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栋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教研室,济南250011)
中医外科学属中医学的二级学科,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阐述外科疾病证治规律的临床主干学科。中医外科学的内容相比西医外科学更为抽象,且因其内容多、范围广,教师往往采用平铺直叙的 “灌输式”方式讲授疾病概念、特点、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论治及预防等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的传授方式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互动和反馈,不能将中医临床的实践技能有效地贯穿到教学中,理论学习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较为突出。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不断扩招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临床实习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明显,对如何有效提高中医外科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医外科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情境教学在中医外科教学中的应用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更能有效促进中医外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情境教学是指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模拟场景,并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特定场景所需的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侧重于情境中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形成体验和认知,从而达到更新和提升知识、能力的效果。具体到中医外科的教学中,就是教师通过具体场景的创设和对学生学习的启发引导,通过标准化病人(SP)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PBL)教学法等多种形式进行更高效率的教学,可有效改善中医外科教学模式和医学教育落后于临床需求的现状。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1]。中医外科学的教学不但对医学生的中医学理论有着较高的要求,更对其临床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中医理论的提高可通过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建构学习的环境,创设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置身其中,对病例展开研究和学习。SP教学法则可通过标准化病人,为医学生提供模拟临床实习环境,将所学知识以实践形式予以检验和校正。这两种教学方法虽侧重点不同,却构成了中医外科情境教学的两大法宝。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又称模拟病人、病人演员或病人指导者,通过培训能恒定、逼真地模仿临床病人情况,在临床技能考试中扮演病人、教师和评估者等多重角色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操作技能,充当评估者和教师的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者是患者[2]。自1968年美国的Barrow首先提出了 “医学教育中模拟人”的概念后,SP作为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教学媒介已逐渐进入医学教学领域并在医学院校得到普遍应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引入我国,将标准化病人应用于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可以提供一个模拟逼真的临床环境,为在校期间的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技能的教学、评估和良好职业态度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医外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有着直观,形象的特点,但传统的说教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很难理解,以至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标准化病人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授课的不足。标准化病人应能表现出病人的反应,不但非常熟悉所扮演的角色,并且能演出该病人的表情、声音与动作。此外,标准化病人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并能接受学生的碰触及检验,在进行面谈及检查时专注,在面谈结束后,能够正确回忆学生的表现,并能准确记录各事项内容并直接给予学生回馈意见。标准化病人不但能够牢记相应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并模仿病人的表情、动作及情绪,而且能够对学生的问诊行为进行监督,并对其操作内容和操作技巧予以评价,及时提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而对于中医外科教学有重要意义。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英美等国家开创了以问题为中心的(probi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致力于培养医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态度,通过将医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案例情境,促使其不断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其将问题作为基本因素,将课程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的主要教学形式探究问题的解决机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习到必要的知识以及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达到培养医学生自学、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的目标。PBL该教学法的特征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转变为教导者,引而不发,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PBL教学在知识构建方面强调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注重为临床需要服务。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临床病案—问题—自学—讨论—总结。PBL教学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首先需要由多学科教师共同论证、设计整个学制的课程设置,要保证足够的学时,并强调多学科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综合。临床技能的培训以及贯穿教学全过程。其次,教师设计、编写问题导向式的学习病例,讨论理解PBL病例表达的信息,明确学习目标,再多突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按临床实际要求。把教学过程问题化。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一个教学单元的模式.不但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改变中医临床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中医外科是实践的科学,它源于临床实践,又对临床实践起指导作用,最终为临床诊疗服务。因此,中医外科中PBL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临床中发现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医外科教学,将更具有教育导向性和适切性,利于中医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中学习探究临床实践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维的养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能力以及社会化的必经途径,其中,个体与特定的社会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核心所在。中医外科学生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目标、信念和实践活动。医学生个体在参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递学习共同体的经验与社会规范,不断地建构理论和临床实践能力。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导向的,对于医学生传统思维的转变,新型学习观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拓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解决了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的不足,但由于其主要是通过文字描述来反映疾病的临床特征,纯理论的讲述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因此不可能直观、真实地反映临床各种疾病的症状。在疾病的直观性、特殊性上较难真实的把握病症,与临床真实病例仍然差距很大,而结合SP教学法则可以弥补上述不足,将SP教学法引入PBL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医学教育滞后临床需求的现状[4]。
SP教学法对于中医外科学生临床实践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SP教学具有标准化的特点,可以保证考试的标准统一。首先,中医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中医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SP教学法可针对医学生缺乏强有力的技能训练手段和客观的评估指标的现状,有效弥补传统的考试对医学生技能测评的片面性,极大程度上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重理论、轻技能的倾向。此外,SP教学为临床技能教学与评估的改革提供了平台,锻炼了学生的医患交流能力,SP既是形象逼真的病人,又兼有教师和评估者的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医患交流能力,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医学生良好医德的起着助力作用。第三、SP教学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提供一个很好的培训平台.很好地解决了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中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之间的脱节现象,提供了多个典型病例,避免了教学缺乏合适病例的尴尬,有效缓解了因高等医学院校扩招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导致的临床实习资源的短缺,有利于提高了整体医学教育的质量。
情境教学关注重心由教师如何更好地教,转向学生如何更好地学;由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的设计,转向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PBL教学法无疑是情境教学的最好诠释,由实践中得来的问题为导向,结合中医案例研究,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协作,在明确学习目标,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加工制作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情感、认知和技能的提升。在SP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习者设计学习任务和环境,对学习过程起引导、指导和支持。但是,PBL教学不能有效进行切实有效的临床指导,对于中医外科医学生的学习,关键不在于死记硬背理论,重要的是在于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强大的临床实践能力。因此,SP教学法凭借其生动的场景和积极地反馈性学习,为医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于类似医学院的环境中学习,对于其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了良好的平台。
基于情境的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最适宜学习的环境,置身其中,能够用最形象,最直观的方式接受知识,提升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情境教学对于中医外科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论与临床的学习同样重要,由此,SP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对中医外科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相信SP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定会不断得到完善,更好的服务于中医外科的教学。
[1]梁好翠.情境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涵义[J].广西社会科学报,2004,(12):175-177.
[2]刘晓伟.SP病人培训及对中医临床技能培养评估的实践与探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31(04):60-61,66.
[3]徐伟样,张凌凌.《中医外科学》PBL教学法实践与探索反思[J].甘肃中医,2009,22(11):52-53.
[4]詹海涛.标准化病人引入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