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丽 娟
(东北石油大学 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工科大学生工程精神与工程意识的培养
曾 丽 娟
(东北石油大学 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是工程活动的精神动力,是优秀工程科技人才必备的工程素质。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下,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在品格、知识、智能结构上存在一些缺陷。因此,高校工程教育应致力于改革,加强对大学生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培养,在“大工程观”理念指导下,通过拓宽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建立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工程教育氛围,培养社会所需的具有优秀工程素质的人才。
工科大学生;工程精神;工程意识;培养途径
为加快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急需数量充足、能够面向生产一线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大国,工程学科的本专科人数超过了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总人数的1/3,但中国还不是工程教育的强国,因此,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目的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1]这就要求工程教育不仅要培养工科大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要培养工科大学生具有未来卓越工程师那样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
工程精神是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所应具备的精神特质与精神风貌,是从事工程的人员在长期的工程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意志品格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2]工程意识则是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的本质、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工程活动和工程存在物的看法、态度和行为倾向,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是工程活动的精神动力,是卓越工程师的优秀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也应当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灵魂。[3]工程精神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具有的人格特质,是在长期而艰苦的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与心理素质。它包括人们在工程活动中实事求是、勤于实践的务实精神,勇于开拓、善于集成的创新精神,积极进取、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善于合作、兼容并包的宽阔胸怀,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执着向上、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以及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工程精神实质是人文精神在工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灵魂。
工程意识是工程技术人员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是人对工程设计过程的特点及意义所形成的思维结论。[4]现代工程往往涉及众多领域,工程技术人员要对整个方案进行周密的思考,严格从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方案的意图、可行性、目的、用途以及地域特征、文化内涵等,再加上独有的思考,在诸多的想法与构思中提炼出最准确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要有遵章守纪的安全意识、严格把关的质量意识、“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经济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以及合力攻关的团队合作意识。工程意识是一个整体概念, 只具备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一种意识而缺乏其他方面意识的工程技术人员, 不能称其具备工程意识。[5]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而言,工程意识培养是一个不断自我修炼、终身学习提高的过程。
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工程人才。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社会更需要大批具有坚实基础和多学科适应性的高素质工程人才。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下,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的教育现状
由于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十分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着重指导学生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和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应用到工程实践中。但在现代科技发展综合化和工程实践复杂化的趋势下,社会需要的是科技知识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的具有现代工程素质的人才,工程教育的短板便凸显出来,部分工科专业囿于行业分割的限制, 学科界限过于分明,知识融合与交叉不足,出现了部分专业适应面狭窄和学生择业受局限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工程教育中重物轻人、重理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人们往往简单地以为注重知识的传授、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为工程领域所需要的人才,从而对大学生的文化陶冶、人文素养重视不足。其实,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具有简单思维的“工具人”,而不是具有奉献精神和较高伦理道德素养、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工程设计、实验和实习等环节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但往往侧重于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社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程化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工程教育的培养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的工程素质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往往要从其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度来进行分析。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往往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专业知识领悟快、掌握迅速,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因此,理工类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智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潜能,其人文素质也有一定的积淀。但是由于上述工程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存在三个明显缺陷:其一,在思想品格结构上,大学生普遍缺乏到艰苦工作环境中和生产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社会责任感,这体现在工程实践中特别是择业上,即使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不足。其二,在知识结构上,大学生的横向知识拓展不足,知识面相对狭窄,缺乏善于抓住机遇,追踪、瞄准科技发展前沿的能力。其文理知识比例失调,理论与实践知识失衡,工程技术经济学和工程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缺乏工程经营与管理能力。其三,在智能结构上,大学生缺乏系统分析能力,社会交往、协调合作的情感智慧也相对不足,缺乏细致准确的描述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打破常规独辟蹊径的创新能力。
(三)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
当代工程教育倡导“大工程观”。所谓“大工程”,就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艺术、管理、经济、环境、文化等多因素的完整的工程涵义,建立在大工程基础上的工程教育思想即为大工程观教育思想。大工程观不仅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开阔的工程视野、工程的多学科视野及其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素养,而且还需要具有相应的人文情怀及工程组织素养。在大工程观的视野中,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综合知识、工程意识、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人文精神。传统工程教育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对专业知识、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工程意识、人文精神、工程价值判断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则被忽视。而现代工程教育要面向工业界、 面向未来、 面向世界,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工程精神与工程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缺乏敬业精神、进取精神、人文情怀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可能有持久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没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工程领域的领跑者;没有高度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就不能创造出技术先进、质量上乘的优质产品。只有接受工程精神、工程意识的培养,经历企业实践的磨练,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优良工程素质的人才,成为推动现代工业发展的生力军。
(一)拓宽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
现代工程是复杂的系统,不仅涉及相关技术领域,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这就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宽厚的知识与技术背景。因此,工程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科交叉和融合,拓宽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工程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应在现有基础理论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环节和工程能力培养课程的比重,减少涉及面狭窄的专业课程。同时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通过合理设置人文学科课程,如文学类、伦理道德类、法律类、管理类、历史类、经济类、艺术类课程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人文精神。还可适当开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心理学课程、创造技能技法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此外,还可开设一些培养学生现代工程理念和工程价值观的课程,如工程导论、工程环境学和工程管理学等。通过合理的课程改革,构建兼容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社会发展等诸方面,体现时代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融合,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促进综合素质的养成
现代工程教育注重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工程技术人才。这种人才不但要懂专业知识,还要懂哲学、艺术、经济、管理与人文社会学知识,用人文知识赋予的人文理性引导工程技术的开发利用,从而造福人类。[6]传统教育的弊端恰恰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工程观教育实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开发人的大脑,激活人的情感智慧,升华人性,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而不只是工程技术的片面、畸形发展。因此,工程教育要加强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借助课堂内外两个渠道来加以实现。课堂内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两课” 以及文理渗透的新型课程,增加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素养;课堂外即“第二课堂”,通过人文讲座、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美化、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扩展人文视野,增强社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实践性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工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不仅应具有人文情怀与视野,还应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所谓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成为创新的人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7],其中包括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热忱追求的创新热情、独辟蹊径的创新思维、富于挑战的创新个性、甘于吃苦的创新品德、和谐优美的创新美感等因素。而创新能力是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又是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8]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工程意识建立的重要基石,通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在未来的工程领域中,具有做优质工程、做领先项目的超越心态与攻坚克难的坚强毅力。高校应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专业特点和生源质量,确立以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心理和体魄为内容的培养目标,制定从知识到能力、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的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多样化的培养方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新体验与新收获。大学生只有通过学校的科学培养,通过社会的合理使用,加之自身的努力,才能够形成时代所需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指实验课程的教学和工程实践(包括认识实习、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上机操作、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教学环节, 它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管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技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协作精神、身体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精神得到锻炼。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是工程实践教学,应做到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要通过四年不断线的工程实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工科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缺陷,使他们的基础知识不断巩固。要深化工程实践,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工程设计。要通过工程实践的锻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要充实和改善实验课程, 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使学生多进行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的全面训练, 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大实验和综合性工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现代工程思维和动手能力十分有效。
还可建立工程创新基地,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可依托企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高水平实验室,构建工程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创造条件。
(五)营造良好的工程教育氛围,创建有利于工程人才成长的环境
高等工科院校是培育学生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的摇篮,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要让工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如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树立相关工程专家的雕像,或于宣传橱窗展示大型工程的照片,或在标语栏、走廊通道张贴有关科技创造的名人名言,以便让学生感受到工程教育的氛围。如清华大学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校训刻在一块石头上;将“行胜于言” 刻在一个日晷上,使清华人在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中探索、求知与创造。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开设工程教育专栏,传递工程教育信息,介绍工程领域前沿动态,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工科院校还可充分利用校友、名师和专业人士资源,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讲座、专题报告、座谈会,强化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营造有利于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培养的校园学术氛围。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设计大赛,如机械设计大赛、电子科技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通过团队协作、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筛选资料、分析工程设计的可行性等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工科院校要把工程精神的弘扬、工程意识的强化熔铸于工科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优秀工程素质的人才。
[1] 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
[2] 王章豹.论工程精神[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9):61.
[3] 吴文辉.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7.
[4] 刘万锋.高等工程教育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措施[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
[5] 包秋燕.基于CDIO理念探讨大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培养[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5):452.
[6] 李继凯.“大工程观”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5月上):121.
[7] 秦虹,张武升.创新精神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J].教育科学,2006(4):7.
[8] 高宝立.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 江苏高教,2003(4):1.
[责任编辑:赵玲]
ResearchonEngineeringSpiritandConsciousnessofEngineeringStudentsandItsTrainingWays
ZENG Lijuan
(SchoolofHumanitiesandArts,NortheastPetroleum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163318,China)
The spirits and consciousness of engineering are the unity of cognition, emotion and volition, based on engineering practice, which is intellectual impetus of engineering activity, and absolutely necessarily engineering quality of excellent technology engineering talent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re exists various problems in high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are confronted with some defects of personal character, knowledge and intelligent structure. Therefore, high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should be engaged with reformation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spirits and consciousness of engineering. For training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grand engineering, the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direction should be extended,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humane spirit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training mechanism should be built, and the practice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bett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tmosphere should be buil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engineering spirit;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training ways
G640
A
1673-5595(2013)03-0110-04
2013-02-18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HGJXHB2110168)
曾丽娟(1963-),女,广西平南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创新教育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