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工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3-02-01 19:37:44刘钧杰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基础课技工学校技工

刘钧杰 刘 学

(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15)

技工教育从规模化发展走向内涵化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于是许多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便将目光投向了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然而,我们的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却几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如果不对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技工教育就永远走不出普通教育的窠臼;但如果沿着目前的课改方向朝着活动课程(或综合课程、行动导向、工作导向的课程)发展的话,似乎也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退步”。于是,一线的实践工作者陷入了迷惘,一些技工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甚至被取消,没有取消的学校也是教师教得无效、学生学得没劲。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何去何从?我们认为,应该对当前技工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进行现实性的思考。

文化基础课教育过程的几对现实矛盾

核心地位与无用地位 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时要有坚实的基础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就需要文化基础课来完成,如职业道德、沟通与合作能力、阅读与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心理承受力等都离不开文化基础课的传授,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性与基础性就奠定了整个文化基础课的核心地位。我们要将文化基础课教学放到整个课程结构中来,使文化基础课体现其真正的学科价值和核心地位,所以,文化基础课在技工教育中不能缺位。持无用观点的人一直主张在技工学校里文化基础课完全没有开设的必要,很多学生也认为掌握一门技能能就业就可以了。从现实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上文化基础课时玩手机游戏、睡觉、旷课的相对专业课来说要多很多。

理想功能与底线功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发展战略,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技工教育应该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地发展,应该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学校教育无法给予个人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文化基础课学习过程中形成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探索的精神以及应变能力等等,这些是学生适应经济变化和工作岗位变化的重要素养,也是学生日后进行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保证。底线功能论者认为,技工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基础教育的被淘汰者或失败者,他们只需学好一门技能就可以了,文化基础课可有可无。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所谓文化基础课程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强调以社会需要作为课程的目标、设置标准、内容标准等,强调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和教育人,在这种前提条件下,技工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实践能力 (职业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所以文化基础课可有可无,需要的时候就开,不需要的时候就停。所谓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核心,并且将人作为课程的主体,把课程作为促进个人知识发展的手段,从个人的兴趣、需要和全面发展出发设计课程。这种价值取向强调人文课程、综合课程的重要意义,强调文化基础课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服务。

以上几对矛盾实际上是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改革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应然与实然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存在文化基础课方面,同样也存在于专业技能教育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抱着求实的态度,要将课程改革最终落实到学生发展上来。我们要以课程改革适应学生发展为指导,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

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现实性思考

为什么上文化基础课时学生不听老师话了 上文化基础课的时候,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说:学好文化课能够提高人文素质,能够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结果还是没有几个学生响应。为什么技工学校学生不听教师话了?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底子太差,他们不是来读书的,他们不想听老师的话;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所教的东西不适合学生,应该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技工学校教师自身的素质比较差,所以学生不愿意听老师的话。也许这都有可能。当我们将学生置于社会背景下,我们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也许就不会太难。(1)因为教师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你听了我的话,我就保证你能找到一个好工作。(2)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教师几乎与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大家都要学习。有时候学生所了解到的,教师也许还没有听说过。(3)现代的学生更有个性,他们追求自由发展的空间。过去我们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听话”的教育,现在我们要将教育落实到学生自身发展上来。

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哪个正确 有人说,技工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该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种观点下,一方面,我们高喊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是文化基础课得不到重视。其实,技校学生有些甚至是家长强迫来校学习的,与个人兴趣没有很大的关系。很显然,无论是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脱离了解决就业这个基本要求来谈技工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无意义的。我们不能无限放大,或者强迫自己承担自身功能之外的义务——追求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我们的技工教育应该追求的是满足人的就业需求;就个体而言,全面发展涉及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其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我们的技工教育如果抛弃这种带有 “实用主义”、“工具主义”色彩的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还能达到今天的规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的欢迎吗?所以,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对有些学校取消文化基础课就不难理解了。

文化基础课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探讨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究竟是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实际上,有用还是无用都是价值上的一种判断,都是哲学意义上的相对而言,世界上没有绝对无用的东西,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说文化基础课有用的是将文化基础课放在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位置,时间比较久远;说文化基础课无用是从教育价值的社会本位来说的,技工教育应该以保证学生充分就业为前提,所以他们之间没有谁对谁错,只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是否适合本校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适合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能理解有些技工学校不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各类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标准。同时,满足个体学习者实现充分就业的基本需求是必要的,而且也被事实证明。技工教育这些年来之所以既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比较广泛的社会认可,与充分就业功能的发挥是分不开的。有些技工学校坚持对文化基础课进行改革 (教材、教学评价方式等),以图充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分层教学、学分管理等),的确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也就不难理解有些地区、学校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本土教材的原因了。

通过对技工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现实性思考,我们明白了对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一定要有理性的分析,有用与无用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适合自己才是硬道理。如果一定要说一个改革的方向或对策的话,那就是我们应积极探索在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中如何实现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尽可能满足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这才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

[1]喻忠恩,等.本土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J].职教通讯,2011(13).

[2]李现永.立足现实,有“的”施教[J].中等职业教育,2010(5).

[3]杨卫国.教育的适宜性:新课改的核心理念[J].教育情报参考,2008(11).

[4]傅晓静.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课课程改革亟待突破[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猜你喜欢
基础课技工学校技工
技工学校市场营销学科探究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6:44
从技工到英雄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技工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漯河水利技工学校
信阳水利技工学校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23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工业设计(2016年10期)2016-04-16 02:43:48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