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悦
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45例
蔡悦
目的 观察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胸痹痰瘀互结证的患者8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患者45例, 对照组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口服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及调脂等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汤剂口服。疗程为2周。分别于疗程结束后观察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8%,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 可缓解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且联合用药未见明显的药物副作用, 治疗安全, 疗效可靠。
胸痹;痰瘀互结证
胸痹指胸部闷痛, 甚则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临床常见胸闷胸痛, 呼吸欠畅, 喘息不得卧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冠心病心绞痛。近年来, 我们采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辩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所纳入病例均具有胸痹主症, 符合中医胸痹痰瘀互结证诊断及冠心病心绞痛诊断。
1.2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中医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 其中男29例, 女16例, 年龄49~73岁, 平均58岁, 对照组41例, 其中男25例, 女16例, 年龄46~71岁, 平均5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心绞痛严重程度及血脂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四格表资料Fisher 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
2.1 对照组 采用西医抗心绞痛常规治疗:包括口服硝酸酯类药(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同时应用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以及调脂(辛伐他汀)等治疗, 2周为一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汤剂口服, 药物组成:藿香10 g, 佩兰10 g, 降香15 g, 五灵脂15 g,延胡索15 g, 丹参30 g, 枳壳 10 g, 陈皮10 g, 茯苓15 g, 甘草15 g, 三七3 g, 太子参20 g。水煎取汁300 ml, 1剂/d, 分2次口服。2周为一个疗程。
2.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 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症状减少次数超过治疗前总数50%以上, 心电图有所恢复;无效:心绞痛症状未减轻, 心电图无好转。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45例, 显效19例, 有效23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41例, 显效14例,有效18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毒性和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见毒性和不良反应,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均无异常改变。
胸痹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 本虚是致病根本, 应区分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标实是发病重要因素, 应区分气滞,痰浊, 血瘀, 寒凝的不同。临床中, 该病多见兼夹症候, 如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等证, 近年来尤多见兼夹湿浊痰邪, 但血瘀始终为其病理基础[1]。痰浊与瘀血往往同时并见, 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 但应根据两者的偏重而有所侧重。痰瘀同病是冠心病中最常见的症候类型。临床实践证明, 痰瘀同治的方法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有效方法。研究发现, 单独使用活血化瘀法虽然可以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 预防斑块形成, 但对已经形成的斑块无明显软化及消退作用, 单独运用化痰软坚法也不能消退斑块。而将两者融为一体, 则可以有效的消退斑块, 软化血管[2]。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应注意, 久服活血之品常可出现耗气伤阴证。所以胸痛减轻后应运用补气养血, 扶正祛邪之法以杜复发。
方中降香辛香宣透, 行胸脘之气, 化瘀理气止痛;五灵脂, 延胡索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丹参养血和血;枳壳行气开胸,化痰消积;陈皮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茯苓甘温益气, 扶正补气益心脾;三七通络活血止痛, 化瘀生新;藿香佩兰芳香化浊, 化湿辟秽;太子参益气养阴扶正, 达标本兼治之功。
[1] 谢伟, 康立源, 王硕, 等.张伯礼治疗冠心病经验.中医杂志, 2011, 52(18):1539-1541.
[2] 鹿小燕, 曹洪欣.冠心病从痰瘀相关论治探讨.中医杂志, 2010, 51(2):101-103.
110024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