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建设为引领,打造一流的石油高等教育

2013-02-01 14:05张来斌山红红
关键词:石油大学石油学科

张来斌,山红红

(1.中国石油大学 学校办公室,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大学学校办公室,山东 青岛266580)

学科是高校办学特色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1]16因而,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统领和支撑。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年来,不断适应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思路,推进学科发展、优化,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支撑了学校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瞄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造一流的石油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进一步优化了学科生态体系,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油石化学科,学科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

一、适应石油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科发展、完善和水平提高的历程是中国石油大学发展的缩影。学校建校至今,始终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石油石化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学科结构完善、内涵拓展、水平提升,引领学校不断迈向新的发展目标。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科建设历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建期。1953年,因应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培养石油专业的技术人才,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根基,成立了北京石油学院,并按照专门工业院校的模式,确立了早期的办学定位和学科架构。应对石油生产及加工的需要,学校设立了一批石油主干学科专业,汇聚了一批石油工程和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培养了一批石油工业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北京石油学院成为一所学科专业比较配套的单科性石油高等学府。

第二个阶段是拓展期。1983年,在建校30周年时,学校提出了向以工为主、理工管相结合的综合性方向发展。为适应石油工业的发展需要,学校开始有计划地增设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以及一些急需的或短缺的专业,学科专业的数量和类型都得到了较大增加,学校具备了多学科结构的雏形。

第三个阶段是提升期。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立项开展“211工程”建设的高校,学校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科建设,使学科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通过“211工程”建设,强化了学科优势,极大提高了学科的建设水平。2000年,学校获准成立研究生院,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2002年,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第四个阶段是创新期。2005年以来,学校学科建设思路不断创新,学科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211工程”建设继续深入开展,2006年,学校获批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学校借机凝炼学科方向,促进学科交叉,强化石油学科优势。同时,学校面向国家能源需求,围绕优势学科,积极拓展非常规能源等新兴学科领域,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学科建设模式,学科发展呈现出新的活力。

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年来,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建校时,为适应当时石油工业的直接需要,学校建立了适应石油产业链的单一工科的学科结构,包括石油地质、石油钻采、石油炼制、石油储运、石油机械等,这些学科涵盖了当时石油工业生产从上游到下游、从技术到工程的主要领域。随后,又为了适应石油工业作为综合性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以及石油科学技术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的特点,学校开始按照综合性的目标进行学科布局,在保持以工为主的基础上强化理工结合,在发展工程学科的同时加强管理学科建设,实现理工管的综合发展。在满足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学校适应社会发展和办学水平提高的要求,不断对学科类型结构进行调整完善,逐渐发展起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建立起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格局。近年来,学校追踪科技发展趋势,积极加强新兴学科建设,特别是注重建设新能源相关学科,努力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实现了学科结构的不断优化。

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年来,学科建设内涵不断拓展。建校之初,石油工业对石油专门人才的要求非常迫切,加上当时学科基础较差,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学科建设主要体现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但在随后的发展中,学校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支持,学科水平的提高需要科研工作的支撑,同时,石油工业发展也向学校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科研课题,因而,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学科建设中开始兼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加强科教结合,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带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学校学科功能更加完备,经过“211工程”建设和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学科已成为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合作交流、成果转化以及开展社会服务的综合平台,学科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基本建设中的统领作用越来越强。

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构建优势学科生态体系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转教育部后,学校主动融入国家的创新体系,适应国家能源发展的战略需求,为应对新形势对学校发展尤其是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挑战,学校确立了以建成世界一流的石油石化学科为核心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

学科是人类对知识体系的划分,不仅是认识论层面的逻辑划分,更是基于社会学层面的实践划分。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2]在研究型大学中,学术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展开,而问题本身并不局限于学科的边界。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科特色鲜明,优势集中,但要适应科技发展的形势、适应产业升级调整的挑战、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突破学科疆界,立足科技发展前沿,增强学科建设的前瞻性,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按照“强优、拓新、入主流、求卓越”的学科发展思路,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围绕优势学科,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交叉渗透、基础雄厚、国际性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学科体系。全面提升学科的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使学校成为石油石化行业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一)凝练方向,强化优势,构筑学科高地

建设石油石化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国石油大学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石油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必由之路。学科建设必须遵循“长板理论”,最强的优势学科代表着学校最高的办学水平,同样,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境界也代表着一个学科的高度。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使其每个学科都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但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学科是世界顶尖的学科,一批学科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一所大学,如果有一个或几个一流的学科,或独具特色的学科,这所学校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影响。[1]19但是,资源总是有限的,高校学科间的资源竞争不可避免,有限的资源需要在多个学科间乃至在一个学科不同研究领域和方向间进行优化配置,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因而,学科建设要坚持做强“长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策略,必须集中力量,选择最能发挥学校优势、最有可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学科重点建设,率先发展,形成特色。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适应国家油气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面向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方向,进一步在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凝练了学科建设方向,突出特色,追求卓越。在“211工程”建设中,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瞄准学科前沿,精选研究方向,加强重点建设,大力强化重点学科的优势。学校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为依托,重点建设“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理论与技术”、“复杂油气工程理论与技术”及“油气高效清洁转化理论与技术”3个子平台。通过平台内的石油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将油气资源领域传统优势学科方向凝练为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学科方向。学校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成了中国石油大学的品牌,使之具备了鲜明的特色与明显的优势,并由此凝聚了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得了高水平自主创新性研究成果,解决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与转化中的重大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石油学科的部分优势方向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为中国石油大学的石油石化学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规划,促进交叉,拓宽学科领域

学科发展受社会需求和科学发展的双重影响,具有阶段性。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越来越细的同时,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各个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学科新领域不断涌现,众多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迅速形成。在此形势下,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应根据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研究方向,立足前沿,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研究领域,从而形成新的学科优势。

进行学科建设,必须做好学科规划。学科规划必须具有鲜明的指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积极适应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需求,以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学科体系为目标,以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为基础,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拓宽学科领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还不断整合学科建设资源,积极改造传统优势学科,加强对新兴交叉学科的扶持。通过搭建交叉融合的学科平台,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建立灵活多样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实施特殊的人事和科研激励政策,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学校重点发展了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低碳能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生物工程、非常规能源、新能源、能源发展战略、能源政治、能源舆情研究等前沿交叉学科。石油天然气安全工程、低碳能源工程以及能源发展战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了北京市重点学科,能源化学工程本科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2012年,学校成立了“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创新力量,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使学校在非常规油气领域取得了发展先机和战略制高点。

(三)注重基础,加强创新,夯实学科根基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一所大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科较为齐全,拥有文理基础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交叉学科,并使学科间互动互补,共同发展;从科学学的角度来看,文理基础学科以揭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为主要目的,是知识的源头,是应用性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没有雄厚的基础学科,应用性学科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发展后劲和重大突破,学校就很难上层次、上水平。因此,学科建设不是单一学科建设,更不是齐头并进的平衡建设。在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特色学科组成的大学学科生态系统中,不同学科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发挥着不同且互补的功用。主体学科引领性的功能、主干学科砥柱性的地位、支撑学科奠基性的作用、特色学科标志性的特征显示了学科之间建设方式和建设力度的差别:夯实主体学科、发展主干学科、培育特色学科、扶植支撑学科。大学学科建设要重视优势学科的发展,也要关注支撑学科的建设,以保证优势学科更加突出,主体学科得以加强,特色学科得以发展,一般学科得以兼顾,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

中国石油大学的主干学科以石油石化应用性学科为主,工程技术研究力量强,基础学科相对薄弱。为此,学校实施以工带理、以理强工、依托优势、协调发展的策略,坚持“学”与“术”并重,进行学科院系调整,构筑大的基础学科平台,立足构建合理学科生态,发展理科和支撑性学科,按照“入主流”的目标,强化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力学等基础学科的建设,加强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支撑学科的建设。学校支持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注重长期积累,强化学术底蕴,增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提供高水平的理论与技术成果,为石油石化主干学科提供坚实的支撑。

(四)汇聚队伍,培育英才,搭建学科平台

学科建设内涵丰富,包括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的确立、学术队伍汇聚、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科文化培育等诸多方面。要建成高水平的学科,需要在各层面加强建设,弥补学科发展的短板。其中,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至关重要,高水平的队伍和高层次的平台,才能产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崇尚创新、求真求实的学科文化,促进学科良性发展。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依托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依靠学术队伍和科技平台建设支撑学科发展。大力实施各类人才建设工程,以高层次人才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着力培养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以搭建发展平台、优化事业环境、加强合作交流为基础,拓宽吸引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渠道,促进队伍规模和结构的全面优化;以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资源管理制度为保障,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近年来,学校抓住国家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结构调整的契机,大力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人才三类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形成了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学校还围绕国家任务、行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重大关键技术等需求,重点建设了重质油、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大力改善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汇聚了大批能源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提升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

三、多位一体,整体推进,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中国石油大学深入把握学科建设的丰富内涵,把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学科建设统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同时统筹资源,通过调整结构、重点突破、系统推进,实现了学科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学科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近10年来,学校围绕主干学科积极布局,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3个增加到11个,博士点由12个增加到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由3个增加到3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由1个增加到4个。目前,学校的硕士授权学科覆盖了8个学科门类,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优势互补,初步形成了覆盖面宽的学科布局,以及层次较为合理的学科结构。

重点学科建设方面,经过“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项目”、“211工程”建设,学校重点学科水平稳步提升,新增了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十二五”山东省重点学科,学科总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石油石化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工程学、化学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学科排行前1%,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排名第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排名第二、“安全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七、“地质学”排名第八、“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第十、“机械工程”进入前30%。

(二)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研究领域大幅拓展

2000年以来,学校大力加强平台建设,新增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石油勘探等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和1个研究中心,6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8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积极适应国家油气发展战略,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整合相关学科优势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平台硬件条件和实验设施大为改善,有效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

近年来,学校加快了新能源、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勘探与开发新兴学科领域的布局。2012年,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由中国石油大学牵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三大国有公司协同,联合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政府部门,整合相关领域国内外的优势资源,成立了“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瞄准非常规油气科技前沿,开展高水平的协同创新研究。由此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引领了企业科技进步,推动了高校与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极大增强了中国石油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能力。

(三)学科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中国石油大学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现在,已建立起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现有院士7人(含双聘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9人,北京市教学名师9人、山东省级教学名师1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6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2012年,“复杂油气井钻井与完井基础研究”学术团队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中国石油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坚持以学生为本,以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学校深知,高校中创新性实践教育的诸要素——学科、指导教师、研究条件、学术氛围等都集中反映在学科建设工作中,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难以持续地规模化培养创新人才。[6]为此,学校以加强学科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实践教育,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国际化人才三类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以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篇、提名12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4篇。学校还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达到研究生总数的40%以上。自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在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大庆油田等112家石油石化企业组建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联合培养基地)。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成为国家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2006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5项。为了适应中国石油工业海外发展的需要,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多规格、多元化、多语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石油工业“走出去”的战略提供了急需的人才支撑。

(四)科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学术交流日趋活跃

中国石油大学依托学科平台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紧密围绕石油石化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思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水平,成为负责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研究项目的高校,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和特色技术。2006年以来,新增油气重大专项研究项目1项、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依托单位的“973”项目7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3项、企业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1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99项。2013年,学校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世界顶级综合类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了学术论文。

中国石油大学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学校与国外6家大型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重油、催化剂、页岩气等领域的合作研究;获批建设“重质油化学与开发技术”等5个创新引智基地;多次承办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如“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国际高等教育与能源学术论坛”等,并已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部分学者在国际组织和学术期刊任职,提高了学校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四、注重内涵发展,打造一流的石油高等教育

中国石油大学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改革、调整和完善,使学科建设具备了坚实基础,形成了良好局面。但是,对照国家的要求和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需要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在学科建设方面找准目标、理清思路、创新举措,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以创建一流的石油石化学科为引领,打造一流的石油高等教育。

(一)稳定学科布局,加强内涵建设

目前,随着国家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改革,高校的学科布局已基本完成,学科发展进入了总量稳定、动态调整、提升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石油大学将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进一步巩固近年来开展学科建设的成果,夯实基础,突出优势,促进交叉,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此,要实施攀登计划,加快将主干学科建成国际一流学科的步伐;实施培育计划,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实施提升计划,促进支撑学科和基础学科向国内一流学科迈进,加快形成围绕主干、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科体系。

(二)强化学科评估,提高建设质量

中国石油大学将分类构建学科评估体系,积极开展多层次和类型的学科质量评估。国家重点学科紧跟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国际水平评估,积极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各级重点建设学科进行绩效评估,提高建设效益;对部分弱势学科实施诊断性评估,优胜劣汰,对评估落后且无发展前景的学科点启动退出机制,强化学科点的自律意识、质量意识、危机意识,促进学科主动发展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学科监测、评估信息系统,进行学科状态评估,为学科建设提供决策支持。通过构建以上4个层次的评估体系,大力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

(三)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协同创新

中国石油大学将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面向中国油气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推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与政府、企业等各界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继续建设支持行业技术创新的科研实体,大力研究企业的技术难题并实现成果转化。要大力推进“非常规油气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现平台共享、承担非常规油气领域国家和行业的重大科研任务,协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现非常规油气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及成果共享,将该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非常规油气领域学术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前沿技术研发基地和高层次优秀人才汇聚基地。

(四)以队伍建设为主体,提升学科国际化水平

中国石油大学继续大力推进“特色化、国际化、人才强校”战略,以学科队伍建设为主体,突出“工程化”和“国际化”背景,提升学科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要把高层次拔尖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以及创新团队3支队伍的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为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大力营造尊重学术的良好氛围,着力打造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

在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将瞄准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以学科为重点,以教师为主力,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根本目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和大型企业的科技合作;要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加强创新引智基地建设;要与国际上相关学科的发展进行比照,加强跟踪和研究,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和做法;积极争取和举办各学科领域有影响的高水平国际会议,加大对在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和申请国际专利的支持力度,力争产出一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不断提高中国石油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努力创造中国石油大学更美好的明天!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2]刘则渊.论科学技术与发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7.

[3]恩格斯.致符·博尔吉乌斯[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5.

[4]纪宝成.科学制定学科规划 大力加强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3(2):6.

[5]王战军,翟亚军.论大学学科建设中的战略思维[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0):19.

[6]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2.

猜你喜欢
石油大学石油学科
石油石化展会
【学科新书导览】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奇妙的石油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东北石油大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