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文
【摘要】语文教学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学生困惑不断,教师困境连连。还语文最初面貌很重要。语文课不能缺少感动,因此我们可以适当的创设情境、在范读中体会情感,只有真正的走进内心,才会是真正的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困境;情境
好的文章,总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触碰到其最柔软的心灵深处,分泌出感动的泉水。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开学生的内心,而开启内心最好的方式就是感动。
不少语文教师说他的学生不喜欢语文,因为语文难学,即使再努力仍见不到成绩。我想,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呢?语文是美丽的,可是为什么学生就感受不到呢?责任在于语文教师,我们幸福着自己的幸福,独自畅游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竟忘了将如何感悟语文的方法告诉学生。学生们之所以不愿学语文,主要原因是师生间心灵的落差太大。有些教师曲解了语文课标,过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堂语文课中间穿插着五花八门的活动,学生们机械地参与其中。学生被教师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弄得昏头转向,教师不知道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想学到什么?语文课堂,成了语文教师一个人的“精彩”。
一、言语中的情境
语文应回归其本性,浮华的教学已淹没了语文的本质。我认为,语文课应该是心灵的净化课,心灵的净化需要感动的冲洗。我说的感动并不是情感教育,毕竟语文课不是情感教育课。
语文教师在绝大程度上是心灵的引导者。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用语言表达的技巧、动听的语音把学生一点一点的带入课堂的教学情境中去。学生需要视觉冲击,同时听觉上的享受也不可缺少。一段优美的旋律、一件感人的故事,都会使他们浮想联翩。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找准适当的时机,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史铁生的《合欢树》,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重点在于体会合欢树的寓意,怎样将树和母爱联系在一起?此处学生出现了困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明确作者与合欢树的相似性,讲一个关于史铁生的小故事势在必行。
再现课堂:一听到讲故事,本来已经懈怠的学生一下子瞪大了眼睛。
师: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大家说作者几岁瘫痪?
生:21岁
师:现在设身处地想想,一个刚过二十岁的青年,正是做着各种各样美梦的时候,一场恶疾却如同海啸一般袭击了他,命运砍断了他展翅飞翔的翅膀,如果是你,你将会怎样?
生1:愁,不想活着了!
生2:张海迪不也双腿残疾吗?他活得也很好啊,甚至比健康的人更有意义。
师:没错,肉体上的疼痛不算什么,但是疾病却在心理上折磨着他。长期瘫痪的病人,身体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都会下降,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烫伤,都会导致死亡。因此,命运不仅剪断了作者飞翔的翅膀,命运还要让他时刻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作者心中的愁与苦又该向谁去诉说呢?所以当时作者的心情异常的暴怒,喜怒无常,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可以说他处于崩溃的边缘。
全班安静,神情黯然。
师:有句俗话叫:“打在儿身,疼在娘心”此时母亲的痛是儿子的百倍、千倍、万倍。母亲并没有放弃,帮助儿子找到了生命的起燃点,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在作者写作的道路上,印满了母亲苍老的足迹,最后母亲由于操劳过度死亡,临去时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你要好好的活着……”大部分学生的眼睛湿润了。
接着将作者的人生境遇与合欢树的进行比较,难题迎刃而解。
通过一个小故事,创设情境,与学生做心与心的沟通,每当泪水打湿眼眶的时刻就是产生心灵的碰撞的时刻,这才是语文课的价值所在。
二、范读中的情感
教师范读已被音频所取代。我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语文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为语文教师可以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语文课要有自己的味道才行。
范读课文就是在读的过程中流露出情感,学生们在听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这种情感,从而在开课之始就已明确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情为心生,心为情动”这是情感升华的过程。不要小看学生的想象力,他们可以凭借教师的语音、语气、语调想象出合理的画面,感悟人生的真谛,包括作者的和自己的。精彩的范读,有时会博得阵阵掌声,那是因为教师的朗读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在内心深处你的情感与他们的感受达成了共识;有时会黯然神伤,教室内鸦雀无声,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被你的范读感动,而是引起了他们的思索;有时会泪光闪闪,你的范读感动了他们,触摸到了他们最柔软的心灵。这就是精彩范读的魅力。有时不需要老师再说什么,强调什么,学生们已经心领神会了。
语文需要感动,只有感动才会直奔人的内心。感动,可以将原本属于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在内心深处变成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课堂。一个人的精彩成为一班人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