3病变可能与宫颈病变相关,位于阴道下1/3病变考虑其部位易受外界病毒感染有关,可能与VIN有一定的相关性。阴道和宫颈及外阴可能有相同的致癌原-HPV感染。HPV感染是VAIN发病的高危因素[2]。但因阴道对致癌原敏感性相对较差,故VAIN发生率较CIN低。Frega等[3]研究发现,44例VAIN患者中HPV的DNA阳性率为100%。但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HPV检测率仅为37.5%,但阳性率为83.3%。32例VAIN患者中,16例接受了放疗或化疗治疗,4例VAIN持续存在,均为多病灶,且为病灶最多者。考虑这种VAIN持续存在与多病灶有关,而不是与免疫抑制有关。
目前,对VAIN的病因及其生物学行为尚不明确,对其处理也达成共识。VAIN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郎景和和赵学英[4]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VAIN最好的手段,但对于病变广泛者手术困难。无论哪种治疗都可能有不能根治或复发可能,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哪种或哪几种治疗方式。
VAIN发生率低,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对HPV感染者除关注宫颈病变外,亦应注意VAIN的可能,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1]Sillman FH,MD,et al.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Risk factors for persistence,recurrence,and invasion ahd its management.Am J Obstet Gynecol,1997,176:93-99.
[2]李淑敏,章问华,白萍,等.阴道上皮内瘤变20例临床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44(4):277-280.
[3]Frega A,French D,Piazze J,et al.Prediction of persistent vi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previously hysterectomized women by high-risk HPV DNAdetection.Cancer Lett,2007,249:235-241.
[4]沈铿,郎景和.妇科肿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