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视角下加强中国森林文化建设探讨

2013-02-02 00:16:33
关键词:文学艺术实力林业

陈 俊

(遵义医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加强中国森林文化建设探讨

陈 俊

(遵义医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森林文化”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影响国民心性与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文学艺术、国民心性与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森林文化”建设既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又能够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中国森林文化建设可以从观念、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制度文化等四个层面采取措施。

森林文化;文化软实力;生态文明;绿色文化价值观;森林文化观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就没有精神文明的繁荣与发展,没有先进文化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即使具有相当丰富的物质财富和过硬的科技实力,也不可能长期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94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从国家层面和战略角度全面提高文化软实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近年来,在文化类别中产生了一个新的文化,即“森林文化”,“森林文化”在中国作为一种概念被明确提出之后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并成为文化领域一个蓬勃发展的文化分支。2001—2012年,国内发表了191篇有关“森林文化”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有的从先进文化建设的角度谈“森林文化”,如孙友的《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推进新时期森林文化建设》;有的从管理学的角度谈“森林文化”,如郑小贤的《森林文化与森林经营》;有的从历史学的角度谈“森林文化”,如苏祖荣的《森林文化发展的若干阶段与评价》等。由此可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能忽视“森林文化”建设,而加强“森林文化”建设必然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一、文化软实力与森林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soft power) 一词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在2004年4月出版的《软实力——世界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按照他的观点,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1]94从这里可以看出,文化软实力是指由于人们对文化认同而产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影响力的体现。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可以凝心聚力的“向心力”,它为了实现使对方自愿对自己产生认同与诚服的目的,通过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用自己的优越性和魅力吸引对方。

按照约瑟夫·奈对文化软实力所下的定义,中国当前的文化软实力有如下特点: 第一,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诸多因素具有不平衡性,在某些因素上还较落后。第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在不断提升,但对国际社会的实际影响力不是很大。第三,中国是一个文化软实力资源大国,潜力很大。[1]94但众所周知,当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任重而道远。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这也充分说明在增强经济、政治、科技等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二)森林文化的内涵、特征、内容与类型

“森林文化”是指人类在以森林为背景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森林及其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一种促进人与森林、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文化形态。森林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生态文化,它包括人类在处理人与森林关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森林物质产物和森林精神文化产物。森林文化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总体而言,森林文化具有以下九个具体特征:生态性、民族性、人文性、地域性[3]、历史性、系统性、动态性、时代性、实践性。

关于“森林文化”的主要内容,根据划分角度的不同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各异。从“森林文化”内涵的角度来划分,“森林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与制造工具,如利用森林树木制作生产生活工具;(2)生活、居住、生产,如狩猎形式与内容,采集方式与种类,森林保护方式与内容;(3)知识,如对森林结构与功能的系统知识,对森林生态的认识;(4)信仰,如对生物与生命的态度、认识与寄托;(5)艺术,包括所有与森林有关的艺术品;(6)伦理道德,如人对森林及生物的基本态度,有关政策、法律和规范;(7)习俗,如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方式与认识;(8)技术,如人类经营、利用、保护森林的技术体系。”从“森林文化”外延的角度来划分,“森林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动物、植物的图腾崇拜;(2)各类树木及竹文化;(3)花卉文化,如花卉庭园栽培技术,花卉文学艺术中的菊文化、兰文化等和各种花卉绘画、诗文等;(4)园林文化;(5)森林游憩文化,如森林旅游。”[4]

“森林文化”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可以划分为物质领域的森林文化与精神领域的森林文化两大基本类型:物质领域的“森林文化”是指森林物质产品,如森林公园、林场等;精神领域的“森林文化”是指反映人与森林关系的观念、理念、技术、制度、艺术等融入了人对森林情感的森林精神产品。如森林文化理论、森林培育技术、森林采伐技术、造林技术、森林艺术、森林组织与制度、相关森林法律法规、森林制度等, 还有关于森林的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文学作品等。物质领域的森林文化与精神领域的森林文化都是表达人对森林的感情和理解。[4]

(三)文化软实力与森林文化的关系

1.森林文化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文学艺术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森林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森林的人格化和人格化了的森林,是森林文化的核心内容与本质属性,森林资源自身则是森林文化的物质载体与外延。可以说森林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而这种生活的积累与提炼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5]19古往今来,众多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得益于森林的灵感与启迪,例如,刘禹锡的诗句“病树前头万木春”,陶渊明的诗句“木欣欣以向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等,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森林的启迪。所以,森林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实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有利于提升文学艺术的创作意境;而文学艺术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促进的是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基于上述两点,可以说加强森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森林文化是影响国民心性的重要力量,国民心性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森林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与自然精神,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承载着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目标。森林文化是原生态的精神实质,它将人类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体。[6]走进自然环境,置身于茂密的森林,首先就能感受到森林那种宏大幽深的氛围,让人树立敬畏的思想。再者,森林里远离尘嚣的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生机盎然的意境能从多方面带给人们精神回归的感觉和深层的慰藉,构筑起强大的精神力量。[7]总之,森林总能给予人们心灵深处的感染,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能清理意识领域的精神垃圾,激发人热情向上和开拓进取,使人激情如火,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塑造良好的国民心性。置身于茂密的森林之中,对自己的思想是一次洗礼,对自己的情操是一次陶冶,对自己的心性是一次提升。当森林文化对人们心性的洗礼进一步得以强化时,就能潜移默化、有效地弥补农耕思想的不足,克服工业文化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国民的价值观也得到改变和提升。所以,加强森林文化建设有利于改造国民的心性和价值观,而国民心性和价值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森林文化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措施。

二、加强中国森林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在观念层面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人们对中国森林文化概念和意义的认知

首先,应加强中国森林文化有关内容和作用的宣传。通过宣传不断增进人们对森林乃至大自然的认知和感情,自觉地关注森林、保护森林资源,为建设美丽中国而不懈努力。为此,应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广泛宣传,让人们了解森林文化,参与森林文化建设、创新与发展。其次,应加强森林文化教育。对人们进行森林文化教育,可以在中小学普及森林文化教育、在林业院校开设森林文化课程,提高学生对森林文化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森林的情感。通过对人们进行森林文化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森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人们敢于同破坏森林资源、破坏绿色家园的行为做斗争,建设积极向上的中国森林文化。

2.弘扬中国传统森林文化

森林作为一种“绿色生命”的物质载体,时时刻刻都与人类紧密联系。花草树木是森林整体的组成部分,人们养花种草,对花草树木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因此,自古以来,人们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松柏作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形象代表;把“凌寒独自开”的梅花视为中华民族之魂;将“独占人间第一香”的牡丹视为富贵的象征;将傲霜斗雪的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更把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这些被赋予高尚品质、充满生机与活力、人格化了的花草树木,又反过来不断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促进中华民族高尚民族品格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对中国传统森林文化要加以弘扬与传承。

3.树立“绿色文化的价值观”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呼唤人们树立绿色文化的价值观。绿色文化是一种能够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文化。它促使人类发挥超常的创造力来恢复生态和谐之美,重建人类精神文化家园,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危机问题,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的全面发展。[8]

4.确立“森林文化观”

要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离不开对人们的文化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哲学角度上来看,就是要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在全民中树立一种适应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森林文化观”。要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朋友关系而非主仆关系,要尊重自然、爱护森林,要利用先进文化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自觉地保护森林,发展现代林业,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5.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要转变过去以“木材利用”为中心的消费经济观,确立以“生态利用”为中心的循环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倡导人们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力度,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不断优化与良性循环,实现人与森林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应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此外,森林生态系统又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养分,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载体。森林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格局,其包括林业产品、森林景观、森林旅游等与森林资源相关的经济利用等。

(二)在文学艺术层面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整理、传承中国古代的森林文学艺术作品

中国古代有许多有关森林的诗词歌赋、山水画等文学艺术作品。加强中国森林文化建设,应当对这些珍贵的中国传统森林文化资源加以挖掘、保护与传承。中国较早的诗歌,如《诗经》、《楚辞》以及后来的诗词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以山水树木为题材的内容。其中关于森林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也都属于森林文化的范畴。此外,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也是反映森林文化的艺术作品。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在早期绘画中,森林树木常作为绘画背景而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山水诗的产生而出现了山水画。文学绘画艺术中的森林树木,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多的是表达作者的情怀和志向。这也是中国森林文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对于中国古代的这些关于森林的诗词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必须充分挖掘与传承,从而使当代中国森林文化的内容更为丰富。

2.加强中国森林文学艺术活动的开展

首先,要培养全民鉴赏森林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要利用植树节、森林文化节和森林保护日等活动,举办森林文学艺术作品展览,聘请森林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森林文学艺术作品赏析讲座,在讲座中不仅要向人们展示森林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妙之处,而且还要向人们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和价值观,使人们在提升品鉴森林文学艺术作品水平的同时,其价值观也得到根本改变,从而使森林文化在构建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次,还要加强森林文学艺术活动的开展,充分展现森林文化的魅力。如开展森林艺术摄影大赛、森林文学作品创作大赛、森林绘画以及森林文化旅游节活动,让人们体验森林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挖掘森林文化资源的潜力,打造森林文化的旅游品牌,促进人民增收致富,推进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科技文化层面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推进中国森林文化的物质载体工程建设

中国森林文化建设除了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水平,即主体人的森林文化素质之外,还需要加强中国森林文化的客体物质载体的建设。中国森林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包括文字、图片等文献信息资料,还包括中国森林文化示范教育基地和生态旅游区建设等,如自然生态历史博物馆、林业历史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古树名木、防护林等。[9] 7加强中国森林文化的物质载体工程建设,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文化品位,还可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具有集生态教育、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9]9挖掘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和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10]

2.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建设现代化林业

应将先进技术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去,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尤其是要加快高新技术融入林业基础科学研究的速度,促进林业科学研究的现代化。此外,因林业是涉及广大民众、大自然的实践性行业,因此,必须改变林业科学研究与林业生产实践相互分离的体制,让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回归大自然,让森林行业工作人员相互交流与合作,形成促进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在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上,还必须回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全面地发现林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使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符合现代林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四)在制度文化层面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确立林业和谐发展的经营制度

应从森林资源生命伦理、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制定经营林业的政策和制度。应把森林等自然万物看作是有生命的群体,看成是人类的朋友,要与森林建立一种诚挚协同、友好相待的伦理关系。[11]在制定林业经营政策和制度时,要求从法律正义价值的角度出发来分配人类对于森林资源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即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世界各国之间在森林资源的利用及获益上是公平、公正的。应在不损害森林资源生命伦理所要求的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与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从空间上保证当代人之间利用森林资源的公平性,以及世界各国之间利用森林资源的公平性;还应从时间上体现世代人之间利用森林资源的公平性。

2.建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改革林业税制

如何在政府、村集体和林农三个林权主体之间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以此来分配林业资源生产经营所带来的收益,这是当前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此,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利益调节机制、经营组织等。要实现“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就必须不断提高林业的利润,使拥有山林股份的林农分得更多利益。事实证明,只有走产业化、合作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林业生产力。因此,在明晰林权归属、明确权责关系、合理分配利益、林农自愿的基础上,必须科学引导林农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林业协会。[5]19税制是调节经济发展的有效杠杆,在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能发挥其作用,例如,林业税目的设置要鼓励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限制天然林的开发利用等。

3.合并生态法律法规,适时制定生态法典

要在全面修订林业法律法规的同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有关内容经过修改后,进行合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资源保护法》,等条件成熟时,还应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系统管理法》。

4.制定森林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度

随着中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中国森林文化的发展也具备了更加优越的社会外部环境。因此,应当抢占先机,从多层面制定有利于森林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对中国森林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行中国森林文化的产业化经营和集约化发展。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中国森林文化产业自我发展能力。要通过贴息贷款、减免税收、给予补贴等优惠政策,降低中国森林文化产业发展的阻力,鼓励社会团体和公益性组织参与中国森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还应优化融资平台,积极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参与中国森林文化产业的发展。[12]

[1] 付文茂.浅谈文化软实力建设[J].江西南天学院学报,2008(2).

[2] 张云辉,贾斌英.“森林文化”纵横谈[J].辽宁林业科技,2008(2):43-45.

[3] 杨青芝.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J].中国林业, 2009(5A):25-26.

[4] 森林文化的内涵[DB/OL]. (2012-08-21)[2013-03-13].http://www.snly.gov.cn/info/1184/4443.htm.

[5] 郑小贤,刘东兰.森林文化论[J].林业资源管理,1999(5).

[6] 胡潇.集体无意识和文化无意识的互融性[J].哲学文化,1999(6):55-59.

[7] 郑芳芳.论森林文化和森林思想对民族性格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5):143-147.

[8] 李湘洲.林业可持续发展呼唤绿色文化价值观[J].中国林业,1999(9):29.

[9] 樊宝敏,李智勇.森林文化建设问题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0] 司宏图,王亚芹,李淑华.森林公园: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关于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调研[J].中国林业,2009(4):16-17.

[11] 杨海蛟. 中国传统林业文化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6-19.

[12] 甘敬.共建森林文化,共享绿色北京[N].中国绿色时报,2012-03-13(1).

[责任编辑:赵玲]

EnhancingtheConstructionofChineseForestCulture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eSoftStrength

CHEN Jun

(CollegeofSocialSciences,ZunyiMedicalUniversity,Zunyi,Guizhou563000,China)

"Forest culture" is a sour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force affecting the national nature of mind and values. Literature and art, the national mind and values are major elements of cultural soft power. "Forest culture" construction can help improv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Measures can be taken from several dimensions of concept, literature and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and system cultur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culture in China.

forest culture; cultural soft pow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reen cultural values; forest concept of culture

G02;G122

A

1673-5595(2013)03-0086-05

2013-03-21

国家林业局软科学重点项目(K313020801)

陈 俊(1980-),男,湖北天门人,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实力林业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软实力致胜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学(2021年12期)2021-02-12 07:50:32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land produces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湛江文学(2019年2期)2019-03-01 10:22:46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宁夏文学艺术上的本土性特征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