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理性依据、路径选择与实践意义

2013-02-01 11:49朱荣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朱荣英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关于坚定“三个自信”问题的论述,这对于我们始终保持高度的理性自觉和理论自信,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理论航向,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仅就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理性依据、路径选择与实践意义问题谈一些浅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理性依据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一贯追求与自觉行为。坚持这种自信的理性依据,首先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实践情怀、厚重学养与精神魅力。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学脉渊源上看,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及其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也包括其追随者在实践中的创新与拓展,包括列宁主义阶段以及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和实践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文化根源和阶级斗争根源,但这些条件只是为之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可能,只有通过经典作家的思想创造和革命实践,这种可能才会变成现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创新活动具有深厚的实践情怀,他们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恪守的宗旨与理想,他们把这一宗旨与理想诉诸实践活动,不仅一以贯之地把崇高理想目标植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之中,确立了实现目标的可靠力量、路径和方法,而且与时代发展的实践需要紧密结合,使这种理想追求获得了真实的实践意义并成为一幅明晰的现实图景,所以说他们是集伟大的理论家和革命家于一身的伟大天才,其理论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时代性、针对性,他们的全部科学研究都是同革命实践与时代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进行“书斋里的革命”,更鄙视那种简单的文字游戏,“我不主张我们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2]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只存在写进生活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而不存在本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创造不是离开世界文明的大道而闭门造车、异想天开的抽象玄想,而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才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是在实践中产生又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并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体现着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基本路线和国家意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确不是一般的学说,而是实践性的学说,它的鲜明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并有效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以赢得时代、赢得人民、赢得未来;它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因为它的创始人的逝世而中止,也没有因为某个权威者的宣言而终结,而是在实践中不断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如果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可能赢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可能有我国的改革开放战略并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我们党就不可能站在时代与历史的高度来进一步指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不可能使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见重并活跃于当今世界。正是凭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实践情怀、厚重学养与精神魅力,才使得马克思主义获得了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正是凭借他们艰苦的理论探索与开拓创新,才为后人打开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广阔空间。惟其如此,我们今天学习并运用这种实践性、时代性和大众性的科学真理,才能从根本上坚定理论自信,获得无穷无尽的理性力量,并赢得光明的未来。[3]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理性依据,还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根源于无产阶级那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仅提供了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与各个时代的革命实践以及具体策略紧密相联,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解放全人类并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认识工具,而且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就来源于它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源于它鲜明的政治立场,它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真倾听人民的呼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使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方向自觉顺应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还来源于它崇高的社会理想,它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它所确立的崇高社会理想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同时,它又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路径选择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努力在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未来动势,使我们党才能永远保持先进性并不断走向成熟与自觉[4]。在理论学习和具体工作中,要坚定理论自信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与主观世界。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自信就在于他们特别注重事实,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根据来看问题、办事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坚信,如果从各种事实之间的联系中去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那么理论就具有巨大的现实性力量和掌握人民群众的足够魅力;如果不是从整体上去系统地掌握事实,而是从各个孤立的所谓“事实”出发,那么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5]。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从改革开放的生动事实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并且还要结合新的具体事实进行深入阐发和灵活运用。总之,只有注重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鲜活事实,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实现彻底的唯物论与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科学态度与辩证方法的统一、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其次,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努力“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6],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7]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就能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创新之源,也是我们治党治国的重大政治智慧。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确立的过程,就是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认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增强党的自信心和公信度。重视理论创新和理论自信,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注重理论创新和自信,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和力量之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甚至出现挫折。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这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根本要求,也是科学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还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行动指南。

最后,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必须真正顺应时代发展,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努力在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作为创新源泉,以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创新目的,以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作为创新动力,以研究和解决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创新着力点,以研究和解决“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8]作为创新路径,不断拓展理论创新的新视野,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新进展,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的根本要求。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必须真正恪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使之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创造力。在与时俱进中走向自觉、在理论创新中保持自信,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内在统一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要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地融入实践,吸纳鲜活经验并进行理论创新;要坚持以创新的精神奋力开拓,使党的全部理论创造和具体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应有的科学内涵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今天,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具体要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努力在掌握科学的理论体系上下工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工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工夫,坚信马克思主义管用、可行;二是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提高它的公信力;三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信仰,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四是必须自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并结合当代的实际情况来加以领会,努力分清哪些是应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应该破除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附加在马克思主义之上的错误观点;五是必须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的旧观念、旧做法和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实践意义

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并实现理性自觉,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意义重大而深远。[9]当前理论界浮躁之风弥漫,理论创新动力不足,僵化保守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与西方社会的巨大落差,催生了中国当代不少人的浮躁心态、自卑意识、信仰缺失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修辞学转向”[10]就是典型的一例。研究者强调从对生活本身的重视转向对表达精神生活的语言修辞方式的研究。这样,虽然新的语言元素、新的概念、新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但真正富有创新意义的思想和理论越来越少。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思想者在思想领域从事理论创新的工作,是对思想本身的再造与创生,而非语词的花样翻新。放弃了独立思考、锐意进取的意念,就很难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内部去进行独创性的思考,也无法承担起独立思考的职责和文化传承的使命。当学者们热衷于对文化碎片的切问、政治权谋的反刍、名流隐私的窥察、低级趣味的猎奇时,主导价值的反思、时代课题的把握、历史走势的洞见、实践本质的究问,就统统被边缘化了,历史理性的探索和时代精神的追问以及文化传承的担当意识与革新时代的社会良心,则统统消散于平庸之中。如果修辞发达、思想缺席、品格趋下、意义放任,那么在文人们操作出来的所谓文化视界和精神性事件中人们就很难体验到生命的活力与精神的鼓动,而只能感受到生命的颓废与思想的堕落。总之,一旦理性研究的深度被抹平,思想的意义整体也就被消解了;而一旦扼杀了思想创新的灵性、窒息了文化前进的内在活力,理论研究也就穷尽了自身,一切可能实现思想创新的空间自然就被各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东西所填满。[11]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重建理论创新的基础,需要思想担当的责任意识,需要有深度的精心谋划和深厚的理论基质,更需要学者们具备理论创新的志趣和能力,而不能一劳永逸地躺在前人的理论成果上大谈什么“文化休闲”或“思想淡定”。[12]在当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大潮中,各种各样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这使得信仰争夺日趋激烈。如果学者们面对各种挑战、质疑与诘难,仍然僵化保守而固步自封,就无法构筑起坚强的思想防御阵线和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抵御多元异质文化的解构与颠覆,更遑论搞好理论创新并在政治上、理论上不断走向成熟与自觉了。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这对于我们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引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1]意义非凡。

另外,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对于走出种种理论认识误区也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理论界,认识上的种种偏差和误区,使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科学性、实践性、有效性遭到质疑和诘难,从而直接威胁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与理性自觉。比如,有的人只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充满自信,只承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理论首创,而对一般学者在研究活动中所形成的点点滴滴的发展则不予认同,将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性、历史性、集体性的事业人为地寄托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而将人数最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集体排斥在了理论创新之外;又如,有的人只注重借助西方理论框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细胞性的、因子性的创新和发展,只注重对之补充新的语言元素、新的表述方式、新的理性资源,而不重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并对之进行综合创新,不重视在其理性根基处与社会的内在本源处进行培根固本;有的人只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实践经验的提升,注重新观点、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新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而不重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获得的阶段性发展、层次性跃迁、体系性构造……这些错误认识的根源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自信,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科学性、实践性、有效性表示怀疑。因此,走出这些认识误区,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坚定创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勇气与信念。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3]朱荣英.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视域中的各种诘难及其理性实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4]田心铭.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5.

[5]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6]朱荣英.马克思主义在逻辑与历史统一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些体会[J].开封大学学报,2012(4):1.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

[8]人民日报.担当历史使命的坚强领导集体[N].人民日报,2012-11-16(6).

[9]李春华.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N].光明日报,2012-07-11(2).

[10]俞吾金.重建思想的维度[N].社会科学报,2012-08-30(1).

[11]陈锡喜.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尊、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J].教学与研究,2012(10):26.

[12]李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需要正视的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6(4):1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