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
【摘要】在我国,大学生已成为一个庞大而不断发展的青年知识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对方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完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目前,面对现代社会带来的激烈生存和竞争压力,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多且呈现“低年龄、高文化、高发生率”的倾向。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数量剧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2.8%的大学生有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发生出走、自杀、凶杀等,有的价值观紊乱、是非不分。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
大学新生白天南地北,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气候、饮食习惯,甚至语言都不相同,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家庭环境过渡到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会使他们遇到很多困难或感到不适应。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相对简单,基本上以家庭关系为主。到了大学,汇集成一个群体,有的孩子就会感觉在新环境中知音难觅,为此,不少学生会产生孤独感。而且与中学时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无所适从,所以经常会感到迷惘和困惑。
2、传媒的影响
一些暴力、血腥画面更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心理素质培养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网络作为新媒介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平台,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也充斥着大学生的世界,有些大学生染上网瘾、难以自拔,有些大学生因极度的网络依赖而出走、自杀、猝死,而且网络的依恋造成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对现实生活日渐隔离,人情疏远,弱化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会导致他们身心疾病,人格发展畸变。
3、家庭因素的影响
(1)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其突出表现为对开放式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不适应,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2)问题家庭。据某地司法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00例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不和睦家庭占40%的比重,单亲家庭占30%,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3)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6.5%,其中很大部分是贫困生。家庭贫困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强烈的自卑意识、敏感的人际关系和迷茫的择业心态,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长期以来,中学教育主要以高考为指挥棒,性教育严重缺失,这也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她(他)们不善于排解内心的冲突,引起恐怖、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我们的性科学知识和性道德观念的教育并没有跟上,造成性心理困扰、情感问题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最大杀手,对个体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将宣传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使得整个学校达到无物不育人,无人不育人,无地不育人,无时不育人。使校园成为融政治性、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的校园环境。
2、组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协会
当代青年大学生所受到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有些方面单靠个人是解决不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有助于这些任务的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应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咨询、宣传、培训、心理剧表演、意志磨练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健康水平。同时,通过“心协”这个组织,发现、培养一批人才,充分使用这些人才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与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最直接的人的工作,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学生,及时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尤其要掌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特征,在实践中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难,对心理危机排查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与此同时,教师自身应具备健康的心理,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意见,要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培养、强化,使他们能够敏锐地洞察大学生的心理,并能合理地予以引导。
4、做好预防机制
新入学的大学生是否能顺利适应新环境、适应新的学习方法,调整好入学后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新生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对自己要有一个再认识。学校也要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帮新生排除孤独感,有些学校还设有心理卫生机构,新生们可多去参加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帮助自己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