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莹/文
面向儿童的艺术展览中的参与式展示及其评价标准研究
——以波特兰儿童博物馆“Chagall for Children”展览为例
姜莹/文
PARTICIPATORY PRESENTATION OF CHILDREN-ORIENTED ART EXHIBITIONS AND ITS EVALUATION CRITERIA
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波特兰儿童博物馆“Chagall for Children”展览中的参与式展示。从活动策划、展示设计、现场管理、后期服务四方面探讨了面向儿童的艺术展览中的参与式展示评价标准。最后阐明了评价标准是与展示活动共同发展的观点,同时指出推动参与式展示发展的方法。
面向儿童的艺术展览 参与式展示 评价标准
所谓“参与式展示”是相对于传统展示而言的,这类展示形式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触摸、倾听、操作、互动、体验等,是一种更有趣、更有效、更多层次的展示形式。中国目前的参与式展示大多集中在科技类展览中,而艺术类展览中的参与式展示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于面向儿童的艺术展览,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参与”成为更加不可或缺的因素。
其实,将参与的元素加入儿童展览中并非新鲜事物。1964年,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的馆长决定把展厅中的玻璃柜移走,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参与式展示的环境。这个实验性的尝试,影响了全世界的儿童博物馆。美国20世纪80年代,光是美国青少年博物馆联盟的会员就高达400所。中国以儿童为对象的展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国外先进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快相关领域的研究。
本人有幸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对美国儿童教育文化场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波特兰儿童博物馆的“Chagall for Children”展览是面向儿童的艺术展览中参与式展示的典范。波特兰儿童博物馆的外墙赫然印着“The museum that doesn’t act like a museum”(与众不同的博物馆)。由此可见该博物馆的定位以及其中展览的特殊性。
夏加尔(1887年—1985年) 是超现实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极具亲和力,深受孩子们的喜爱。“Chagall for Children”展览除了如传统画展般介绍了画家的生平事迹,还成功地进行了参与式展示的尝试。
归纳本次展览具体特点如下:
面向儿童的艺术展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不是对大家作品的膜拜,而是引导儿童欣赏、品味艺术,激发儿童的艺术创作热情,提升艺术修养,从而达到真正的自我成长。“Chagall for Children”展览以画家作品介绍为载体,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儿童进行艺术创作及儿童作品展览的平台。
“Chagall for Children”展览中采用了多种参与式展示形式,达到了良好的展示效果。其中的参与式展示形式主要包括观看式展示、倾听式展示、闻嗅式展示、互动式展示、体验式展示,使其参与度不断提升。主要感官刺激涉及到视觉、听觉、嗅觉、触觉。“Chagall for Children”展览中频繁出现参与度最高的体验式展示。体验式展示更容易让孩子们沉浸于艺术氛围中。
儿童主要参与行为:观看夏加尔的生平介绍,欣赏夏加尔的作品。主要感官刺激:视觉。
儿童主要参与行为:用听筒收听艺术作品的介绍,点击不同按钮欣赏到画面中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感官刺激:听觉。
儿童主要参与行为:点击不同按钮闻到画中不同种花的香味。主要感官刺激:嗅觉。
儿童主要参与行为:利用点击触摸屏的方式,寻找画中的细节,甚至更改画中的主体。主要感官刺激:视觉、听觉、触觉。
儿童主要参与行为:利用插花、搭建、穿线、拼贴、版画制作等方式,表现艺术作品中的主题及创作特色。利用摄像头捕捉儿童影像,使其融入艺术作品或进一步针对艺术作品主题完成创作。例如,有一幅艺术作品的名称为《绿色的小提琴家》。摄像头拍摄下参观儿童脸部的照片,孩子可以尝试使用绘图软件改变自己脸部的颜色。又如,儿童穿上由艺术作品中某局部画面而制作的衣服,并站在摄像头前,摄像头同时捕捉儿童影像与背景中的艺术作品的影像,使二者融为一体。这样的尝试使儿童充分体验艺术情境。主要感官刺激:视觉、听觉、触觉。
目前的展示式展示中常见滥用展示技术,参与的活动与展览的主题无关,忽视参观者认知特点等现象。这样无法达到教育展示的目的,参与的有效性较弱。以参与式展示技术为例,展示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并非采用高新技术,就会带来好的展示效果。往往“技术越单纯,参观者的主动性发挥得越充分”[1]。
“Chagall for Children”展览中的每个展项均有较强的侧重点,孩子们从多角度理解艺术家的作品,并进行与之相应的艺术创作,是“有的放矢”。展览的活动对孩子是有吸引力的,符合其年龄特点,而且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提升了艺术修养。这样的参与是有效的参与。
通过对“Chagall for Children”展览的观察与分析,从中我们得出怎样的结论?又如何制订参与展示评价标准,使其更好地指导参与式展示的发展呢?
了解服务对象的特点是制定评价标准的前提。面向儿童的艺术展览服务主体是儿童。他们容易兴奋,非常好奇,充满想象力,有强烈的参与欲望,但是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认知水平有限。在儿童类展览中常见的错误就是使用乏味的大段的说明性的文字令孩子们望而生畏,展示效果大打折扣。
了解服务宗旨是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今天来到艺术展的孩子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推动未来社会前进的动力。未来的人类需要具备什么优良品质?是探索创新吗?是具有合作精神吗?
关于如何让孩子们很好地参与到展览当中,国外已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大多数研究是针对当地的儿童博物馆和相关展览项目展开的。在《如何管理一家博物馆》一书中,介绍了伦敦儿童博物馆的相关经验,其中指出评价儿童展览参与式展示成功的标准为展览中提供“全身肌肉运动、多感官行为、沙和水的运营、真实对象、有服装和道具的角色表演、动物、有藏身的地方、模仿大人的机会、组装和拆卸活动、不需要操作指南的简单实验”[2]。
另外,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大奖,美国 “IDEA”设计奖,日本 “G-Mark”设计奖等全球注目的设计竞赛的评奖标准引领全球设计界发展方向,是我们在进行参与式展示评价标准设定时值得参考的。
为了综合全面地对参与式展示进行评价,我们从活动策划、展示设计、现场管理、后期服务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这四方面存在内在的关联性,是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整体。具体指标如下。
参观者数量、经济投入和参与效果、参与渠道的多样性、参与的安全性、参与的有效性、活动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活动具有启发性、活动形式新颖具有创新性、适合儿童的认知层次、提供儿童合作机会、培养儿童艺术探索创新精神、注重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提供儿童艺术创作及作品展示的平台、提供残障儿童平等参与的机会、参与的奖励等。
多层次的参与形式、空间结构和材料等的安全性、适合儿童身高的设计、可视化的及易于理解的信息、吸引儿童的展览、多感官的刺激、注意力的延续、提供艺术创作及作品展览的空间、关注儿童在展场中移动、展品易于维修与更新、选择适合的展示技术、通用性的设计原则、设计儿童陪伴者的空间等。
有艺术修养且善于和儿童沟通的员工、为儿童陪伴者提供服务、安全与自由、提供丰富的艺术创作材料、相关纪念品、参与活动相关数据的收集等。
参观者调查、参与式展示效果评价、整理调查和评价结果并提出整改方案、展后展等。
以上每项评价标准均需要更加详尽的指标来进行准确的评价。例如“适合儿童身高的设计”这一标准就会涉及到具体展品陈列的高度,展场中展示道具的尺寸等等。
我们无法确定未来的展示活动会怎样,因此评价标准会随着人们的展示活动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评价标准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面向儿童的艺术教育展览中的参与式展示评价标准也是如此。针对每个展览、展馆的不同情况,在评价过程中,我们需要调整评价中的侧重点。
评价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是提升的前提。只有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我们的评价才有意义。
参与式展示演变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制定相关标准。通过相关标准的限定,可以扶持相关教育文化场所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可以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可以更好地满足参观者的需求。
指导教育文化场所工作人员、展示设计师、展览策划师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多层次、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借鉴,是提升参与式展示水平的有效途径。
技术、能源、展览形式、社会的价值观念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未来参与式展示设计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需不断地调整,从而引导、推动参与式展示的发展。
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努力,我们会迅速缩短与国外先进国家参与式展示的差距,并且创作有中国特色的参与模式,促进面向儿童的艺术展览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下去。
[1]姚之洁.《对于“互动设计”的诘问》[J].《美术观察》.2010年7期
[2]克拉汉姆·布莱克著.徐光、谢卉译.《如何管理一家博物馆:博物馆吸引人的秘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6月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青年课题《教育文化场所中的参与式展示设计评价研究》
项目编号:2210S3050007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