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新,变中求通
——新课改语文教学常变常新例谈

2013-02-01 01:35潘素平
中学语文 2013年12期
关键词:新课改课文语文

潘素平

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程对“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具有独特功能。

如何使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都攀登到相应高度获得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呢?这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说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像一次茫茫大海中的航行,那么新课改理念就是那灯塔;如果说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是一场音乐会的盛宴,那么教师就是指挥家。指导需要智慧,指挥就是艺术。

下面介绍一下笔者以守正出新为原则在课改中摸索到的打破传统、变中求通的做法和粗浅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革新方式,明确分工,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传统的备课方式大体上是“单干”,遇到疑难再相互交流。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单位时间内学习容量大,改革备课方式势在必行。这需要备课组长根据教师的专长特点,安排教师分担单元备课量,以便集中时间透彻分析教材,深入钻研,把握重点和难点,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形成共案。其他老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特征,做适当的调整,形成个案。我们在新课改的洪流中,群策群力,把多个个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在团结奋进中闪射出许多智慧的光芒。

教授《琵琶行》时,我们就别出心裁地运用比较教学法。比照正文和序言时,挖掘出一个教学写作的机会——描写的艺术效果的教授。正文有关“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的描写内容既增强了画面美,又渲染了凄清氛围,烘托依依不舍的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序言重在阐明事实,正文重在展现画面;序言内容像一棵树,只有枝干,而正文内容也是一棵树,却枝繁叶茂;序言内容像一个老者,骨瘦如柴,正文内容却像一少女,血肉丰满。通过比较教学这篇课文,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守正出新,这新知识点对学生重视作文细致描写颇有启发,改变了不少学生写作只知平铺直叙的缺陷。

二、传统课文,结合现代,走出文本,扩展视野

久经课堂的教师对一些经典名篇的重难点已熟烂得倒背如流,他们往往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学生,用相同的方式一次又一次传授着相同的内容。忽视时代要求和学习对象的并非一成不变,教学容易变成老调重谈。水因常变而常新,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呢?教学循规蹈矩,不求变通,何谈创新?

配套课改编写的教材新选入的很多课文有很强的时代感,即使经典名篇,也突出紧密联系现实的特点,要求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前人的思想。另外,一些传统文化隔了2000多年的时空,被现代气息包围着的学生们阅历尚浅,他们对时代背景的认识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这就更需要教师多动点脑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想穿越时间隧道,走进古代,走近古人,通过文化的浸染,帮助他们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我们学习《氓》、《孔雀东南飞》时,学生对女主人的评价呈现多元化,有人就表达出较为新潮的思想。他们的激进毋庸置疑,可是面对理解古人脱离了当时实际的误读,我们也不能置若罔闻。

怎样让他们真正走进历史,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呢?一番反思之后,我用组织活动来补救,拟定了讨论题目《中国古代“弃妇”产生之根源》。师生携手查阅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反复和历史对话和古人交流的过程。最后,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形成文字在讨论活动中交流。

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而不设计研讨活动让学生深入体悟,这种重知识、轻过程的教学还没有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新课程理念“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不也就成了一句只停留在纸张上不落实在行动中的空话?

一篇课文好比创作者给我们搭建的一座沟通古今长河的桥梁,但是学习过程仅仅以文为本,那么学生们也就如同隔河相望。只有利用活动,给学生们多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有关信息的机会和平台,才能让学生走过桥梁真正地来到河的彼岸。如果老师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多一点,关注语文人文性少一点;重视知识与技能多一点,关注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少一点,不让学生透过课文这滴水去看传统文化这片大海,那么,学生们阅读了,但鉴赏了吗?学生们接触了,但理解了吗?学生对作品传递的思想是事不关己,不关痛痒,还是触动心弦,引起感情共鸣呢?

三、适时调整,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凸显主体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凸现出来,师生交流沟通的方式不是完全按照备课时设计好的方式进行的,计划赶不上变化,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有时候师生对话交流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是我们备课时始料未及的,如果我们推翻事先备好的方式,能随机应变地用需要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之佳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我们学习《祝福》,探讨鲁镇民众的麻木,分析那些愚昧的男女咀嚼赏鉴主人公痛失爱子的悲哀。当同学们在底下唏嘘感叹着旧社会麻木民众的残忍时,我灵活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对话。他们准备了一段精彩地对白:甲(祥林嫂):我真傻……乙(听众):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顺变!阿毛的死不是你的过错,你要明白不是狼吃了阿毛,而是这个旧社会吃了阿毛!你还年轻力壮,请相信自己,走出阴影,摆脱旧伦理的枷锁,仍能体会到快乐!

这个对话的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既锻炼了交际能力,又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封建社会吃人。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看,活动让文本唤起人类应有的情感——对不幸者的同情。同学的展示成果告诉了我们:在阅读中,他们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看自然,季节在不断地变换着世界的色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很精彩;听音乐,乐师在不断地变换着曲调的旋律,我们觉得这支乐曲很动听;学语文,老师在不断地变换着教学的方式,我们觉得语文学习很快乐!多年来,看着学生们盼望上语文课的神情,感受语文课上活跃的气氛,我想说:在老师艺术、智慧地指导下,守正出新,变中求通,语文学习就像那秀水一样,流出灵动的光,溢满眩目的彩!

猜你喜欢
新课改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背课文的小偷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背课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