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与写作

2013-02-01 03:41张惠君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2年8期

张惠君

充分占有材料(即所谓素材),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基础。然而有了素材并不等于就有了文章,还需要考虑如何选择素材、如何使用素材以及平时如何积累素材的问题。

一如何选择素材

写文章用什么素材,是以文章要表现的主题为依据的,因此选择素材需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

1.选择素材要符合立意

无论是写作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选择素材都是为表达作者思想服务的,因此所选素材必须符合立意要求,否则就不足以表达意思,甚至会与立意侼谬。例如有人写一篇表现“见义勇为”主题的记叙文,他这样写:

记得小时候,我和哥哥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不知为什么,总有几个坏男孩守在学校门口要打我们哥儿俩。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哥哥总是对我喊:“小弟,快跑!”他让我跑,自己顶着,自己挨打。我赶紧跑开,并不是躲到一旁看着哥哥挨打,而是跑到医务室要来红药水和药棉,在教室门口等哥哥。哥哥被打得鼻子出血跑回来,我赶紧给他上药止血。

这段记叙文字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但却没有“见义勇为”的含义,用这段素材来表现“见义勇为”的主题就不适宜了。

还有人在一篇以“远航”为题的中考作文中,用了下面的事例:

夸父逐日,不怕千辛万苦,干渴而死。临死前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渴。

达尔文是一位敢于向上帝挑战的勇士。他的《物种起源》向人类宣告:世间万物不是上帝创造的,物种是演化而来。为了坚持真理,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举出夸父逐日的事例仅限于赞美他“不怕千辛万苦”,举出达尔文的事例仅说他“为了坚持真理,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由于对事例叙述角度不准确,都没有切合“远航”的立意。如果突出夸父“不远万里”的精神,加上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远航,进行野外考察,搜集实证”的事实,就能较好地论证观点了。在同一篇文章中,为论证“远航者既有决心上路,就要有吃苦耐劳的决心,甚至为真理献身也在所不惜”的精神,又列举了贝多芬面对耳聋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的事例。贝多芬的这一事迹说明他面对挫折不屈不挠,敢于向命运挑战,却不能表现他的吃苦耐劳,为真理而献身的决心,就不够准确了。如果换成郑和下西洋的事例,进行下列表述,也许会好一些:

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不畏海途艰险,拓展了中国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交通,竖立了中外关系史的一座丰碑。

素材中的“他不畏海途艰险”虽然说得笼统了些,却能表现出他吃苦耐劳的决心,能够证明远航者确实有吃苦耐劳的决心,有为真理献身也在所不惜的精神。

2.选择素材要明辨优劣

写文章表达某一观点,可能会有许多素材可用,其中有的内容积极,有的带有消极因素,这就有了优劣之分。用哪个不用哪个,就需要进行比较来确定。例如议论“成功的途径”这个问题,有这样两则素材:

①美国总统老布什的儿子小布什,小时候十分调皮捣蛋,他12岁开始学抽烟,说话带脏字,欺侮自己的弟弟,气得老布什夫妇只能面面相觑。上中学了,小布什还是贪玩儿,好恶作剧,见到书本就头痛,学习成绩极差。后来凭着老布什的关系进了耶鲁大学,主修历史,学习成绩仍然很糟糕。

小布什书读不好,在其他方面却有过人之处。在大学4年里,他结识了四千多名耶鲁大学在校学生中的1/4,而这一千多名同学为他日后从政当总统打下了人际关系的基础。

小布什交友的本领的确不一般。他是共和党人,1994年通过竞选当上了德克萨斯州州长。时任德克萨斯州副州长的是一位民主党元老,他任副州长二十多年,以脾气大、不好与他人共事出名。小布什到任后,却能把政见不同的副州长弄得服服帖帖,后来还成为小布什竞选总统的支持者。

②世界著名IT企业——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从小酷爱读书。他从不喜欢看连环画、卡通画之类的儿童读物,而喜欢看成人读物,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他总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读书。这些书开启了他通向理智世界的大门。

比尔·盖茨是个天才,他13岁开始编程,后考入哈佛大学。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哈佛去圆自己的“电脑软件”之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的格言是:“我应为王。”即使屈居第二,对他来说也是不可忍受的。

1980年的一天,当时的“电脑工业之王”IBM公司的几位主管来到比尔·盖茨的公司,问一个穿着一身休闲装的不修边幅的年轻人,比尔·盖茨的办公室怎么走。年轻人陪着几位主管折回办公室,然后在办公桌后面坐下来,至此大家才知道他就是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下次再来访,几位主管为了迎合比尔·盖茨的口味,特意都穿起宽松的休闲衣裤。谁知比尔·盖茨为了不使客人尴尬,也换了装,穿了一身正装,还佩戴了领带。双方见面,相视而笑。事后一位主管说:“那是个比他更有智慧的年轻男子——一位程序设计天才和他那一行的天才高手。他那与生俱来的令人惊异的直觉,在掌控他的公司与IBM极有利的合作关系时,一览无余。”

这两则素材都可以用来论证成功的途径,但哪一则好呢?毫无疑问是第②则。因为前一则虽然出自美国总统小布什,但他当总统的途径总觉得带有投机性,会给青少年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写文章选素材辨识优劣是很有必要的。

3.选择素材要新颖深刻

在议论文中引用新材料进行论证,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材料的“新”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选用别人没使用过或很少有人用过的材料;一方面是从新的角度挖掘材料的意义。选用别人没使用过或很少有人用过的材料时需要认真思考,对材料的内涵要准确理解,这样才能使用准确,也才能达到吸引人、说服人的效果。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刘翔少年时,上海普陀区体校教练顾宝刚发现他的身体素质出众,就把他召入名下练习跳高。刘翔练习非常刻苦,刚开始成绩提高很快,但他跳到了一定高度成绩就不再提升,经过更加刻苦的训练成绩提高微乎其微。顾宝刚无奈地对刘翔说:“以你现在的身高,你的成绩最多也就是个亚洲冠军。你的腿如果再长5厘米就好了。你好好考虑一下,是否放弃跳高……”刘翔非常痛苦,但又不得不接受现实,于是他开始改练跨栏。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赛场上,刘翔羚羊般跨越一个个横栏,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打破了这项比赛的世界纪录。电视机前的顾宝刚感慨地说:“他幸亏矮了5厘米。”

这是一段比较新颖的材料。有人引用这则素材写文章议论条件与成绩的关系,有人引用这则素材写文章论证“人生的目标很难一次选准,拐个弯,或许就见到了旖旎的风景”的观点。素材本身能启发作者的深刻思考,说明它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的素材就是好素材。写进文章里就能收到比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如何使用素材

有了素材并不等于就有了文章,因为素材是客观存在的,而写文章是要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只有很好地使用素材,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才能写出好文章。

我们经常使用的素材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历史素材;一类是现实素材;一类是寓意素材。

历史素材的使用

所谓历史素材,包括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古代诗词作品等。岁月将往事渐渐地尘封,然而,翻开历史的卷页,那些被掩埋的岁月,那些已记载的史实,那些铁骨铮铮的英雄,那些流传久远的灵魂,仍在今人心间唤起记忆,还成为探究不息的话题。历史素材具有题材凝重、思辨性强的特点,在文章中适当使用,能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强化文章的说服力。运用历史素材进行写作,可以采用故事新编、史实演绎、史实归纳、即景生情等方法。

1.故事新编法

故事新编法是一种以讲故事的方式作文的方法。所谓“新编”,就是以现代视角、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事迹或历史事件的写作方法。写作这种类型的文章首先要明确命题意图,确定文章的写作角度;其次要根据确定的角度选取史料;再次进行大胆联想和想象,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必要合理的填充和虚构。用这种方法写作不能简单地复述原故事,而要对原故事加以生发改造和进行切合话题或题意的必要演绎。而进行演绎时又要注意切题。请看下面的例文:

让我们拥有一颗彩色的心

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便有了世间万物,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有巍峨挺拔的群山,有红色的花,有绿色的草,却还没有万物之首——人类。

近日,女娲娘娘闲来无聊,便来到这个由盘古用生命换来的世间游玩儿。这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虽然偶尔有几声鸟叫声,却没有一点生机。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没有生机勃勃的人类。于是女娲娘娘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决定来造人。说干就干,女娲娘娘回到天庭之后,便到处收集五彩神泥,然后把它们一个一个地捏成人形。她不辞劳苦,一夜之间竟捏了上万个泥人。最后她对着小泥人吹了一口仙气,只见那些泥人有的变成了年轻人,有的变成了老人,有的变成了孩子。之后,女娲娘娘又用手指轻轻一点,便有了男女之分。接着女娲娘娘衣袖一摆,这些人儿“刷”的一声便坠入人间,开始了他们的人间生活。可女娲娘娘却忘了给他们安心。这下可有好戏看了。

这天,女娲娘娘一时兴起,想去看看那些由她制作的人们。不看还好,一看吓了一跳。在人间烽烟四起,到处一片狼藉,美好的世间万物被他们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女娲娘娘本想把人间造成天堂,可如今现实与她的设想背道而驰。女娲娘娘懊悔极了,她想尽办法来弥补,可都无济于事;把人收回去吧,可她又只会造人,不会收人。怎么办呢?最后她发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没有心的缘故。于是女娲娘娘又给每个人捏了一颗跳动的心,派使者连夜挨个安放,一个也不准漏掉。

心安好了,女娲娘娘以为大功告成,从此以后人类就能和平相处了。可没想到人间的争斗更频繁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噢,原来是粗心的女娲娘娘又忘了给他们的心增添色彩。她又到处找材料,先是找来了“自私”、“虚伪”和“骄傲”,这些材料表面好看,可融合起来却是黑色的,一颗黑心会更加残暴、凶狠。女娲娘娘只好再重新找材料。这次她历尽千辛万苦,找来了“理解”、“沟通”、“诚心”和“谦虚”,这些材料融合起来如彩虹般绚烂多彩。女娲娘娘把这些材料撒向人间,人间霎时发生了巨大变化:争斗停止了,吵闹结束了,大家握手言和,亲如一家,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女娲娘娘用彩色的心拯救世界,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她的一番好意呢?让我们用彩色的心对待一切,让人间变得更美好吧!

这是2005年中考湖北荆州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作者在古代神话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上了女娲娘娘为人类“造心”的情节,表达了使人类世界成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好人间的希望。故事情节曲折,立意高远,是一篇很好的故事新编式的文章。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故事古已有之,与盘古氏、燧人氏、神农氏等等众神一样,女娲氏也是生活在人间的,她是一种人类战天斗地、改造自己的信心和力量的化身。文中把她说成“天神”,有悖中国古代神话宗旨,这是这篇文章在情节构思方面的不足。

故事新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作者穿越到古代社会,耳闻目睹古人生活或与古人进行交流,或设想古人来到现实社会,就所见所闻发表感想,从而表达一定的主题。用这种方法写作,往往需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可以写“幻景”,可以把人事“合成”,也可以“造事”。请看下面的例文:

与王勃畅谈

(背景:二十一世纪的某年某月某日,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台能穿越时空的可视电话机,一位王勃的崇拜者有幸成为第一个试用者。电话接通了。以下是一位记者的复述记录。)

“您好!请问是王勃先生吗?”

“在下正是。请问您是——”

“我是一个未来人,想通过穿越时空的方式了解您。可以吗?”

“可以。不知您想了解什么?”

“您的作品《滕王阁序》千古流传。另外您的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您能先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当时是如何写下《滕王阁序》这篇作品的吗?”

“唉,说来话长。当时我正要去看望我的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成功新修滕王阁,重阳节在滕王阁上大宴宾客,于是我便前往拜见。热情的阎都督请我参加宴会。阎都督举办这次宴会是想向大家夸耀自己的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他事先准备一篇序言在席间即兴书写给大家看。阎都督先是准备好笔墨,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都知道他的用意,推辞不写。只有我年轻气盛,不知推辞,提笔一挥而就。当时阎都督已经不高兴了,怎奈大家读了我的文章齐声叫好,阎都督也不好发作。”

“那么您在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心里是怎么想的,又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其实我自己也不太清楚,只因朋友无论相隔多远,心都会想到一起,那时我心里满是对朋友的不舍和勉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有人说您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不知确否。”

“不确。当时我只是十分自然地表达送别朋友时惜别的感情,并没有想到自己。”

“那么您能谈谈对朋友、对知己的看法吗?”

“只要是互相了解、有着真挚友谊的人,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做到就像在身边一样备感亲切。”

“谢谢您!那么对于别人把您、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您又有什么看法呢?”

“在下……”

(由于信号不稳定,通讯被迫中止,但似乎所有人都觉得很满意了。那位幸运的试用者在事后说:“只要是互相了解,有着真挚友谊的人,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做到像就在身边一样备感亲切。我相信这样的友谊无处不在,而且我坚信有这种友谊的世界将会更美好!”)

这是2006年一位广东考生写的考场作文。作者以穿越时空的巧妙结构,融入了在语文课上学过的有关王勃的文学常识,把文章写得内容充实,生动有趣。只是结尾那位“幸运的试用者”的事后感言,重复了前文对王勃诗的理解,不够精彩。再说现代人采访古人只是一种设想,谈不上“友谊”,所以大谈“这样的友谊无处不在”不合情理,也影响了文章的深刻性。如果改成下面的文字会更切题些:

那位幸运的试用者在事后说:“现代科技实在神奇,无论相隔多少年,都能如在眼前地会面与交谈。这样能够使不同时代的人互相了解,那就不只是‘天涯若比邻,更是‘太空若比邻了!”

再看下面的文章:

不会变的是凋落的桃花

一滴水,一世情,一滴泪,一世默默地等待。

——题记

黛玉,朦胧中我又看到了你的倩影。风吹动着你的愁思,你的香魂在浮动着,飘荡着……

都知眼中泪珠儿从秋流到冬,从春流到夏,而你为报甘露恩,终日游于离恨天外。憔悴的心,尘封已久的意,随着那冰冷的寂寞悄悄地苏醒、洋溢。一切在那夏荷初放之际,融化着,燃烧着……

朱宇琼阁下,一声“颦颦”溢起四溅的情,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荡起层层的意。迷蒙灯光下,纤影轻浮,朱唇轻抿,静如落花,似勾起对往事的记忆。

雨溅落了一地,花随着风飘零着。你荷锄出闺房,风吹着你的倩影,泪已落满残花。“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花带着泪落满地,你轻举花锄,将那落花葬于净土。此时你心中溢起酸痛:而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只听得你口中低吟:“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耳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你心里不禁又泛起一阵酸楚:到底是客,如今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本以为可与宝玉厮守一生,可谁料你与他人谈笑,岂知我心中孤苦凄凉!

秋霖脉脉你心有所感,冷雨唤醒了你僵硬已久的心:“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自叹问宝玉悄然而至,手执诗稿赞不绝口。你忙夺下诗稿投入火中,那纸便如火蝶般瞬间消逝。他却笑道:“我已背熟,烧也无碍。”你此时心似被暖阳轻抚。

桃花帘内诗情萌动。你朱唇轻启,窗外的桃花伴着珠玑般的诗句轻抚着,飘荡着。本想表达自己的愁思,不料却惹得他痴泪滚滚。只一句“这是潇湘妃子稿”,他便低头不语。你的心已被他看穿,这大观园里纵有百人千人,懂你心的却只有他一个。

花又一次零落,悲伤的泪已溢满心房。夕阳的余晖倾泻在残花败竹上,泪珠缓缓滚落。那苦涩的红尘之中似乎有一抹恨意,一抹挥之不去的恨意。

这是2010年一位安徽考生以“不会变的是……”为题写作的一篇考场作文。作者穿越时空,来到离恨天,见到林黛玉的魂魄,并在她的带领下重回大观园,在零落桃花背景的映衬下,记述宝黛亲情,再现黛玉葬花的苦涩愁情。往事历历在目,愁情随泪挥洒。小作者对《红楼梦》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令人吃惊。他引诗引文,描摹情感,既切合题目,又表情达意,表现出很高的写作水平。只是限于年龄,如此深沉的内容表述得还不够到位,故在选用例文时也对原文作了修改,举例如下:

1.原文第3段是这样的:

朱宇琼阁下,一句“颦颦”溢起了四溅的情,迷蒙灯光下,纤影轻浮,朱唇轻抿,静如落花,似勾起对往事的记忆。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便荡起层层情意。

这句话的层次有问题。“四溅的情”和“层层情意”是一个意思,都是说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的感受,而“迷蒙灯光下,纤影轻浮,朱唇轻抿,静如落花,似勾起对往事的记忆”则是对林黛玉当时的表现的描写。改成“朱宇琼阁下,一声‘颦颦溢起四溅的情,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荡起层层的意。迷蒙灯光下,纤影轻浮,朱唇轻抿,静如落花,似勾起对往事的记忆”就更顺畅了。

2.原文第5段有这样一句话:

本想他可照顾你一生,可谁料而今已将你避之门外和他人笑谈。

这句话表述不清,令人难以理解。一是“本想他可照顾你一生”这句话里“他”和“你”两个代词指代不明,一是“将你避之门外”的意思表述不当。改成“本以为可与宝玉厮守一生,可谁料你与他人谈笑,岂知我心中孤苦凄凉!”就切合情境了。

2.史实演绎法

史实演绎法多用在以历史素材为论据进行例证式说理类文章中,即先提出观点,然后围绕观点引用若干历史材料组织成文。又有几种写法:

①举例证明法

所谓“举例证明法”即在提出论点后,运用历史材料证明论点。下面就是一篇用这种方法写的文章:

呼唤挫折

挫折对于弱者来说是一座只能仰望不可逾越的山峰,但对于强者来说它可以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就是在与挫折的抗争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业的。他们或面对官场失势、情场失意,或遭遇事业不利、生活磨难……许多性情中人一脚踏进江湖,就在挫折中开始创造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司马迁因受李陵事件的牵连而遭受宫刑,面对奇耻大辱,他发愤著书,留下一部五十多万字的不朽著作《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李白失宠,愤然离开长安。他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豁然坦荡的心情面对官场失势,傲视奸佞,桀骜不驯,豪放纵逸,显示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信念。他“斗酒诗百篇”,终于成为一代“诗仙”。

贝多芬青年时代丧母、失恋,49岁那年又遭受失聪的不幸。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没有灰心,没有放弃,他立志“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终于走出悲惨命运的阴影,悉心创作,写下了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

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空时时有风雨,人生处处有挫折。只有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不断追求崇高理想的人,才能在磨难中练就一身本领,成就一番事业,成为生活的强者。

因此,我们呼唤人生中的挫折,因为只有经受挫折才能走向成熟,成熟了才能走向成功。

这是2010年四川泸州一位考生写的考场作文。文章围绕“挫折”这个中心话题,列举了中国古代名人司马迁、李白经受挫折,成就大业的例子,也举出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例子,最后恰当地引用孟子的名言,号召人们勇于经受挫折,走向成功。这是典型的运用历史素材进行例证的议论文章。

原文对李白的事例是这样概括的:

李白失宠,愤然离开长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何等放荡不羁,自由快活!面对官场失势,傲视世俗,桀骜不驯,豪放纵逸,成就了一代诗仙。杜甫称其诗歌“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样概括突出的是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并没有表现出他是如何战胜挫折的;杜甫对他的评价也只是夸他诗歌写得好,也没有涉及经受挫折的问题。所以说这段文字脱离了中心话题。修改后的文字就好一些了。

原文在贝多芬的事例后,还列举了不能战胜挫折的例子:

林黛玉不敢直面挫折,虽是一位诗人,也只能在自己的闺房里哭哭啼啼地吟《葬花吟》;三国时吴国都督周瑜,虽有一身本事,却被诸葛亮三气而亡……

我们在选用例文时把这段内容删掉了。并不是说不能运用正反对比进行论证,而是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不够恰当,他们也不是不能战胜挫折而遭受死亡命运的典型例子。与其如此,不如删掉。

②即事生情法

所谓“即事生情法”即根据史料构思情节,就情节发表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例如:

漫漫古典情让我陶醉

徜徉在古典文学的漫漫长河中,那些永不褪色的画面让我陶醉。

我看到了一个踽踽独行的中年人,他神情忧郁,停在了一个破败的房子前,久久不忍离去。四周一片寂静,这时从临近的一户人家里突然传出了一声声清脆的笛声,打破了四周的宁静。中年人开始止不住地流泪,他低低地、断断续续地吟咏着:“……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哦,这是一幅怎样悲哀的画面!面对好友嵇康的旧居,悲伤的向秀情不自禁回想起了往日,想起了嵇康最后的身影。是的,当初看似坚不可摧的强权政治,可以压抑正直文人一时的声音,却不能抹杀他们让人怀想的背影。那个在刑场上从容不迫弹起《广陵散》的嵇康,定格在了好友以及后人深情的遥望中。我陶醉于《思旧赋》描绘的那个永恒的背影中!

我继续往前走,跨越几个朝代,置身于大唐王朝的安史之乱中。这是一个生灵涂炭的时代,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脱战火。我沿着一座座村落慢慢行走,看到了一派衰颓的景象。这时候,我听到几个孩子欢快的笑声,望见了一户人家。这家人住在极简陋的房子里,却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主人应该是在招待一位远方来的客人,孩子们对这位客人异常好奇,围着他问东问西,主人从园子里采摘来新鲜的蔬菜用来招待客人。客人被主人家的盛情感动着,这是离乱年代多么可贵的相聚啊!于是我听到客人的吟诵:“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哦,这是杜甫在战乱中与好友卫八处士的一次聚会。这次温馨的相聚便也成了永恒。我陶醉于浓浓的朋友情谊之中!

我又走进一个热闹的酒宴中,已经是深夜时分,然而还能听到一片笑声与喧嚣。人们玩儿着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中醉影模糊。然而,我分明感觉到了一个青年男子的深情注目,他目不转睛地望着一位女子,却苦于找不到交谈的机会。忽然女子起身离开,男子追了过去。在画楼西畔的桂堂东他们得以有了片刻交谈的机会。尽管交谈是那么短暂,尽管这份单纯的爱情是如此匆忙,但玉溪生深情绵邈的文字把这份情感定格成了永恒。我陶醉于“昨夜星辰昨夜风”的画境里!

漫漫古典情让我陶醉!

这是2010年一位兰州考生以“……让我陶醉”为题写作的一篇考场作文。本文作者首先确定以“漫漫古典情”为切入点写作,选取了古代文学家向秀、杜甫、玉溪生的诗文句子,想象了三个感人的画面,说认识,谈感受,自己陶醉其中,读者也随之陶醉其中,有一种强劲的感染力。文中运用了古代文学家的素材,并对相关的古诗文的意境进行了简洁生动的描述,美丽动人,余味无穷,为抒写陶醉于古典文学的情怀奠定了基础。

作者的文笔十分老练,近乎完美。我们只是在“客人被主人家的盛情感动着,这是离乱年代多么可贵的相聚啊!于是我听到客人的吟诵:‘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这句话后面加了“哦,这是杜甫在战乱中与好友卫八处士的一次聚会”这句话。一方面明确聚会的人物,以免不熟悉杜甫诗的人看不明白;另一方面也便于与下文“这次温馨的相聚”相呼应,语言更连贯些。

③造境引申法

所谓“造境引申法”即引用历史素材,提取一种意境,然后就这种意境结合现实发表感悟。2011年中考就出现了这样一篇考场作文。

在我们这个年龄

人的一生就如一条漫长的道路,通向不知名的远方。我们伫立在这条路上,驻足在这被花朵包围的地方,吮吸着花季独特的芳香。

——题记

塞上日暮曲中韵

王维在塞上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网”的宏伟,范仲淹在此则感叹“四面边声连角起”的悲壮。这里,刻下时间老人的足迹,书写着不一样的人生。

我们的青春,不正是这塞上的一曲吗?

多少欢笑与泪水,多少成功与失败,多少挫折与困难,都化在这婉转多姿的乐曲中了。我们经历失败,重新爬起来走向成功;我们流下泪水,亲手擦去绽开笑颜。

在我们这个年龄,经过那些或沉或浮的岁月,最终似在塞上闲看落日给大地镀上精彩,静听曲中的悲欢离合。

半壁战火半壁情

李白在这里吟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而郦道元更是记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奇特。这里,半壁是文人墨客的绵绵情怀,半壁则充斥着纷飞的战火与硝烟。

我们的青春,不正是三峡奔涌而下的江水吗?

我们充满激情,我们追逐梦想。我们在竞争中释放自己,收获经验;我们在追梦中挑战自我,成就人生。我们满怀希望,我们整装待发!

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在不断的拼搏与挑战中成就自我,向心中的梦想一步步靠近。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苏堤三月醉春炯

苏东坡曾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的美丽,杨万里则留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生机。

我们的青春,不正是烟雨笼罩下的西子湖吗?

春烟笼罩下的堤岸散发着别样的美丽。这明灭可见的景色,这潋滟的湖光在烟雾下的多姿,只有亲身经历才能领会,只有自己跋涉才会发现。

在我们这个年龄,到处隐含着别样的美丽。它们装扮着生活,装点着人生。它们充满生机,它们充满希望。我伫立在这条路上,驻足在这被花朵包围的地方,吮吸着花季独特的芳香。

阳光点亮生命的芬芳,我们是否还有抗争的勇气,是否会为生命的花期而奋力一搏呢?也许我们就如此花,隐忍、顽强,等待着勃发的那一刻,尽显生命的芬芳。正如泰戈尔所说,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都,生如夏花。

这是一位安徽考生以“在我们这个年龄”为题写的一篇考场作文。这篇文章分别以不同时代诗人的名句勾勒出宏伟悲壮、豪迈奇特、美丽生机的三种意境,联想到“在我们这个年龄”的感受,虚实交融,自然恰切,道出自己勉励青年人应该不畏艰险,不怕挫折;挑战自我,成就人生;勇于跋涉,肯于实践的人生感悟。

特别是文章结尾段,一个设问句加上引用泰戈尔的诗句,十分有力而又明确地点明主旨,含义隽永,很有煽动性。

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明丽顺畅。我们只是在第三部分作了一些修改。原文是这样的:

春烟笼罩下的堤岸散发着别样的美丽。这明灭可见的景色,只有亲身经历才能领会,只有自己跋涉才会发现这潋滟的湖光在烟雾下的多姿。

在我们这个年龄,到处隐含着别样的美丽。它们装扮着生活,装点着人生。它们充满生机,它们充满希望。

我伫立在这条路上,驻足在这被花朵包围的地方,吮吸着花季独特的芳香。阳光点亮生命的芬芳,我们是否还有抗争的勇气,是否会为生命的花期而奋力一搏呢?也许我们就如此花,隐忍、顽强,等待着勃发的那一刻,尽显生命的芬芳。正如泰戈尔所说,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都,生如夏花。

头一段写堤岸别样的美丽,说“这明灭可见的景色,只有亲身经历才能领会,只有自己跋涉才会发现这潋滟的湖光在烟雾下的多姿”,这句话有点儿“拧麻花”的感觉,改成“这明灭可见的景色,这潋滟的湖光在烟雾下的多姿,只有亲身经历才能领会,只有自己跋涉才会发现”就流畅多了。

在第二段后面,我们加上了“我伫立在这条路上,驻足在这被花朵包围的地方,吮吸着花季独特的芳香”这句话。为什么要加这句话?回过头去看看前面两部分你就明白了。前两部分在描写美景之后,都有一句抒发个人感情的句子,而这部分却把它放到下一段,前后不一致了。你看是不是应该把它移到前一段末句?

3.史实归纳法

史实归纳法是写作以历史素材为论据的议论文章常用的方法,即先列举若干史实,然后从中归结出一个观点。有的也可以逐一归纳史实的内涵,最后再进行总归纳。用这种方法作文,一定要注意用符合题意的观点统帅选材,否则归结出来的观点将背离题意。请看下面的例文:

告别之美

蒲公英告别枝丫,为了去另一片土地绽放那刹那的芳华;流星告别宇宙太空,为了划破夜空在黑暗中展现那耀眼的光辉;溪水告别山林,为了淌过四季奔向大海体验那无际的广博。告别之美,是未来与过去的汇合,是希望与失败的交织,是决然与不舍的融聚。

告别之美,在易水寒风之中,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

他端着一杯酒,手不禁颤抖。眼前的人熟悉而又陌生。萧瑟的秋风怒吼着,烈酒在胸中澎湃。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要刺杀的人正坐在秦王宫殿内,野心勃勃,欲吞天下。他放声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燕太子丹的一声“珍重”中,他飞身上马,头也不回,心中默念着:赢政,等着领死吧!

告别之美,在汨罗江畔,那是“上下求索”的真诚。

他站立着,一动不动,目光久久凝视着远方。江边,一轮残阳缓缓地下沉。这个吟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如今也醉了吗?那又为何任凭秋风吹打着他布满皱纹的双颊,任凭浪头拍打着他那曾为百姓日夜奔波的双脚,任凭残阳的余晖刺痛着他那因辛劳而混浊的眼眸呢?他静静地转身,面朝国都方向,悲愤地呼喊着:“别了,楚国!”纵身跳进江水中。

告别之美,在远山菊海中,那是“心远地自偏”的淡定。

他早已习惯了现在的生活。清晨,薄雾蒙蒙,鸟语花香,他在菊丛中漫步,在田园中劳作,闲适而自在。外面的世界被高山阻隔着,他毅然告别尔虞我诈的污浊官场,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恬静生活。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将他定格为清高的典范,留给后人一个远去的身影。

从古到今,告别之美流淌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告别童年,告别幼稚,告别无知,告别任性……告别之美,其实已经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生活中。告别之美,正演绎着生活万象,演绎着人生百味。

这是2006年赤水一位考生写的考场作文,题目为“告别……”。这位考生选取了历史上的三个镜头:荆轲易水告别亲人走上险途、屈原汨罗告别自沉江底、陶渊明告别官场回归田园,赞颂了告别之美。文章结尾归纳了“告别之美,其实已经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生活中。告别之美,正演绎着生活万象,演绎着人生百味”的主题思想,是一篇运用历史素材以归纳法写作的好文章。

4.即景生情法

用即景生情法写文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记游,记述作者游历过程,并结合游历中所遇古迹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考证、评价或发表感怀,这种文章叫怀古散文;另一种是就某一历史人物曾记游的景物引发怀想,评述古人事迹。不管哪一种方式,写作这类文章都要对历史素材有清晰的了解,要针对文题确定触发点,做到切题,而且主题鲜明。请看下面的文章:

在旅行中寻找

背着行囊我在旅途中寻找。来到岳王庙,再也没有人用鄙夷的目光怒视秦桧;游历“9·18”纪念馆,许多人却嬉笑着面对日军留下的种种罪行。我迷惘了,我想要寻找的是那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雄魂。寻找,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寻找,是因为我们迫切需要。没有民族魂的人啊,又如何能使我们的民族站稳脚跟,如何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深冬,我站在北京圆明园前。这座凝聚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万园之园,却在用凄怆的残垣断壁向来访者诉说屈辱的昨天、心酸的历史。朔风中,雪地上,那几根石柱,几棵枯草,好似以往历经苦难的民族之魂;皑皑的白雪飘落着,飘落着,吟唱着无言的挽歌。

我抚摸着残损的汉白玉石柱,好似触摸到1860年的战火,感到炽热而撕心裂肺地疼痛!英法列强们入侵我们的祖国,烧毁了华美的宫殿,劫走了无数民族瑰宝,更在我们民族之魂上肆意蹂躏、践踏。

然而我们的民族没有任人宰割,在民族自强的战火中我们练就了铁血丹心,就像一只将死的凤凰在烈火中涅槃,得以重生,横空出世。我们的心中有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冲天烈火,“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的呼喊声,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留下的足迹……这一切不都是我们民族魂的写照吗?

在旅行中我终于找到了,找到了民族自强的信心,也找到了民族自强的真理。为什么如今再也没有列强侵犯我们的国土?为什么中华大地的发展日新月异?是因为中华民族本来就有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她有着自信、自强的民族之魂。如今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高度觉悟的人民群众,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苦难中造就伟大,在艰苦中创造辉煌。

我在旅行中寻找,在缄默了的古代建筑遗迹前,我终于找到了民族魂,她永远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一往无前,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这是2007年一位厦门考生的考场作文。这篇文章首先对一些人在历史遗迹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麻木表示愤慨,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民族魂的人啊,又如何能使我们的民族站稳脚跟,如何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随后来到北京圆明园遗址,面对残垣断壁回顾了在外国列强入侵下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也联想到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信自强精神和今日的无比强大。这篇文章对比了在历史遗迹面前的两种不同态度,内容跨度大,含义深,很能发人深思。

由于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厚重,作者的笔力有所不及,表述语言有不够到位之处。在选取例文时我们作了一些修改。

1.原文开头就一些人在历史遗迹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麻木表示愤慨,也表示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要在旅行中寻找,明确表示“寻找,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寻找,是因为我们迫切需要”。这样开头很有力,形成文章继续展开的动力。而面对圆明园雪后的凄凉景色,作者又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寒风中我不禁打了个踉跄,没有民族魂的人儿啊,又如何使整个民族站稳脚跟,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个问句虽然有力,但放在这里一显突兀,二又打断了思路。我们把它并入开头段,改成现在这样。

2.原文结尾段是这样的:

我在旅行中寻找,在缄默了的遗迹前,我寻找到了民族之魂,它永远是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继续旅行,寻找那遗失的精神财富……

既然已经“寻找到了民族之魂”,也明确“它永远是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为什么还要“在历史长河中继续旅行”,为什么还说要“寻找那遗失的精神财富”呢?显然这段语言表达含混不清。改成现在这样既简洁又明确。

后面这篇即景生情的文章属于就某一历史人物曾记游的景物引发怀想,评述古人事迹的,它是2010年一位安徽考生的考场作文。

不会变的是你的澄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柳宗元《小石潭记》

你,从千百年前深山的密林修竹中缓缓走来,一路风雨,你仍纤尘不染。高山流水,赋予了你澄澈透明的心灵;佳木野芳,馈赠给你寂静空灵的品性。

你,似乎一直在等一个人。

他是一个“累累无奈被些名利束缚,无奈被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的文人。他被皇帝贬谪后,怀着一腔沾染了官场污浊的复杂心情,来到你身边。

当他望向你时,你只不过轻轻拂去了脸上的灰尘,然后将他的脸,丝毫不差地映衬给他。

于是,在“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宁静中,你和他无声对话。

于是,他顿悟了。他在你的身上找回了自己。深山,翠竹,清水,日光,你为他轻抚了一支乐曲,洗濯去了他心头的污秽和疑惑。

于是,世界上少了一个庸碌无为的官吏,多了一位悲天悯人的文豪。他叫柳宗元。

于是,那如鸣佩环般的流水轻响,在多少人的梦境中,响了一千年……

世代更迭,斗转星移。多少人默念着《小石潭记》在你身边来了又走,而岁月不改你的容颜。千百年来,你默默地躺在深山密林中,如一杯清水,清,静,寂。无数人在面对你时找到了人生的答案。

他们有的被世俗的羁绊所束缚,有的被诱人的名利蒙蔽了双眼。而在与你的对视中,他们看清了混浊的自我,恢复了本来面目。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这心间的清泉,重入红尘,开启了别样的人生。

而你,还是那样澄澈。我内心一直有个疑惑:你何以在浊世中保持着这一汪澄澈?直到在梦中我跟随柳郎来到你的身边,看到青山合抱、绿树繁荫围绕着的你,看到翠竹峭立、芳草萋萋环抱中的你,正在真切地反射着太阳的光辉,一如千年前的那个午后。于是我笑了:因为你是小石潭啊!

我不由得又高声朗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这篇文章的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再现了小石潭澄澈的潭水和清幽的环境,写出了他对柳宗元以及后世观赏者的感染和陶冶。作者巧妙地赋予小石潭以第二人称,从小石潭的视角透视了柳宗元内心情感的变化,目睹了世人在它的感化下内心世界的净化。而作者通过梦境中所见小石潭的景象,赞美了小石潭的澄澈清净。文章首尾引用了《小石潭记》中的语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增添了文章的诗意,也表达出作者受到的感动。

在选文时我们对原文作了修改。

1.第9段原文分为三段:

岁月更迭,斗转星移。多少人默念着《小石潭记》,在你身边来了又走。

而岁月不改你的容颜,千百年来,只有你默默地躺在深山密林中,你的一杯清水,清,静,寂。

无数的人,在面对你时找到了答案。

其实这三段文字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小石潭以自己的清、静、寂感染并陶冶着世人。第3段“无数的人”与第1段“多少人”相呼应,不应被小石潭的容颜不改割断。三段合一,改成现在这个样子更连贯流畅些。

2.原义结尾段是这样的:

于是我笑了:因为你是小石潭啊!

因为在如水的月华下,你会默念: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这个结尾不太合理。“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不是柳宗元说的话吗,哪里是小石潭在默念呢?另外从前文看,作者随柳宗元来到小石潭,见景恍然大悟,解开了“而你,还是那样澄澈”的疑惑,因而“于是我笑了:因为你是小石潭啊”这句话应该紧接上段。而结尾添加了“我不由得又高声朗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这句话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小石潭的赞美之情,使文章浑然一体。

5.历史评价法

中考作文中出现了一些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文章,这些评论文章并不是在进行历史研究,而是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例,证明某个观点或阐释某一话题,这种写法可称为“历史评价法”。对历史人物的全面了解,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对历史素材的简明表述,这三者是进行历史评价式写作必不可少的三项基本功夫,缺一不可,因此写作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文章有很大的难度,一方面要确切掌握史实,另一方面还要拿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要求是很高的。只有多学、多思,才能写出有见识的好文章。

请看下面的例文:

曹操来了

曹操墓的考古,留给人们一些疑惑。真实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呢?你看,曹操来了。

汉贼?能臣?

曹操从舞台上走来。一张白脸,一对三角眼,内心的奸诈、阴险自不必说。然而那只是舞台上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足为凭。翻阅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一个真实的曹操向我们走来。

东汉气数已尽,朋党之争、外戚宦官争权夺势,桓、灵二帝的远贤亲佞,使它必然要走向衰败。此时谁能扭转乾坤?孙权?刘备?孙权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虽世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慨叹,但常年偏安一隅消磨了英雄气概,当年的射虎孙郎英气不再,孙权不行了。刘备呢?刘备也不行。他靠着前朝“皇叔”的虚名,以“仁义”收罗诸葛、关、张、赵,占据荆州蜀中富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败亡桎梏。唯有曹孟德胸怀大志,招贤纳士,安内攘外,统一北方。说曹操是“汉贼”、“乱臣”,那只是所谓“正统”观念对百姓的愚弄。识时务者谁不说曹操是能臣?

英雄谁属?

东汉末,天下乱。群雄奋起,烽烟中英雄属谁?你看,曹操——他来了。

他出身宦官,年轻时就机智警敏,任性好侠,有随机应变、权衡利弊的能力。20岁举孝廉,后入洛阳,任洛阳北部卫。洛阳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任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有犯禁者,皆棒杀之”。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是他携七星宝刀夜刺董卓。虽行刺事败,他临危机变,假作献刀骗过董卓,得以逃脱,但论其勇气不啻当年刺秦王的荆轲。后称霸一方,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其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哪个能比!

问当世英雄属谁?非曹操莫属。

诗人情怀

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有谋略,有勇武,他还是个满怀才气的诗人。他开创建安风骨,其诗作古直悲凉,气韵沉雄。你看,一个豪情满怀的诗人向我们走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诗句体现出他多么广阔的情怀!“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境界表现出的是何等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博大胸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又是诗人理想远大、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的真实表白。

透过历史烟云,一个真实的曹操向我们走来。

这是2010年河北省一位考生的考场作文。这篇文章以三个小标题统领全篇,首先推翻了历来艺术舞台上对曹操形象的扭曲,然后从历史功绩和文学成就两方面赞颂了曹操的英雄作为和满怀才情,还曹操以真实面目。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史实的掌握和归纳,以及对曹操诗作的深刻理解,远超出初中毕业学生的水平,显示出他学识的广博和文采的绚烂。不过在语言表述上,略嫌功力欠缺。在选用例文时,我们也做了几处修改。

现实素材的使用

所谓现实素材,就是取自现实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包括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和有一定影响的传媒作品。

1.运用现实素材写文章,可以记述某一事件并抒发情感。例如发生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是震惊世界的大书件。以这一书件为素材写作的文章无数,下面列举一篇出现在地震当年的中考考场作文。

灾难无情,人间有情

2008年5月12日,伴随着一阵地动山摇,我们的泪眼都投向了一个共同的方向——四川汶川。在那一瞬间,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家毁人亡,多少人在废墟中与绝望在进行最后的抗争

汶川告急,四川告急,中国告急!我们的党中央,我们的温总理,两个小时后就赶到了地震现场。

温总理说:“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的自然灾害!”“你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你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灾难无情,方见人间真爱。温总理用他的言行诠释了什么是人间大爱。因为有了这样博大的爱,我们在自然面前才不是弱者!

而在遭遇灾难的普通人身上,我们又何尝不能发现人间的至爱呢——

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撑开了生命之伞,在弥留之际,她留下了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这一刻也禁不住泪眼婆娑。

是啊,母爱是无私的,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因为有了这样深沉的爱,我们在自然面前才不是弱者!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的老师也像父母一样呵护着自己的学生。当地震这个恶魔蹿入汶川的时候,山崩地裂,房屋倒塌。这时正是学生们上课的时间。张米亚老师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用身体为两个孩子留住生存的空间,而他自己却永远离开了他爱的和爱他的孩子们……“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张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句他平时最爱唱的歌同。

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可是在这次地震中,许多老师为了学生忘了自己,坚强地迎接着生死的考验,以无私的爱为教师职责增添了“舍生取义”的光彩。因为有了这样无私的爱,我们在自然面前才不是弱者!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加油,汶川!加油,中国!

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汶川地震后那些既悲痛又振奋的日子。文中记述的温家宝总理的铿锵话语,一位母亲的感人举动和灾区老师们对学生们的深爱,都给后人以极大的感动,使这篇文章具有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2.运用现实素材写文章,可以举例论理,以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感人形象进行例证,表述道理。例如:

有一种后退叫前进

实现梦想有捷径吗?我认为有。要想追赶梦想,就必须懂得以退为进,从低处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著名的登山运动员梅斯纳尔,享有“登山皇帝”的美名,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单人不携带任何氧气设备就把那些险象环生、神秘莫测的高峰踩在脚下的超人。他曾徒步攀登过14座8000米以上高度的山峰,其中也包括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这引起了许多登山爱好者的好奇,医学界也曾对他的身体技能做了多方面的测试,发现他与常人无异。

谜底最终是由梅斯纳尔自己解开的:“从低处开始。”大多数的登山运动员为了更好地保存体力,都习惯乘坐直升飞机到达离山顶最近的一个营地,从那里出发,以保证体力的充足。然而这种看似直接接近目标的方式极具局限性。当你直达那个营地时,事实上已经失去了身体与环境条件磨合的机会。而梅斯纳尔却是徒步从最低处开始,让有条不紊的呼吸来适应逐渐变化的空气密度,调整呼吸的频率,最后登上空气稀薄的顶峰。他懂得以退为进、低起点而又有高落点的道理,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向全世界展现了自身的价值。

李连杰初到好莱坞时不被看好,好不容易被一制片方看中,但所给的角色和片酬都十分苛刻,显然低估了他的武功和表演能力。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从“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诗中悟出了深刻哲理,在明星云集的好莱坞摸爬滚打,竟然突出重围,并从此名声大振,成为各大制片商的宠儿。许多年后李连杰谈起此事,他说:“我当时只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最低的起点,从零开始,才有今天的成功。”正因为如此,如今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演艺道路一帆风顺。

拉弓射箭,拉于先,射于后;沙坑跳远,推于先,跳于后。退一步并不表现委靡退缩、心无城府,而更能彰显你的脚踏实地、稳中求胜。认真地从事那些不起眼的小事,有时可以决定一件事情的最后胜利。如果一个人总是好高骛远,小事不肯做,大事又做不来,最后岂不是一事无成?要想走进一扇门,就要让头比门低;要想攀登一座山,就要俯身准备启程。

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以退为进,从低处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去追赶属于自己的梦想吧!

这是2009年北京考生写的一篇考场作文。文章以梅斯纳尔和李连杰这两位当代名人的成功事例,证明了自己提出的“要想追赶梦想,就必须懂得以退为进,从低处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的论点,很现实,也很有说服力量。

3.运用现文素材写文章,可以就某人某书进行演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请看下文:

因为有了期盼

有一种腔调叫风华绝代。

——题记

浦西的文化源于黄浦江西岸,这里融入了欧洲的气氛,有了贝雷帽、小资情结的咖啡,还有腐朽以及灿烂的爱情。这里的弄堂比欧洲小巷大气,比田园风格小气。老上海七八十年代的历史,有它独特的韵味。旋转老楼梯,天棚下的蜡烛灯,古老的唱片集拂起了清末的灰尘。这里的主人或许穿着惊艳的旗袍,缓慢地移动着舞步,高跟鞋在木楼板上作响……

张爱玲这个绝色名媛,岁月沉淀了她,上帝青睐了她,阅历丰富了她。

张爱玲一生都在用笔书写他人的爱情,却始终没有寻到自己的爱情。父亲的毒辣,母亲的善良和懦弱……她到底怎样抒写自己的倾城之恋?她是否这一辈子都在期盼,期盼完美的爱情和亲情?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她是名门之后,贵族千金。或许因为上帝不会为她打开另一扇门,所以她的生活才如此苦难。

生母离开她,远赴欧洲。她选择用钱装扮自己,穿的是自己设计的时装。在文学成就攀上高峰之际,开始了如火一样的爱情。因为胡兰成摇摆不定的个性,于是他们接近疯狂的爱情最后消散了,并且不值得人们回忆。

她的晚年是暗暗的灰色调,像掉了粉的胭脂扣。迫不得已她来到洛杉矶,再一次成了爱情的牺牲品——她遇到了赖雅。爱情已经凋谢,还能再重燃吗?最终再也无法返回故乡。你到底在期盼什么呀?是一种寂寞,还是无尽的爱情?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一个红玫瑰,一个白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只是一丝轻描淡写,勾勒了人生百态,正是这些笔下的辉煌,才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在她死后又冲向了高峰。在她的笔下,上海老街旁紧闭的铁门和茂密的梧桐树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没有喧嚣的闹市,也找不到散发出浓郁香气的咖啡厅。老上海牌的香烟似乎也变成一种典雅和魅惑。正如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的: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30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30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30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30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她的期盼形如玻璃瓶,只在正午的时候,太阳才能够把它照亮,才能折射出她的心……

这是2010年重庆一位考生的作品,选用时做了一些改动。这篇文章取材于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生活经历,以抒情的文笔对风华绝代的才女张爱玲的一生进行了简笔勾勒。张爱玲的生命就像一朵盛开的花,那样灿烂却又那样短暂,同时还有些凄凉。她在孤独与期盼中走完一生,只留下一片无尽的叹息。这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对张爱玲的叹惋之情,

在2007年中考作文试卷中,还有一篇奇巧之作,请看——

我们的心近了

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体会人与人的和谐。

——题记

无私

在一所医院里,有这样的一幕:有无数的好心人在募捐箱旁边来来回回,他们用无私的心,不求回报的心,向募捐箱里投入一张张纸币,也投入了一颗颗无私的关爱之心。他们不求回报,只为这即将离开人世的阳光少年黄舸献上自己的祝福。是的,我们的心又拉近了,虽然我们不知道你的姓名。

理解

黄舸希望父亲能够带上他用他有限的生命去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作为一位父亲,他是多么希望儿子能够幸福地在床上躺着,把自己的爱全部奉献出来。但这位父亲却没有拒绝黄舸,而是含着泪答应了他。他理解儿子,理解他的心。为了完成儿子的最后心愿,再苦再累也值得。

“爸爸,谢谢您理解我。您的理解让我们的父子情更近了,我们的心更近了!”

感恩

父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脚踏车,带着黄舸走上了感恩的旅程。父亲带着黄舸走了二十多个省份,花了三年的时光,找遍了那些曾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为他们献上一束花,鞠一个躬,感谢他们的帮助。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你们的帮助,让我们的心更近了,虽然我要死了。”

“无私、理解、奉献,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坚信:只要人人都奉献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体会人与人的和谐!让我们的心更近,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这篇文章巧妙地借助“感动中国”人物——黄舸的形象,想象了人们为救助黄舸纷纷捐款,黄舸为感恩向父亲提出到各地去感谢捐款人的要求,黄舸的最后心愿等情境,来演绎“我们的心近了”这样一个主题,赞美了中国人民的无私情怀,也表现了黄舸这个阳光少年的美好品质。

下面是2010年山西考生的考场作文。这篇文章把课本上学过的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演绎成一篇十分有趣的小说。

孔乙己中举

街上人声嘈杂,其中还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叫卖声。突然,一阵密集的锣声传来,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连正在咸亨酒店里喝酒的人们也都跑出来观看。

敲锣的是几个送喜报的差役。一个人大喊着:“孔乙己大人高中举人……”

街上的人们半信半疑,面面相觑,如在梦中。过了好一会儿,只听酒店掌柜大叫:“去,我们去给孔乙己……噢,去给孔大人贺喜吧!”人们这才跟着去了。走到半路,却见孔乙己被两个人抬着从破庙里出来,身上奇臭无比。

人们七手八脚给孔乙己洗脸换衣,孔乙己也渐渐醒了过来。他用尽力气说了一声:“我饿,给我吃的……”便又闭上眼睛。

“孔大人这是饿的!”有人说了一声,于是就有人端来饭食和水。孔乙己喝了一点水,又吃了些东西,终于精神起来,愣愣地看着周围的人,说:“我真的中了吗?我是举人老爷了吗?”说罢,两手一拍,嘻嘻笑着说,“咦,我中了!如今我当上老爷了!我是天上的文曲星转世,我中了了!……”说着,又掉下了眼泪。人们有的恭维,有的好言相劝,孔乙己的情绪这才稳定下来。

正当孔乙己与乡邻们说笑之际,一顶轿子停在门前,下来一个人。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丁举人。有人小声说:“这不是丁举人吗?就是他烧了孔乙己的房子,还打断了他的腿……”

丁举人走上前来,拱手行礼,笑着说:“孔年兄,别来无恙!先前多有得罪,小弟这里给你赔不是了!”说着,令随从端来一盘金元宝,说,“些许贺仪,不成敬意!”

孔乙己见了丁举人,想起往日对自己的种种欺辱,心里恨恨的,但此时不便发作,于是便接了元宝,忙令人去置办酒席,就在庙里摆酒庆贺。

突然,一个差役闯了进来,喊着:“报!……孔乙己在哪里?”

孔乙己气冲胸襟,大喝一声:“大胆!怎么直呼大人名讳!……”正待动手打那差役,一瞪眼,醒过来。怎么,竟然是南柯一梦……

这篇小说以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为素材,演绎了孔乙己的一场美梦。孔乙己是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怜人物,他无时无刻不在做着中举梦,在这一点上他身上很有一些范进的影子,所以作者很自然地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然而梦境终归是梦境,醒来面对的仍旧是残酷的现实。不过小说中描写的孔乙己的生活处境和丁举人突然改变的那副谄媚嘴脸,都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原文写丁举人来访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丁举人走上前来,媚笑着说:“孔老爷,别来无恙!我之前鲁莽,不应该烧您的房子,不该打折您的腿。都怪我那该死的恶奴,他竟然污蔑您偷了我家的书换酒喝。您这样高贵的人当然不会做这样的事了。现在我来给您赔礼,并把我那一栋新房送给您住。”说着还往桌子上放了一些金条。孔乙己立刻笑逐颜开,回答:“我现在已无大碍,多谢丁举人来探望我。我以后会记住您的恩德的。”孔乙己口里这么说,心里却恨得直咬牙。

这段描写有两处不够合情理:一是丁举人是个十分阴险狠毒又十分虚伪的人,他给孔乙己赔不是并不是出于真心,因此不可能那么详细地检讨以往的作为。改成现在这样含糊其辞,一带而过,就符合人物身份了。二是孔乙己见了金条“立刻笑逐颜开”,这一举动不符合他内心含恨的情绪。再说“心里却恨得直咬牙”也不恰当,因为“心里”不能“咬牙”。可以说“恨得牙根儿疼”,也可以说“心里却恨得不得了”。

在历年考卷中,还有的考生把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迹、青年重走红军路的活动、特种兵战士争做“三栖标兵”的报道、对生态环境的评论、对贪官污吏的抨击等现实材料用到自己的文章里,表现出作者敏锐的政治嗅觉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4.运用现实素材写文章,还可以就某一部文学作品写读后感。请看下文:

我读《繁星·春水》

我,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总是喜欢在残缺中寻找美丽的身影,在废墟中寻找堕落的天使。虽说不上是多愁善感,却也会为那人间至美——母爱、童真、自然,流下几行热泪。

她,有一个安静的灵魂,像是一位坠落人间的天使,用那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繁星·春水》,演绎了世间挚美——母爱、童真、自然。

母爱·春光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

早晨出门前,从母亲手中接过那把雨伞;中午放学回家,从母亲手中接过那碗热腾腾的汤;晚上复习功课,从母亲手中接过那杯温热的牛奶……每当抬头看见母亲那关怀的面容和慈爱的眼神,就会想起冰心的这句话,时时提醒着我,要像花儿感谢春光一样,用心去感悟母爱的点点滴滴。

童真·花朵

万千的天使啊,都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布娃娃被遗忘在角落,纸飞机被冷落在桌底,动画片一次次地被跳过……哼着《不想长大》,唱着《我还能孩子多久》,我们一点点成熟。步入多姿多彩的花季、雨季,猛然回首,才发现最令人魂牵梦萦的竟还是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现在的我们,少了钩钩手的无知,却多了虚假的装深沉;少了分糖果的天真,却多了虚荣的彼此炫耀;少了黏着爸爸妈妈的幼稚,却多了那所谓的“代沟”……

冰心,是你找回了我美丽的童真,一朵朵简单纯真的花儿悄然绽放在心里。

自然·哲思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我采撷了这一句话,装扮在我小小的文具盒里,每次打开,都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是呀,不要为自己取得了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前方的路途,我们要用鲜花去点缀。之所以历经艰苦而不言放弃,是因为我即使走不到目标的终点,也希望在奋斗的生命中留下我的痕迹。

感谢你,《繁星·春水》!是你不经意间从我身边走过,在不经意的回眸问,让我认识了冰心,走进了母爱、童真、自然的世界,让我数着那天上的繁星点点,欣赏那绿如蓝的一江春水。我仿佛看见,那位裙裾飘飘的爱心天使,教导着我,引领着我,让我微笑着去爱母亲,爱自然,爱生活!

这是一篇充满诗意的读后感。作者引用了《繁星·春水》中的三段诗句作为每个段落的核心,“母爱、童真、自然”贯穿始终。能深刻理解冰心的诗作,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内心的感悟,文章写得既深刻又动人。

寓意素材的使用

所谓寓意素材,是指那些寄寓一定意义的自然物和拟人化了的事物。运用寓意素材写作,多为咏物抒怀的散文、童话寓言故事和自述告白之类的文章。

1.咏物散文

咏物散文属于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某一种物为中心,在描写物件的状貌、性质的同时,往往赋予它们一定的象征意义,表达出作者的理解和感情。例如:

永远的香椿

香椿,也许可以算是沂蒙山区的标志树了吧,无论你走进哪一家,几乎都能看到三两棵香椿树。我老家的屋后,就有两棵香椿树。

香椿树虽老,可刚露头的叶片儿与叶梗绛红厚实,饱含汁水,娇嫩得一掐就断。红红嫩嫩的香椿芽进了锅,一遇热就变成了鲜鲜亮亮的青绿色,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香椿芽炒鸡蛋可算是世上最美的菜肴了。

过了立夏,各种蔬菜陆续出现在饭桌上,不再有人关心香椿了。于是没被采摘的香椿芽开始肆无忌惮地伸展,几天过后,曾被采得光秃秃的树枝变得郁郁葱葱。唉,这刚露芽就被摧残的可怜的树啊,在人们不需要它的时候,它便默默地生长起来,为的是下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再给人们提供可口的美味。

上中学后,我随全家一起搬到了城里,离别了老香椿树。今年“五一”长假,我回到了阔别三年的老家。离家门老远就看见那饱经风霜的老香椿树枝繁叶茂。跑到树前我仰起头看,望着树冠上长长的枝叶,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香椿树竟然开花了!我擦了擦眼镜片儿,向树上再次望去,真是,香椿树开花了。如麦穗般的串串白花挂满枝头,散发着淡淡的香气。绽开的香椿花有黄豆大小,花蕊是黄色的,围着花蕊的五片花瓣是白色的。多么漂亮的花呀!原来香椿树也会开花!

望着满树的白花,我的心颤抖了。老香椿树,你经受了多少年的委屈呀!春风里,你攒动的嫩芽,几欲张开渴望的翅膀,去迎接那五彩纷呈的春光,然而,一切都成了美丽的梦幻。春天一次次错过,无数次萌发,无数次被掠取,你依然默默地奉献。

我弯下腰去,深深地给老香椿树鞠了一躬。我要采撷一串最美丽的香椿花,挂在我的书桌旁,时时提醒我如何做个真正的人。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棵很普通的树——香椿树。由人们习以为常的采香椿芽做菜吃,到发现香椿树会开花,不由得联想到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以物喻人的写法。文章结尾写作者弯下腰去“深深地给老香椿树鞠了一躬”,并“要采撷一串最美丽的香椿花,挂在我的书桌旁,时时提醒我如何做个真正的人”,都表现出作者对默默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文章主题十分积极。

2.童话寓言

童话和寓言都是儿童文学的品种,作者往往对自然物作拟人化的描写,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借以反映生活,阐释道理。不少同学很善于运用这种方式写作,通过讲述精彩的故事,阐释深刻的道理。

麦田里的守卫者

一个老农坐在田埂上,摆弄手里的烟斗。忽然见到一缕青烟升上天空,幻化成一个稻草人的笑容。

第一年出生的缘由

第一年,收成不好,总有乌鸦来捣蛋。一位双眼凹陷、脸上爬满岁月沟壑、长着络腮胡子的老农割完最后一捆稻子之后,挑了些结实的稻草,抱回他那破屋子。刚一踏进院子,他便将稻草丢给里屋闲聊的婆姨:“赶明儿绑个草娃子出来!”老农用舌头舔舔他那干涩得裂了口的嘴唇,“你这木讷的娘儿们,见我回来还不倒点儿水来!”“你这黑心鬼,你咋不自己弄呢?”婆姨边说边倒了一杯水递给老农。老农喝了水,又说道:“这几天要赶着把稻米打出来,你也快些把草人儿赶出来。别把稻米搁夜里放着,让耗子给糟蹋了。”婆姨点了一下头,转身忙活去了。

第二天,稻草人做好了,在里屋靠墙放着,等着明年开春用。村里念书的娃儿说,稻草人是稻田里的守望者。

第二、三年稻草人的守望

第二年,络腮胡子老农扛着预备好的稻草人来到地里,把它插在最显眼的地方。果然,乌鸦们没有一只敢只身向前。麦田欣喜地笑着,收成转好了。老农将稻草人猛夸了一番,稻草人感到很骄傲,亦感到了孤独。后者居多些吧!

第三年,稻草人与稻田混熟了。稻草人随风扬起红色的破布围巾,向稻田喊:“以后我还想守望着你。我能永远做你的守望者吗?”稻田“嗯”了一声,朴实而厚重,但它深知没有任何事物经得起时光的摧残,稻草人也一样。

第四年稻草人的结局

第四年,破烂不堪的稻草人被老农扛回家。稻草人本已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可到了熊熊烈火跟前,它却胆怯了,满脑子都在想它与稻田的约定。直到烈火侵蚀了它的肌肤,它才回过神来,努力爬出了昏黑的烟囱,化成了一缕青烟。它一直飘到稻田上空才散去,空中回响着稻草人与稻田的最后约定——

“下辈子,我还做稻草人,守望着你!”

原来有一种坚守,可以让人又孤独又快乐,就像稻草人。

读了这个稻草人的故事,令人心酸,又有所感悟。稻草人是个十分可爱的童话形象,它产生在一个朴实、传统的农民家里,心甘情愿地经受风吹雨打,为老农驱赶地里的乌鸦,直到化作一缕青烟也没有忘记它与稻地的约定。在这个稻草人身上具有人类的美好品质。物性与人性的巧妙结合,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要重信守诺。

下面是一篇比较另类的童话故事。

那时,我是一条鱼

那时,我是一条鱼,我是一条在岸上行走的鱼。

在岸上行走

我叛逆,我要上岸行走。

我忤逆,我要离开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我要上岸,我要用鳍行走,以鳃呼吸。

我只不过是想上岸行走,我不想再看到同伴们或暴尸于河岸,或漂浮在乌黑的水面上。

看,上帝在打盹儿,我轻轻一跃,终于上岸了。

我与痞子蔡

痞子蔡曾经说过:即使是把太平洋的水都倒过来,也浇不灭对你爱的火焰。

我想,痞子蔡错了,大错特错了。因为太平洋的水都被污染了。就连我,一条小小的鱼,都要上岸行走,何况他,痞子蔡!

但是,我和痞子蔡,终究是不一样的。他“上网”不会掉进去;而我,“上网”只能掉进微波炉里面。

我有时会想:人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他们把空气污染,然后再把口罩戴上。

还好,我只是一条鱼,可是我的鳞片在慢慢脱离、掉落。

走近沙漠

天!我找不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怎么办?只好去寻找王维的“大漠孤烟”。听说,在沙漠中还有几株真实的骆驼刺,说不定在大漠之下,会有干净健康的水源!

我想,我的目的地就在前方。一条小小鱼的愿望,就要实现了。可是我感到难受,我不得不用鳃慢慢小心地呼吸。

尾声

我是一条鱼,如果我死了,请不要为我哭泣,因为世界上最后的一滴眼泪将是鱼的眼泪。

我希望,你们能够把我的鱼骨当作一个指路牌,指示下一条上岸行走的鱼。我希望,能够把我的灵魂化作一阵凄凉的呐喊,告诉人们要保护环境。

那时,我是一条鱼,一条行走在岸上的鱼,但是现在,我就要死了。

如果有下辈子,我希望我是一条鱼,一条生活在明澈的水中的鱼。

所以说这篇文章属于“另类”,是因为文章作者发挥了超人的想象力,居然把自己想象成为一条鱼,这条鱼在被污染了的海洋环境逼迫下,不得不在岸上行走,甚至于冒死走到沙漠里去寻求生路。这条小鱼的经历多么无奈,这条小鱼的呐喊多么凄凉!当我们为它的结局心酸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为实现它的心愿——“如果有下辈子,我希望我是一条鱼,一条生活在明澈的水中的鱼”而做些什么呢?

3.自述告白

自述与告白其实也具有寓言的性质。文中的叙述者都是一些拟人化的物,作者从它们的角度出发,不是讲寓言故事,而是以它们的所见所闻反映了现实中的问题。例如:

听听马儿的声音

我们是一群快乐而忧愁的动物。你可知其中原因?且听我们的诉说。

我们的家在草原。我们奔驰在原野,犹如一条浩浩荡荡的洪流,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听觉的震撼。

我们是骑士的战友,人类的朋友。我们拥有强壮的身躯,拥有流线型的身材。我们的速度和耐力在动物界中都属于佼佼者。

我们也是风的精灵,所过之处总会带起一阵阵旋风,风儿在我们身边快乐地旋转着、欢跳着、嬉戏着,我们无拘无束,驰骋在蓝天白云之下,长河绿草之上,溅起阵阵水花。

我们是高贵的动物,鞭打不曾使我们低头,痛苦不曾使我们退却。

我们是团结的动物。每当遇到天敌——草原狼时,我们总会团结在一起,将老、弱放在队形中间,青壮年则在外围组成防御圈,用坚硬的马蹄将狼的头踩碎,骨头踩断。

我们是善解人意的动物,我们可以根据种种因素做出人类所希望的动作,当然这必须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人。否则,我们是不会屈从的。

昔日的战场上,骑兵作为一种拥有强大机动性、杀伤力的兵种,是各国必备的兵种。我们创下的功绩无与伦比。战场上,我们是破阵的高手。我们向敌人冲击,声如霹雳,摄人魂魄,几乎没有人能够阻挡我们的脚步。“来如电,去如风”是我们制胜的法宝;出其不意是我们的拿手好戏;突袭追歼更是我们的杀手锏。我们立下了赫赫战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赢得了良好声誉。那时的我们是何等骄傲!

而今,草原荒芜,黄沙漫漫,其间缺少了“穿金甲”的英雄、快如风的骑士。抬头望,我们的兄弟在皮鞭下沦为金钱的奴隶,慑于人类的淫威,我们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我们迈着碎步,伴随着游客闲适的心态慢悠悠地走着,成为人类的玩物。此时,我们成为一群忧愁的马。在城市的喧嚣中,我们痛并迷失着。

不信,请你凝神听听,席卷大路的飞尘中,哪匹马的心不曾滴血!

这是一篇匠心独运的考场作文。作者从马的角度述说着自己今昔不同的机遇,赞美了昔日的马对人类的贡献,也含蓄地批判了人类追求金钱利益造成的对动物生存状况的漠视。文中强烈的对比,使主题表现得十分鲜明。

下面再看一篇立意深远的自述文章。

我做苹果的一生

早上,灿烂的阳光洒遍了整个村庄,人们的脸上布满了一年来最美丽的笑容,因为今天是收获季节的开始,大量的卡车在村口正等着装载我和我的同伴们。我们也格外高兴,个个脸上都灿烂得红彤彤的,高呼着:“我们要进城了!”

我被一位老妇人搬到她的店里,这里已经聚集了许多我的同伴。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家都兴奋地昂起头,用最美好的面庞和诱人的香气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突然,来了几个大学生模样的人,拿起我来看了看,问多少钱一斤。“新到的,3元一斤。”啊,似乎是贵了,他们放下我,恋恋不舍地走了。又来了几位妇女,当老板向她们介绍我们这些新来的伙伴们时,她们却说“吃腻了”,不予理睬。我顿时沮丧地低下头,没了精神。

一天都快过去了,傍晚时分,西下的太阳已经没有了光彩。老妇人拖着疲惫的身躯正准备收摊儿。突然,一个背着背包、神色坚毅,行装像是个旅行者模样的人走来。他走到我面前,指着我说:“来一斤。”我被装进他的背包,这时我才知道这是个独行者,他要独自穿越沙漠。我很高兴,因为我从未去过沙漠,这次能到那里看看也是一种荣幸。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背着我们上路了。沿途真的好热,独行者不停地喝水、擦汗,我们也觉得身体里的水分在蒸发。到了下午,不知怎的,一场沙暴突然来临。独行人被沙土掩埋,他昏迷了。当他醒来时,不知自己身处何方。他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的背包,但可怕的是干粮和水都不见了。翻遍背包,他只找到了我。我想:现在只有我和他相依为命了。他并没有沮丧,而是紧攥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里寻找出路。每一次当他感到饥饿和干渴时,都只是望望我。我知道他有一种想吃想喝的欲望,但他始终只是望望我,一次次倒下去,又一次次爬起来。他终于支持不住了,我也干皱了皮……

当他再一次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软绵绵的床上。原来是一队巡逻的边防战士发现了我们。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位独行者手里一直抓着一个干瘪的苹果不放。那个苹果就是我,而此时我已经干瘪得不成样子了。

后来,独行者把我放在他家里最显眼的地方,逢人便讲:“别小看它,它可是我的救命恩人,我的命根子!”

是的,只有当信念战胜欲望时,人才会绝处逢生。

这是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考场佳作。作者把自己幻化成一个苹果,在集市上目睹了世态人情,已经令人略有感慨;更绝妙的是它还随着一位独行者共同经历了穿越沙漠的旅程,其间它目睹了独行者坚毅的表现,感悟到“只有当信念战胜欲望时,人才会绝处逢生”的人生哲理。情节安排出人意料,很能抓住读者的心。内容层层深入,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