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贤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太仓 215400)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职业教育研究者越来越感到: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举步维艰。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历经了“厂办校”、“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等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但就企业与学校在参与方式和层次的不同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企业配合”模式 此模式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处于辅助地位,学校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根据学校要求协助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这与我国传统的学校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是:(1)企业在此模式中缺乏话语权,企业与学校形成了不对等的利益关系,企业的经济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些因素造成企业主观意愿上参与积极性降低,甚至有不少企业将其视为额外的负担。(2)学校在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上有所欠缺。就学校来讲,为了更好地实施校企合作,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应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去适应企业的需要,而学校本位意识导致学校在这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极为有限。总体来说,这种模式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未达到真正的校企合作。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在此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处于平等的地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相关的培养任务。此模式是为了弥补第一种模式的不足而提出的。但就现阶段来看,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文件,但缺乏可操作的、具体的政策性措施和保障性法律法规,企业和学校在这种模式中的责任和义务并没有明确规定,故实际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企业以设备、场地、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职业学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对学校具有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分享办学效益,通过参与办学来进行人才培养,企业在参与时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此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一体化管理。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表现在:(1)由于学校的性质不同,此模式并不容易推广,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大多是公有性质的前提下;(2)企业因追求利润而出现短视行为,容易背离校企合作的初衷。
针对以上三种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着手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进行了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确保企业经济利益,实现校企平等对话 企业与学校合作建立一条生产线,学生从第二学期起开始在该生产线上进行企业产品的生产,由企业负责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完成从插接到检验的全部工序,生产出可以销售的产品,既能使学生体验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又能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杜绝了企业因盈利问题而在校企合作中的消极态度,为校企双方实现平等对话奠定了经济基础。
企业实时参与,多角度、全方位融入校企合作 企业实时参与是新型校企合作的基本理念。在合作中强化企业的实时参与性,企业通过参与教学目标制定、课程安排、实践教学、课后评价等诸多环节来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合作过程。在每学期开学前,校企双方就本学期的工作进行详细磋商,确定本学期的课程、生产任务等细节;在学期中,企业参与相关课程授课,指导生产现场工作,组织学生与企业员工联谊、竞赛等;在学期末,企业参与学生的考评,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较完整的评价。
课程结构变革,课程内容新颖,授课形式多样化 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以企业产品为基础进行构建。课程分为以教师授课为主的学校课程和以企业人员授课为主的企业课程两部分,课时分配根据学期不同而动态变化,第一学期为4∶1,第二学期为3∶2,第三、第四学期的企业授课比例超过50%,第五、第六学期则完全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课程内容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企业产品为核心来设计,不再拘泥于学科体系,而由企业根据自身及本行业的工作需求来确定,包括了生产、管理、销售、客服等环节的知识,以企业的视角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企业授课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类,理论课以讲座和讨论为主。讲座的内容是企业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理论知识,如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技巧、售后服务等,讲座由企业各相关部门的经理或负责人主持,在讲座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以交互式教学替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企业的实践课以生产线操作为主。生产线完全以企业形式运行,企业的生产和质检部门介入现场指导和评价,班级就是企业的生产车间,学生就是车间里不同职务的员工,每位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产品的生产。
管理方式新颖,实行“一班两制” 班级管理实行 “一班两制”,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班级中既有学校的规章制度,又有车间的管理制度,既有班委,又有车间组织,车间组织是在学校与企业的协助下完全由学生以民主方式选出,包括车间主任、技术员、小组长、质检员和普通员工,企业用成熟的考核制度对各职位学生进行考核,各小组的分数也会随时更新、公布。在这种公开透明、你追我赶的竞争中,学生的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主人翁意识和竞争意识明显加强,班级整体凝聚力增强。
全程跟踪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素质 以评价代替传统的考试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发展。评价有实时评价、阶段评价和学期评价三种。实时评价在生产现场给出,以口头为主,主要针对相应的学生,例如,企业质检部的负责人会对学生“质检员”的工作进行现场评价。阶段评价通常以一个星期为周期,主要是对全体学生的协作能力进行评价,通过产品的产量、合格率、生产效率等进行评测。学期评价则针对每个学生个体进行,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企业、学校、家长全方位对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进行面对面评价,指出其优缺点,并指明以后努力的方向。
总体来说,我校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把人才市场的短周期性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结合起来。企业在与我校进行合作之初就提出:我们不仅要培养满足当前企业需要的员工,更要培养能满足行业需要的、满足社会变化需求的员工。
创新型校企合作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强调学生能力本位,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培养过程中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生参与,使其在理论、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均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新模式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的养成 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在多种形式下阶段性养成的。在第一学期,通过入学教育、家长会、企业参观、企业每周来校进行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将相关的职业知识传递给学生,在学生脑海里塑造出一个鲜活的企业形象。特别是每周由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来主持讲座,学生们非常感兴趣,一方面,讲座的内容新鲜多样;另一方面,由于各位管理人员多以自身经历向学生现身说法,令信服力大增。在学期中对全班4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对校企合作持完全支持态度的占85%,认为较好的占15%,没有学生持否定态度。从第二学期开始的生产线实践阶段则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更具有直接的作用。例如,生产线5S的要求、静电衣物的着装要求、物料管理的方式等,这些职业习惯都是结合生产过程养成的,与单纯的讲解或参观相比,对学生职业意识养成的作用更大。
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研究表明,反复的、多次的练习是技能形成的根本要素。从第二学期起,学生在生产线进行真实的企业生产,每周企业会派遣相关负责人员和资深员工带着生产任务和原料来到学校,在明确任务要求后,从岗位安排到实际生产、工艺要求以及最后的检测等环节都由学生根据各自岗位来自行安排,并且实行轮岗制,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胜任生产线的所有岗位。通过三个学期的实际锻炼,大家已经能较好融入自身的角色,产品质量和工作速度等均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
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特色明显、作用显著,除以上所提及的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产生积极作用外,还对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师素质提升、班级管理等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1]方展画.校企合作亟须实现新的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9-04-04.
[2]曾金传,郭秀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要素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75.
[3]李向红,李向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博弈论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