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易对中国设计的启示

2013-01-31 11:19高翠萍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周易传统建筑

高翠萍

(枣庄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一、研究周易对中国设计的意义

《周易》作为中国的经典著作,即使有所谓的迷信思想之书的评论,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书中记载和流传着中国大量的关于传统建筑的资料和信息,也是现在探索我国国代建筑的起始著作。《周易》中的很多部分和经或者传都有大量关于建筑的记载,是研究古典建筑的一个重要的著作。建筑对于模数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所以《周易》中对于天文地理、数字和模数之间都有很多研究,同时这些研究对中国的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古典传统建筑体系一直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风格和发展体系,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史长远并且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周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记载对我国建筑体系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我国有很多重要的对于传统建筑的历史研究都在《周易》一书中均有记载,并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和介绍,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理论资源库。对于《周易》中的其他方面,比如对于宗教礼法等的记载也同样对中国的传统建筑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的建筑风格的体系建立创造了方向和氛围。

1.民族文化之根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历史文化发展非常灿烂深厚。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更是丰富,有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中医、养生、气功等等,而这一切的根源都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周易》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周易》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所有的王公大臣,无不认真地研究它,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保卫国家,提高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的思想准则。几千年来,《周易》的思想始终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标准的核心,是历代协调社会人事行为的基本准则。它在社会上是区分是非,划分正人君子和无耻小人的试金石,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处世为人的道德标准和基本道德修养的境界,为推进中华民族成为世界文明礼仪之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周易》思维方式还是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思想武器。这种东方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直观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它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凝聚点和核心,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入民心,存在于人民的自觉意识和潜意识之中。

《周易》还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数学,天文历法,生物,中医学,古代建筑等等任何科学的进步都离不开《周易》,它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源。

中国的设计需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从《周易》中吸取营养则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途径。

2.创新变化之道

设计离不开创新,而《周易》正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方法。《周易》的主要内容是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周易》中包含着丰富的“变”的思想,“变”虽不一定是创新,但创新是离不开“变”的,且《周易》中“变”与“新”是紧密联系的,《易·系辞上》有载:“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所谓“生生”就是不断产生新事物,可见《周易》中的“变”就是创新。

《周易》的“易”可由“变易、不易、简易”三层涵义来加以认识:(1)变易,意谓世界万物都经常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2)不易,指的是上述运动是客观的,均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易·系辞上》有载:“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阴阳,乾坤”各有其道,阴阳虽处于运化的变动之中,但其中的“道”是不可改变的。(3)《易·系辞上》有载:“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它表明,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即乾坤之道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可见,不易、变易、简易之理构成了《周易》的基本哲学观点和哲理体系,这三个方面是创新必须遵循的。

“易”的运化一方面要遵循“道”,另一方面又要冲破旧道的束缚,促进“道”的“日新”。清代李光地就认为《周易》是讲“生”的,他在《周易折中》中说:“一阴一阳,无时而不生生,是之为《易》”。

《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所谓“生”,乃是“世界”并非本来如此,亦非一直如此,而是生生不息、日新月异。所谓“创新”,就是“无中生有”,从被认为是“不可能之处”生出“有”来。“无中生有”的前提是“有中生无”,所以,创新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因为”中国的道”是指自然的道和天道。

因此。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不是分开的,而是二者的融合、和谐和统一,人遵从道和自然的召唤。不论青铜器时代或旧石器时代制造器物的笨拙、拙劣,铁器时代制造刀剑的坚实,还是瓷器时代制造工艺的精湛,所有这些都受制于自然,换言之,自然是人的最大限定。因而,器物仅仅是人这个主体的存在和感悟道的一个媒介。中国的传统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都遵循着自然和道对它们的规定。而正是有了道的指引。中国传统设计所具有的独树一帜的审美艺术,正是源自于道的牵引,才使居住环境充满诗意的情愫。

然而,这种传统创造和设计物体的思路,随着设计期望的不断提升和制造技术的愈发强大,便渐渐脱离了道和智慧的引导。人不再遵循自然、不再通过设计这个媒介来感悟道。因此,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有了明显的划分,人倾向于征服自然。所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传统创造器物的思想被人冷落,人没有可以归宿的诗意居所。我们的生活世界处处都是那些由过度欲望和强大技术而限制的设计。那么,我们不得不沉思一个问题——回归《周易》里提倡的造物与设计思想。

二、《周易》的“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周易》中含有我国最早出现的“天人合一”观念,孔子作《易传》深刻发掘和发展了这些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思想。《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系统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天、地、人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周易》的哲学思想无不通过天、地、人三个概念构成的命题表达出来。充分肯定天与人的区别,肯定人的主体性,这是《周易》追求天人和谐的基本前提。自然界有客观性的普遍规律,人的活动也有客观性的规律,人要服从于普遍规律,这是《周易》“天人合一”观念的核心观点。《周易》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它们各自呈现出自身的具体规律,这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即三才之道。由此出发,认为衡量人们的行为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人的规律与天的规律有着同样的客观性,人也要服从于普遍规律。正是为了解决人的主观意识和行动如何才能符合客观规律的问题,圣人才作了《周易》这部书。指导人们如何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争取最好的结果,即达到主体和客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和谐,即达到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这是《周易》“天人合一”思想所追求的最终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是最早的“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设计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到设计领域。这一理念要求在设计的开发阶段就能够预测设计的性能、比较不同的方案、预期对环境的影响、模拟实施过程等,避免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进而确保日后的绿色资源开发、清洁生产、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最终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设计可以应用到当今建筑、城市规划、生产和工业制造等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设计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面临的严峻课题之一:现代艺术设计不仅仅要在设计本身下功夫,更要担负更多的神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之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本趋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发展。目前可持续发展是所有设计之路的发展方向,但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和解释,只有类同的理解方式,比如绿色的设计或者生态化的设计方式。这些通常是大家公认的等同于可持续设计的理解方式。但是,在《周易》里可持续设计和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是当今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各种不同设计领域中的延展和扩充。所以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应该是多维的,并且奠定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天人合一”讲求人与天地的和谐发展,人的行为必须要与宇宙的运转同步,人不能脱离自然规律而存在,现代艺术设计作为人的创造性艺术行为,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扰乱社会和谐为代价,应该寻求设计行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发展,设计行为和谐的存在于自然之中。《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今我国现代可持续发展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周易》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渊源

中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建筑便是皇家建筑,因此有必要先就《周易》对中国古代帝王文化的影响介绍一、二。黄色为“五行”中土之色,因中国自古便是农业国,所以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土在“五行”方位中居中。中国、中华、中央之中,实际上最早出自“中土”,以后“方位之中”引深为“社会之中”,即统一了中国上古各部族的黄帝族为中心,所以他们生活的地域为中土(或中国),土色为黄,故称姬姓的轩辕氏帝为黄帝。以后封建帝王称皇帝,但仍要强调中土的重要性,故以黄色为皇家的专用色,这实际上继承的是古老的易学思想。“龙文化”与易文化也是统一的,甚至可视为易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最早以龙为图腾的是伏羲族。史传仗羲女娟史妹成婚,共同繁衍了后世的华夏子孙,因此中国古代绘画、雕刻上的人首龙身的伏截、女娟像十分普遍。

中国古代帝王文化受易学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目的主要就是想借易学的神佑福庇之光。既然穿衣、称谓都利用这一点,皇帝终日居住的宫域建筑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点。

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之地。天在中国古代文化之重要有如西方的上帝,只是没有人格化而已,因此祭天在中国历代帝王文化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区别只在于祭天场地的大小、仪式的规模不同。现存最完备、规模最大的皇家祭天场所便是天坛,而该坛的建筑也是处处体现出易学思想的影响。天坛的作用虽然重要但并非常用,所以更储体现易学福瑞吉祥之功的还是封建帝王居住地。从西周开始,这种帝王宫殿的设计便尽可能体现易学的思想,以后汉代、唐代宫殿建筑继续延袭此传统,直到保存至今的明、清宫殿—故宫仍是如此。皇宫建筑如此,皇宫所在地的城市建造同样要体现易学思想,以保易学福佑之光更加强化。中国古代皇城建造也是自周代起便按易学思想布局,以后经汉、唐,一直到明清的北京城都有所体现。

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中,非常重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平面布局上,都注重协调和虚实关系,在各种园林建筑中对于艺术特点的捕捉等建筑风格,都有着很多不同方面的讲究和设计。皇家园林建筑的刚性和宏伟与江南园林建筑的柔和优雅形成一种对比,这种特征和风格是非常强烈的。这些建筑风格的起始和源头在《周易》中就有记载,并且从中可以有很多挖掘的价值。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发展和变化也与《周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周易》在我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种丰富的研究资源,对于古典建筑文化的阐释,对堪舆相宅及哲学的阐释、对于礼节宗教的论述,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所以想要研究中国古典思想和传统建筑风格,应当从《周易》着手。

结语

《周易》对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的指导意义还有很多,以上所列的只是冰山一角。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会越来越大,我们只有植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又不断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积极成果,才能真正提升本土的设计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1]徐广军.六十四卦通天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祖行.图解周易[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5]王断峥.中国传晓文化旅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77.

[6]王树人,喻柏林.《周易》的“象思维”及其现代意义[J].周易研究,1998,(1).

[7]易明,赵晓燕.从天坛、故宫、北京城的建筑设计看《周易》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

猜你喜欢
周易传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甜甜的“蝴蝶茧”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