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宏
(南阳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报告强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人文关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文关怀主要指关注和解决人的存在所遇到的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文关怀主要指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和尊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文关怀是指教师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文关怀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人文关怀理解的核心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关于人文关怀的内涵可以把它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其二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其三是关心人的多样性需求;其四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其五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人文关怀的内涵可以看出,其实质是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关怀,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关心他们多种多样的个体需求,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科学发展观的践行,也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从目的上来看,“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是一致的,都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关注人多方面的需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上来看,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就是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注重引导,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影响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其中人文性是它的突出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不仅是人的本性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具有重要意义。
1.人的本性发展的需要
“人的内在能动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原动力的表现,也是人的本性的具体表现。人的本性需要得到人的承认与尊重,需要得到人的挖掘与激励。”[3]正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用人文的方式去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和潜能,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彰显,使受教育者健康自由地成长,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2.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这项工作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充分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把自己塑造成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还能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最终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4]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报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规定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5]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低效的内在诉求。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进程中所必需的价值支持力量,它通过促进人性的优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来使社会达到物质小康与精神和谐相统一的真正的全面而富裕的小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全面把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理念的树立、人文关怀内容的拓展、人文环境的改善以及人文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研究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不足,深入剖析其存在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工作。
1.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
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重要路径。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成长的家庭背景的差异使得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特长以及不同的发展潜力。这种差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针对性,因人而异,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感化人、塑造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但高校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的状况,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要求和教育目标的趋同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统一性,体现的就是一种共性教育,而非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与人文关怀所倡导的尊重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是不一致的。
2.人文教育内容缺失,教学方法滞后
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并重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很少结合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相关人文知识进行教育,出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对立的问题,造成大学生人文知识缺失、人文精神缺乏的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上,忽视从人的角度去教育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主体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相适应。
3.心理疏导工作边缘化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个性密切相连。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源于心理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高度关注,并且高校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高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处于边缘化的不对称状态。例如,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状况下,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甚至会酿成校园惨剧,如有的高校的学生因不堪学业压力而自杀。大学生面对压力却不懂得该如何去释放、化解,这与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和边缘化有一定的关系。
4.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缺乏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社会实践能够加深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经受多方面锻炼和得到提高的同时,还可以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树立信念,陶冶情操,增强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提高报效社会的能力。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在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中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成果,但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机会少,社会实践的成效不高。
1.传统教育理念不同程度地存在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但是,“在长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强调从社会需要出发,突出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完成社会任务或解决社会问题,一切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来要求人,往往只强调社会本位、集体本位,而忽视了对人精神需求的满足”[6]。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能够正确处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漠视个人价值,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片面强调个人应当对社会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种教育导向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忽视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进取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尽管这种教育方式目前已经有所改善,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的主渠道[7],但是其主渠道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组织形式不合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但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大班授课的课堂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要。第二,专职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教学课时多,教学对象人数多,此外还要完成科研任务、应付各种检查评比。过于繁重的教学压力使他们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
3.对心理疏导工作没有予以充分重视
尽管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有所重视,但并没有真正把心理疏导工作落到实处,形式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健全。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一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基本上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干部以及科研室的科研人员组成,这支队伍实践经验丰富,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专业理论教育。第二,在实际工作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把握不准。一些高校把咨询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不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触,对心理咨询中心畏而远之,心理咨询中心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工作人员数量不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面对庞大的工作对象,如果工作人员数量偏少,就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
“80后”、“90后”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多元化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个体意识突出、创新意识强的特点,但也存在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念功利化、集体观念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应有的调适能力等问题。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人文关怀贯穿其中,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举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人文关怀应当注重个性差异,突出个性化培养方案,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很长一段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灌输性教育,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压抑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空间。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知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而知识的创新依赖于人的创造性,人的创造性又常常同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个性发展密切相关。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家庭背景的差异等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尊重个性的创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起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多样化和创造性的人才。要改变传统的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培养人才的思想。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思想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重视个人潜能、特长和兴趣的发挥,不尊重个人对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的选择,忽视个性发展的需求,是对个性创造的漠视。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其主动性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尊重个性创造,使每个大学生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实现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目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尊重人。尊重人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以及价值的充分肯定,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也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尊重人就是教育者要改变过去绝对权威的角色,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情感人,创造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理解人,是说教育者要经常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和思考问题,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增进理解,使各项工作都能充分反映学生愿望,考虑学生利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关心人、帮助人。关心人、帮助人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有机统一,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要关心学生的利益和需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关心的问题和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特别是要关心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创造基本的学习环境,解决他们的困难。
心理疏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比例约为30% ~40%,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面对大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化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经常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状况,准确判断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危机水平,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要广泛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以及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稳定沉着的情绪、完善的认知系统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健康的心理。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8]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具有正负效应的,良好的环境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呈现正效应的育人功能,恶劣的环境则是抵消教学效果的异己力量。注重人文精神,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明确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校园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要注重人文精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要建设人文的校园物质文化,注重凸显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促进师生主动发展,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要培育先进的精神文化,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吸收先进文化,培养崇高的人生信仰、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倡导和谐的行为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的理念,内化为和谐的思维方式,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宽容、理性、和谐的校园环境。
要让大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成为创新型的人才资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注重弘扬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唯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服务,才能把和谐校园的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富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苏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0.
[3]陈士宏,王雅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82-84.
[4]朱冬梅.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9):217-218.
[5]韩春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综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2):109-112.
[6]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资源[J].浙江学刊,2005(3):220-223.
[7]丁湘梅,池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20-22,35.
[8]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