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013-02-01 14:05张红霞
关键词:思潮政治思想

张红霞

(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1]社会思潮是社会演变合力的精神纽带,直接反映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它能够形成舆论、左右社会决策、推进或阻碍社会发展进程,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当前,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这一主流社会思潮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非主流社会思潮纷至沓来。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创造、传播的集散地,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定型时期,容易受到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化解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冲击与挑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中国非主流社会思潮的特点

近年来,非主流社会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时至今日,它具有了诸多新特点。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异常活跃,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所有制结构是单一公有制,与之相适应,意识形态领域比较单纯,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占有绝对优势,其他社会思潮尽管存在,但并不活跃,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较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并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各种社会思潮表现出来,社会思潮因而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它们彼此对立、激荡、消长,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国外思潮不断向国内思潮转化

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技术的日益创新,带来了大众传媒革命,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丰富了信息传播内容,使社会思潮的传播、扩散异乎寻常。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加紧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国际上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经济私有化思潮、殖民文化思潮、利己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享乐主义思潮等在中国广泛传播和蔓延。

(三)更加关注现实利益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非主流社会思潮的现实针对性不断增强,其与现实利益的相关程度明显提高,人们敢于直面改革中存在的那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深层次问题,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度有所提高。而民众接受、传播某种社会思潮的利益动机更加明显,对某种社会思潮支持与否,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思潮是否合乎自身的利益诉求。

(四)更具实践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非主流社会思潮增添了实践性取向,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主导权,并力图导引和影响改革开放的进程。比如,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思潮,它们对改革中出现的权力腐败、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等社会现象的成因和解决途径分别持不同意见。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确性并实现对政府决策的有效影响,二者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了长期的论战。

二、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随着非主流社会思潮的不断传播和蔓延,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等都受到巨大影响和严重冲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造成了部分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各种思潮的涌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产生了消解作用,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发生了偏离。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崇尚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建立在功利、金钱的基础之上,把信仰当成了逐利的工具;部分学生欣赏其他社会思潮,厌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部分大学生在其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论”和“无用论”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也有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深刻认识,一旦被其他社会思潮所吸引,马上见异思迁。受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加上部分大学生不能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因而他们易从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曲折出发,产生社会反差感,以致对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产生怀疑,甚至否定。不少大学生认为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大学生失去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向往和远大追求,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千秋大业。

(二)致使部分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带有狭隘性

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唱衰中国”、“妖魔化中国”,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利益,这种状况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和不满。由于受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爱国心被激起,民族意识被唤醒。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利益等的认同,是一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化的民族情感,是本民族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昌盛的集中体现”[2]。但民族主义是一种维护区域性权利或个别民族利益的思潮,必然在权益关系上和文化传播中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封闭性甚至排斥性。特别是当代民族主义同一些涉外事件发生联系时,往往引发大学生的一些过激言行,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和简单的民族主义冲动,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有些大学生在表达爱国之情时带有狭隘的民族意识,以对峙的思维方式对待国际争端,甚至有些学生期望政府采用极端方式解决,特别是遇到一些国际争端时,显露出狭隘、偏激倾向,理性的选择易被浮躁和喧嚣所取代。

(三)导致部分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

大学生对人生价值具有强烈的诉求,但由于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在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上普遍缺乏明确的选择,往往被各种社会思潮华丽的外表和富有蛊惑性的词藻所迷惑,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在学习、入党、参加社会活动、择业等方面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和功利主义目的。调查显示,对“你努力争取考试成绩名列前茅的目的是?”10%的大学生选择了“获得荣誉证书”,20.3%的大学生选择了“获取奖金”,16.1%的大学生选择了“赢得同学的尊重”,高达53.3%的大学生选择了“为评优、入党、找工作打基础”。另外,在学习中,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毕业后能够给自己带来直接利益和实惠的学科专业,而对那些有利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文学科则不认真研读。他们的入党动机也存在实用化倾向,把入党作为找到好工作的筹码。[3]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人际交往中崇尚物质、轻视精神、急功近利。第二,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大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物质欲望不断膨胀,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把金钱作为个人奋斗和进取的唯一目标,生活方式向世俗化、商品化发展。有的学生为了“手头宽裕”,甚至颠倒了学习与打工的关系。第三,部分大学生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一些学生不顾家庭经济状况,盲目攀比,追求名牌效应,不切实际地过度消费、欠债消费,频频出现“经济危机”。第四,过度注重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社会责任意识减弱。受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影响,在价值取向上,部分大学生凡事从自我出发,更多地关心自身发展的状态和现实利益,是非观念淡薄,对很多不良社会现象缺乏道德批判。有的脱离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盲目进行自我设计,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对立起来,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一些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个人利益。

(四)造成部分大学生背离传统美德

第一,部分大学生道德认知模糊。在社会思潮多样化背景下,由于社会生活各领域同时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使置身其中但又不成熟的大学生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无法形成正确的判断,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主要表现为道德选择的迷茫、道德评价的失范和道德理想的迷失,丧失了对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第二,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一些大学生受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对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接受较快,追求个人中心、物欲至上,沉迷于及时行乐、游戏人生,甚至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导致其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情感减弱。第三,部分大学生道德实践表现较差。大学生凭借多年来所学的道德知识虽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但因极端利己主义作祟,不能形成较强的道德意志,道德践行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4]如在公私利益方面,当代大学生接受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但在具体行为上,相当多的学生希望公私兼容、贡献与索取相平衡。在道德修养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同德性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在实际行动中有些大学生则缺乏内省精神,难以做到“慎独”、“笃行”。在人际交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讲信修睦、谦虚礼让,但在实际行动中,一些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别人采取冷漠的态度。这充分说明了许多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水平还比较低的事实。

三、非主流社会思潮影响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想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适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这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又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契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层次性。但是,不能因为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就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那么,用什么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的最新认识,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当前,无论非主流社会思潮怎样传播,都要坚持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一元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以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价值认同并达成共识。首先是认知认同,其次是情感认同,再次是行为认同,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堡垒

“德育为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必由之路。但近年来,社会上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高校。为了有效地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有些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知识技能等硬件展开,把受教育者置于教育的工业流程之中,把学生按照工业化生产需要的模版制造成了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忽略了对学生生命本身的关注和尊重,忽视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面对社会思潮复杂的现实,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和大学生思想的变化,进行前瞻性的战略思考和超前部署,进一步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堡垒。其一,从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看,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组织和行政机构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和工作目标,各部门要互相沟通、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具体落实。其二,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其三,高校党委必须将诸如利益多元、需求多样、网络普及、思潮多样等社会发展态势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纳入视野,正确评估各种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正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其四,切实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利益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社会思潮以一定的利益要求为基础,以特定的社会群体为主体。因此,要减少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必须重视大学生工作,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利益问题。高校只有真正做到大学生利益无小事,真正关心、维护、实现好他们的利益,大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自觉抵制或放弃各种错误或落后的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6]

(三)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同各种不良思潮作斗争的重要使命,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当前,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注意教学理念的转换。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和个性是“以人为本”的内在需求,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自发为自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与组合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为他们释疑解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第二,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面对当代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合理评价和主动回应。一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说明先进思潮之所以先进的根据、分析落后思潮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揭示某些社会思潮的本质,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影响中明辨是非,有效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二要深刻把握其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特点,掌握其传播的规律,从而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三要正视大学生群体中易于流行的社会思潮的性质,增强评判的全面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四要敢于正视非主流社会思潮反映的社会具体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应,注意对主流社会思潮重要性和合理性的宣传,进而达到以主流思潮引领非主流思潮的目的。

第三,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针对性。目前,必须根据“9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努力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应积极推行专题讲座、演讲、案例、课堂讨论和辩论、社会实践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第四,丰富课外社会实践的形式。一些社会思潮之所以在大学生中有市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仅凭个人在狭小圈子里的感受和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就以为这些东西很深刻、很有哲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将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民生现状,了解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真正能够入脑、入心。

第五,构建自我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都活跃、心理活动都复杂、对新事物接受得都快、对社会问题更关注。他们评价、调节、控制自我的能力不断提高。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实现从被动教育向大学生自主教育转变,这是帮助大学生分析鉴别各种社会思潮的基础工作。如应组织学生成立社会思潮学习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并且把学习心得通过墙报、自办刊物、演讲、报告等形式反映出来,相互交流,促进大学生政治素养的不断提高。

(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人们,要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必须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良性互动。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则起到固定、成型的作用。因此,帮助大学生抵制各种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积极互动,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深化改革开放,铲除不良社会思潮产生影响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成果为基础的。”[7]列宁也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8]社会思潮一般在社会大变革、转型时期出现且传播迅速,这是因为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历史大变局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与新困境。中国当前流行的社会思潮,绝大多数是同改革开放这一历史主题有关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阶层、群体、组织的不断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被唤醒和强化。这必然会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中有所反映,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社会思潮也应运而生。在此形势下,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首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的流行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紧密相关。因而,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公正合理的、使人们能够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经济体制,解决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公正、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其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消除现行体制中的效率不高、官僚主义、暗箱操作、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政治运行中的弊端,完善各种法规和制度,这对净化社会环境、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强化大众媒介舆论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曾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传媒提示或强调的即使是少数人或不公正的意见,也会被受众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引起“沉默的螺旋”的启动,使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产生连锁反应,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的舆论的产生。[9]“沉默的螺旋”理论告诉我们,媒体从业人员制造、传播什么样的信息直接关系到媒体的价值导向。在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对于大学生能否正确地判别是非具有重要作用,要十分注意做好舆论导向工作,使其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首先,大众传媒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多种载体,始终着眼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广泛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次,要提高媒体从业者的责任意识,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水准,加强其自我约束和管理。再次,强化国家、政府对大众媒体的管理与监督。大众媒体在监督社会时也必须受到社会的监督。中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大众传媒犯罪的打击力度,优化舆论环境,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在舆论的推动下广泛传播。同时,要使不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思潮的错误观点及理论受到批判和抑制。唯有如此,才能从源头上限制大众传媒对非主流社会思潮的传播,从根本上监控大众传媒的方向,优化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

第三,规范网络环境。“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接触网络,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正是通过网络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因此,应致力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要运用网络媒体快捷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迅速、直接、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养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入侵。同时,应强化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管,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限制和剔除那些反动思想和庸俗信息,正本清源,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的正确导向。

第四,加强社会主导文化的开放性和宽容性。社会主导文化的宽容性是一个多元社会中各种利益、观点相互容纳、相互协调,避免对抗性冲突发生的必要前提。社会主导文化与社会现实的整合程度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这就要求主导文化不能对在新社会环境中产生的非主流社会思潮一味地排斥,而应当研究其流传的原因,并从中采纳合理的成分,增强主导文化的宽容性,以此减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其自觉抵制非主流社会思潮腐蚀的能力。

当前,不良社会思潮已进入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些与社会提倡的主流思潮相背离的观念。因此,应加强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接受主流社会思潮,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1):36.

[2]张志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因和表现[J].理论探索,2003(4):32.

[3]魏红霞.当代社会思潮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55.

[4]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97.

[5]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3.

[6]黄成忠.论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2(23):195.

[7]马克思,恩格斯.“莱茵年鉴”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 [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

[8]列宁.论民族自决权[M]//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9]吴锡存.大众传媒低俗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江苏高教,2006(3):121.

猜你喜欢
思潮政治思想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