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蓉 唐梦怡
[摘要]以发展大学生主体性为根本出发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小先生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大学生以小先生的身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体现参与性和主体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小先生活动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先生活动模式实质
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以小先生的身份积极能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们认为小先生活动首先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它摈弃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陈旧教育模式,承认学生是小先生,小先生的身份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以主体态度参与,在主动参与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能力,使学生原有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小先生活动过程中,师生的角色身份定然会发生相应的转化,即教师由过去意义上的“权威”、“导演”自觉地向“朋友”、“伙伴”的身份转化,学生由单纯的、被动的受教育者向“小先生”、“亦师亦生”的双重角色身份转化,即要求师生在双边活动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目标体系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先生活动模式目标体系
(1)根本目标: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能动的、会生活的、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新人。
(2)基础目标:以小先生的身份做人,以小先生的身份做事。
(3)具体目标:懂做人,会做事。
2、关于目标体系的要点阐述
小先生活动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参与、发展、自觉、觉人。我们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人人参与,在参与中积极发展。参与是前提,发展才是目的。“自觉”即“自助”,它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觉人”即“帮助”,它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教育的过程。
三、操作系统
1、操作流程
(1)操作流程步骤
第一,创设情境。学生接受信息,准备参加活动,教师创设活动情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机会。第二,承担角色。学生通过自荐和互荐,承担小先生角色,教师主要起启发、建议、指导作用。第三,投身活动。学生以小先生身份参与活动,并逐渐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主要是提示、示范。第四,感受冲突。让学生感受旧有认知结构与新认知的冲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展示矛盾冲突。第五,同化顺应,学以致用。学生判断、选择、同化,完成结构的重组,在新的情境中学以致用(自觉),教师以朋友和伙伴的身份共同参与活动。第六,即知即传。学生将活动中获得的理性知识传给伙伴(觉人),教师移位。
(2)流程要点阐述
我们认为,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主体地位来源于他们所承担的小先生角色。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提供足够的、不同层次的、丰富多彩的参与机会,每一个小先生角色都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和对象,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活动中的主角和最重要的人物,从而保证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
非理性认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大敌。据此,感受非理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冲突是同化顺应的基础,而同化顺应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即知即传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小先生带出一群小先生,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全员投入,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健康氛围。
2、方法途径
(1)方法途径的板块结构
途径一必修课。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小组活动、心理剧和小品、个案分析、问题讨论等。
途径二课外活动。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之窗专栏等。
在上述活动形式中,学生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主要有:第一,学生值日。第二,学生表演。第三,学生听课。第四,学生辩论。第五,学生咨询。第六,学生嘉宾。
(2)方法途径的要点阐述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必修课活动是以发展性模式为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级网络。课外活动以防治性模式为主、发展性模式为辅,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级网络。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极个别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疾病,通过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和市心理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这是以治疗模式为主的第三级网络。
小先生的来源和培训。小先生主要来源于“志愿者”,由学生根据活动内容和角色需要自告奋勇来承担,也可由学生互相推荐。对于一些性格内向、胆子小的学生,我们采用布置任务、积极鼓励的方法,请他们从小角色开始参与,逐步适应,投入活动。小先生可以由教师培训,也可以由小先生来培训。其途径主要是专题培训,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的途径进行。
四、评价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周期较长,所以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价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形成性评价更具实际意义。
我们的评价手段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个案积累、心理测试和即时反馈等方法,围绕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看能否具体体现“参与、发展、自觉、觉人”的核心思想;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在“动做人、会学习”方面是否比原来水平有所提高。
作者简介:林蓉(1957-),女,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