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哲淇 张广求 张筱萌
1.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药剂科,湖北黄冈 438000;2.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湖北荆州 434020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是众多治疗感冒及镇痛类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中最常见成分之一,因其可有效缓解疼痛和退热、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小而被广泛使用。在我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单方及复方(包括中、西药复方)制剂,获得国家批准文号的有1463种,约80%的抗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按照说明书或处方规定服用,成人每日剂量不超过2 g,每次服用间隔时间大于4 h,用于解热、镇痛连续服用分别不超过3 d 和5 d,一般是安全的。但超剂量或长期服用、同时服用2种或2种以上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甚至肝功能衰竭。本文报道1例超剂量并且同时服用2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致肝损害的病例,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尽量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患者,男,56岁,于2012年9月16日出现发热、乏力、鼻塞、流涕,自购氨酚伪麻美芬片(日片)/氨麻美敏片Ⅱ(夜片)(商品名:日夜百服咛,生产厂家: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108563)服用,1次1 片,1天3次。服药第2天体温恢复正常,但仍头痛、周身疲乏无力、流涕、咽痛。为使感冒尽快好转,自行加服感冒灵颗粒(生产厂家: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1100030),1次1 袋,1天3次,并将氨酚伪麻美芬片(日片)/氨麻美敏片Ⅱ(夜片)剂量改为1次2 片,1天3次。于2012年9月18日上午来院就诊。体检:体温37.2℃,血压 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脉搏 76 次/min,巩膜轻度黄染,咽部充血,双肺无啰音,肝脾肋下未及。立即停药。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2.6×109/L、中性粒细胞(N)0.82、淋巴细胞(L)0.35;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36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396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325 U/L、总胆红素 210.2 μmol/L、直接胆红素 92.6 μmol/L、间接胆红素 117.6 μmol/L、乳酸脱氢酶182 U/L。有乙型肝炎病史4年。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功能损害。给予抗感染、护肝及支持治疗,入院后第 7 天复查肝功能:ALT 35 U/L、AST 28 U/L、γ-GT 46 U/L、总胆红素 29.1 μmol/L、直接胆红素 12.6 μmol/L、间接胆红素16.5 μmol/L,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出院。
对乙酰氨基酚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挥解热镇痛作用,口服易吸收;90%~95%在肝脏代谢,主要与葡萄糖醛酸酶、硫酸及半胱氨酸结合,转变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1],经肾脏排泄;约3%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小部分进入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酶系统,进一步代谢为对肝脏有毒性的中间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NOPQI),与肝脏内谷胱甘肽(GSH)结合,失去活性。
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剂量使用,不良反应少,偶见过敏性皮炎、恶心、呕吐、腹痛、厌食等,偶致变性血红蛋白症而出现发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当摄入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时,经葡萄糖醛酸酶分解和硫酸盐化的通路饱和,使得未代谢的对乙酰氨基酚进入细胞色素P450 酶系统,使形成的NOPQI 增加,肝内GSH 耗竭,NOPQI 与肝细胞内大分子共价结合,导致肝细胞溶解,引起急性肝功能损害。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及联合用药的增多,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约25%爆发性肝衰竭患者和近50%肝功能异常患者与用药有关,其中,对乙酰氨基酚是引起急性肝衰竭并需肝移植的首要药物[2]。目前,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对乙酰氨基酚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在美国该比例达50%以上。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导致的死亡与年龄较大、男性、饮酒及应用毒品等因素有关[3]。
氨酚伪麻美芬片(日片)/氨麻美敏片Ⅱ(夜片)为复方制剂,日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500 mg、氢溴酸右美沙芬15 mg、盐酸伪麻黄碱30 mg,夜片所含成分除日片外,尚含马来酸氯苯那敏2 mg。正常情况下服用剂量为1次1 片,1天3次,用于治疗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咽痛等症状。感冒灵颗粒每袋重10 g,成分为三叉苦、金盏银盘、野菊花、岗梅等四味中药及咖啡因、马来酸氯苯那敏,尚含有乙酰氨基酚200 mg,正常用量为1次 10 g(1 袋),1天3次,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咽痛。丁兰等[4]指出,对乙酰氨基酚造成肝坏死的剂量阈值为250 mg/kg,治疗剂量为10~15 mg/kg,一次性服15 g 以上者,约80%可发生严重肝损害甚至死亡。但是,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毒量并非固定不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有无饮酒史、营养状况、合并用药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等诸多因素[5]。可因药物的固有毒性引起,也可因用药者的特异性体质导致[6]。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天量不宜超过2 g。本例患者1天内摄入对乙酰氨基酚总量为3.6 g,尚患有乙型肝炎,加之年龄较大、体型偏瘦,肝脏解毒和肾脏排泄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代谢慢,以致在体内大量蓄积造成肝损害。文献报道,合并有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道梗阻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后,常导致急性药物性肝病及肝衰竭的发生[7]。
不良的用药方式,如缩短用药间隔时间、随意增加用药量、同时使用多种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药品及用药期间饮酒,均能增加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风险[8]。药师应做好用药的全程监护,对患者进行安全用药教育,不能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相似的抗感冒药,肝、肾功能不全者应谨慎用药,并嘱患者用药期间不得饮酒或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一旦出现乏力、厌油、巩膜皮肤黄染、肝区不适或肝功能异常,应考虑为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立即停药,给予静脉输液、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促使药物排泄,同时可考虑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腺苷蛋氨酸,还可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对发生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甚至血液透析等支持疗法。
[1]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336.
[2]Larrey D,Pageaux GP.Durg-induced acute liver failure [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5,17(2):141-143.
[3]赖荣陶,谢青.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肝损伤的临床诊治新进展[J].肝脏,2011,16(2):159-161.
[4]丁兰,彭金香.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分析[J].天津药学,2009,21(6):23-24.
[5]肝博士编辑部.药物性肝损害病死率占居全球第五[J].肝博士,2006,(5):68.
[6]刘萱,贾继东.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机制及诊断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22(2):150-151.
[7]孙树刚,黄介飞,任一鸣.非甾体类抗炎药致药物性肝病70例分析[J].交通医学,2011,25(6):596-597.
[8]吴冠男.重视含对乙酰氨基酚药品使用的合理性[J].中国医药导报,2008,5(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