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采”竞赛与中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2013-02-01 10:51:36王霜玲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风采征文语文课程

王霜玲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福建 厦门 361024)

“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性质和规模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 “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是2004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而创办的一项面向全体中职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包括征文、摄影、设计、动漫、才艺表演等多种符合中职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的竞赛项目。各竞赛项目均以“弘扬民族精神,树立职业理想”为主题,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中职学生,具有“重在参与、重在过程、重在激励”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活动每年开展一届,至2011年已是第八届。几年来,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展示中职学生文明风采,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等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该竞赛活动不断改进,提升规格,目前已成为由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面向中职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2011年的第八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全国共有52943名学生参加了决赛。可见,这一竞赛活动已成为目前参赛人数最多、获奖人数最多的、面向中职学生的全国性赛事之一。

中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依据

在“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项目中,征文比赛、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才艺表演中的演讲等,都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验。在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边对参赛学生进行指导边实施语文教学活动,因此,“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实际上已成为一项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教学内容或服务于学校课程教学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对能够转化为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或者服务于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各种条件,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中职语文课程资源。2009年3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 “大纲”),在“教学实施”部分的第二点,提出了“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的教学建议。对此,大纲要求中职教师“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中职学生参加“文明风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或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乃至为自己的摄影作品起一个画龙点睛的标题,都是语文实践活动。因此,有目的、有规划地将“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作为中职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无疑是对大纲建议的准确理解和积极实施。

以第八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例,此届共有竞赛项目五类十一项。其中,“中华民族共命运、心连心”、“创业之星”、“感恩的心”、“我身边的诚信”等四项征文类比赛和“心绣未来”演讲比赛是直接以学生的语文说写能力为参赛的技术载体的。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中规划书的撰写,“职业和生活中的美”摄影比赛以及 “Flash动漫比赛”中标题的拟定,也都涉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的征文、演讲等项目的设置,符合语文教育的最终理想和目标,有利于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实践。从学习理论角度看,“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各项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学生可以这一活动为载体提升语文知识和能力。从教学理论角度看,“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征文、演讲竞赛指导,是一项需要语文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能力来驾驭的工作,以此为载体,语文教师可很好地展开语文教育和教学过程。还有一些竞赛项目,需要学生对参赛作品的技术表现作一定程度的文字表达,语文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可见,将“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是大有可为的。

开发策略

(一)对“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项目进行筛选、分类

一是选出可直接作为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比赛项目,优先开发,纳入语文教学活动。根据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先性原则,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在充分考虑课程开发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并使之优先得到运用。第八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的征文和演讲项目,是需要学生直接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完成的,这两个项目应该成为首先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学生参加这两个项目的比赛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比赛项目的规定写文章和作演讲。如何写好一篇征文、如何做好一个演讲,这些都应该优先纳入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中。

二是从间接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比赛项目中挖掘可服务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因素。中职语文教师可从语文能力运用的角度,协助这些项目的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帮助学生,优化参赛作品的文字表述,或提升作品的立意。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中,学生除了要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思考和规划,还必须将自己的思考和规划通过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规划书的写作,这就涉及写作能力的运用。在“职业和生活中的美”摄影比赛和“Flash动漫比赛”两个项目中,学生除了须运用摄影、构图技术、计算机Flash软件技术等创作作品外,还要给自己的作品确定一个标题。一个好的标题是优秀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应该表达出作品的内容,更应起到画龙点睛、提升作品立意的作用。而作品标题的拟定,就涉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因此,从语文能力运用的角度,优化设计类、摄影类、动漫创作类项目参赛作品的文字表述,或提升作品标题的立意,也可成为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

(二)根据不同竞赛项目,拟定适当的指导方案

近三年来,“文明风采”竞赛活动项目设计追求“稳中有变、与时俱进”,竞赛项目和日程相对稳定,既保留了深受中职学生欢迎的多数项目,又根据党和国家的新要求及形势变化,对个别项目作出适当调整。例如,第八届竞赛将第七届已有的征文项目“资助政策助我成才”调整为“感恩的心”,在保留原项目主题的同时,拓宽了征文的题材范围。主办单位在竞赛项目的设计上,已考虑到便于学校把竞赛纳入工作计划,和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吸引更多中职学生和教师参与。因此,依托“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发不同竞赛项目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完全有条件的。

对于征文和演讲比赛,应根据不同项目,制定参赛作品创作的指导方案,组织学生以参赛为载体,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开展语文实践,生成参赛作品。以“创业之星”征文比赛的开展为例,学生要完成一份参赛作品,必须要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某位创业有成的毕业生,然后对毕业生进行采访,多方面搜集资料,分析和再加工材料,深入思考毕业生创业的过程,领悟毕业生创业的勇气和艰辛,最后形成自己的心得和感悟。上述内容要最后成为一篇文章,离不开学生的写作过程,而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过程。语文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相应的参赛计划。计划应包括何时及如何组织参赛学生开展采访活动,如何对学生的采访进行指导,应教给学生哪些具体的采访技巧。接着,就多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剪裁,加工。这时,可适时教学生如何提炼中心思想,取舍材料。文章写出初稿后,要进行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可以教学生如何根据文章的中心增删材料、润色文字等等。当一篇参赛作品完成,学生实际上已进行了一次写作能力的实战演习。其他征文比赛项目、演讲比赛项目的指导,也应按照这样的思路,将写作或者演讲作品的生成过程变成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完成既定任务的实践过程。通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文课程中的诸多写作理论知识、口语交际知识,学生在运用中都能获得切身体验,语文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对于不是直接以语文活动的方式参加比赛的项目,语文教师不一定是主要指导教师。如职业生涯设计、Flash动漫设计、摄影等比赛项目,更多地依靠相关专业技术教师的指导。不过,语文教师可以在这些项目参赛学生需要的时候,适时地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优化参赛作品的文字表述,或提升作品标题和立意,使作品总体表现出更高的品质。

此外,特别应注意,参赛指导应遵循适应性原则,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情况。对于某一竞赛项目,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愿意参加。教师在以“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不宜一刀切地要求学生参加某一项目,而应给予学生选择项目的自由,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比赛项目。对于不同项目的参赛学生要分别进行指导。

对中职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影响

(一)促进中职语文教师增强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在长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参考书、教学进度及考试形式,课程资源大多是由国家或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审定的、教育出版机构提供的教材。中职教师往往只考虑如何把这些现成的、相对不变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割断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把语文教学局限在了书面语言的机械训练上。2009年的大纲提出的“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教学建议,实际上正是召唤广大语文教师去寻找、发现和挖掘课本之外的大量鲜活资源,充实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和途径。但目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仅仅关注教材的现象仍然普遍。中职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使得中职语文教学难以突破长期形成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的教学局面。教师有计划地、系统地指导学生参加“文明风采”征文及演讲竞赛活动,是一个突破教材局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在有计划的、系统的指导过程中,当教师认识到这一指导活动过程即是课程资源开发过程,那么其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必然会得到强化。可见,这样的实践经验可促进教师增强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养成突破教材教语文的眼光和胸怀。

(二)培养学生形成 “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仅采用现成的、固有的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形成了语文教学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主义的倾向。表现为,在课堂中,教师是主宰,是权威,以“讲”为主的教学活动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师更多地从如何教学的角度来考虑对课堂的组织,考虑如何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与此相适应,学生也就养成了“唯师是听”、“唯师是信”、消极等待教师进行知识灌输的学习方式,放弃了主动通过实践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学习途径。实际上,大纲召唤广大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就是要我们关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就是要我们将鲜活的课程资源引人课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建课程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系统指导下参加“文明风采”征文及演讲竞赛活动,就是一个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在行动的、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样本。这样的过程,必将启示学生: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材分析、知识点记忆。在参赛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来自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敢于和乐于尝试“自我建构”学习材料,形成通过语文实践活动 “自我建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方式。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 “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其初衷是作为一项德育实践活动创办的。其竞赛项目丰富、赛事规模宏大,以及历年赛事积累形成的一套较稳定的组织竞赛规则,使得这项赛事中的诸多资源可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为语文教学提供实践活动平台。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有利于我们研究这种开发对于转变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

[1]“文明风采”竞赛组委会办公室.“文明风采”竞赛三年来的工作回顾[EB/OL].(2011-12-20).[2012-01-17].http://114.251.211.6/jnp/ReadNews.asp?NewsID=367.

[2]刘秋明,马斌,翁孝川,陈华冰.展示中职学生文明风采 增强德育实效性吸引力[N].中国教育报,2009-12-25(3).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59-63.

[4]王爱华.职业学校应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61-63.

[5]赵朝霞.改革语文教学 实施创新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4(6):36-37.

[6]姚冬琳.中小学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方式与途径[J].教育探索,2008(2):68-69.

[7]张文军,李云淑,王俊.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段兆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原理与策略[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风采征文语文课程
学人风采
现代语文(2022年9期)2022-10-10 09:52:00
学人风采
现代语文(2022年8期)2022-09-01 10:34:26
“图图话话堡”征文
学人风采
现代语文(2022年5期)2022-05-24 04:27:44
下期征文
庆丰收 展风采
第49期“征文要求”
第49期征文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