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萍文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工业中专、技工学校 广东 佛山 528100)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应用文因其实用性和在未来工作中应用的广泛性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应用文教学却存在着尴尬,虽教学难度不大,但教学效果往往很差。笔者多年从事应用文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认为应用文教学应 “精讲多练”,突出一个“写”。 “精讲”即是精讲理论,是为“写”提供理论依据;“写”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是为了达到应用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在精讲理论时应删繁就简,突出重点,紧扣“三个固定”来进行。
应用文有它的特点,在人们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种固定的格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适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明确每种应用文的固定格式,让学生先模其“形”。格式上的这种“形似”会使学生的写作在外在形式上符合应用文写作的规范。这应是应用文写作教学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目标。
应用文种类繁多,每一个文种都有自己的格式,如果让学生分别记忆,会感到记忆量大,且易混淆。如果能对各种格式进行适当的归纳与总结,就会起到删繁就简,方便学生学习与记忆的目的。笔者对事务类、公文类、礼仪类应用文格式做出如下总结:要么是三部分结构,即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要么是五部分结构,即由标题、称呼、正文、结束语、落款五部分组成。两者的不同在于有没有“称呼”与“结束语”,而这两者又是配套存在的,即有“称呼”,就会有与这一文种相对应的“结束语”。所以,在学习每个应用文种时,学生只需问自己一个问题:“该应用文有没有称呼?”然后就能判断出该应用文种的格式。如此一来,教学简单,学生也更易懂。
基于此,每当开始新的应用文教学之前,笔者都会事先明确应用文在格式上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强化这一认识,并在学生学习一定量的应用文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应用文种在格式上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得更为清晰完整的认识。如公文类应用文、礼仪类应用文、事务类应用文中的专用书信、条据中的便条因都有明确的写作对象,所以其格式均为五部分结构;而事务类应用文中的计划、总结,条据中的单据均不需要有称呼,所以其格式均为三部分结构。这些规律性总结可以将应用写作理论删繁就简,极大地简化教学,也会让学生记忆得更清晰。当然,也有特例,如事务类应用文中的会议记录、简报,宣传类应用文中的新闻,经济类应用文等在结构上有其特殊性,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特别记忆。
应用文写作的重头戏是正文的写作,学生往往对此感到束手无策,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如何思考。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是学生缺少生活与工作的经验,二是学生尚未掌握所写应用文种在内容结构上的规律。解决经验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例文的选择与练习题的设计上多思考,多寻找适合教学的例文,而对正文内容结构规律的认识则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去理解、总结。
虽说文无定法,但同一种应用文在相同与相似的使用范围下,其相对较高,且调整更灵活,更具发展性。
第四,上述存款利息的分析计算主要侧重于函数建模的角度,实际上还可以运用几何画板、计算机模拟等手段来解决利息最优化的问题。
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存款方案,将压岁钱存入银行,真实体验数学指导生活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恰当的实例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基于函数模型的利息计算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生活的本领,学生的数学工具意识和数学文化意识也可得到有效加强。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OL].[2010-10-01].http://wenku.baidu.com/view/7e53a30102 020740be1e9b77.html.
[2]罗明.陶行知教育言论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37-38.
[3]朱恒杰.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