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学生戏说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确,文言文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言字词生僻不易懂,教师唯恐学生不理解,总是“多多益善”地讲:另一方面学生整天听老师在解字释词上打“持久战”,“觉得很没意思”。如此恶性循环,文言文教学自然而然就陷入了两难境地。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文试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几种做法,以期在文言文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实现趣味教学,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趣味教学;教学策略
文言文,由于缺少使用语境,学生大多认为其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戏称为“第二外语”。当然,这与文言文远离现代生活有关,但从“教学”观之,则与我们平日教法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多是从“应试”角度出发,将文言文肢解成语言碎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就如同传统外语教学——单词加语法,“除了背还是背”“背多分”,如此违背语言规律的文言文教学,自然会让学生谈“文”无趣,望“言”却步了。鉴于此,当下文言文教学当务之急,就是我们如何让学生缩短文言文与现代生活、与学生的距离,激发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逐步唤醒学生探究传承文化的潜欲望。下文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核舟记》为例,浅谈文言文趣味教学。
一、以著名诗词入题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就像一块磁铁能把所有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吸引过来。在《核舟记》的教学课堂上,笔者首先给学生们展示一首宋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出这首词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跟这首诗有关,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苏轼游赤壁。大家能想象一下,如果把苏轼一行三人游赤壁这个场景用雕刻艺术来展现,需要多大一块东西呢?”好奇心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也就自然而然引出文本《核舟记》。
二、动手操作,让语文“动”起来
动手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在中学里,一提起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少人就想到数理化的实验制作、生物课的养殖栽培,似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语文学科是不搭界的。笔者在《核舟记》的教学课堂上就巧妙穿插了动手训练,每两人一组发一张白纸,按照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并用小纸片剪成三个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粘胶等摆好三人的位置。这样做的意图就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培养其协作共进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新奇的方式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上海语文教学专家钱梦龙老先生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为了强化语文课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例如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作者简介:季薇,江苏省江都市张纲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