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袁可林
曾经“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河南省偃师市,企业纷纷搬进了市区附近的产业集聚区——记者在采访时看到的变化,可以说是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的缩影。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已达180家,成为全省转变用地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据统计,该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六成。
河南省这一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源自于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对昔日“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发展方式的沉思和觉醒。“散、乱、小”的企业布局,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实行产业集聚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河南省政府不仅在各种会议上对推行产业集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而且要求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全省各个城市建设规划与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无缝对接。几年来,经过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全省产业集聚区已达180家,规划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
实行产城结合,统筹发展。泌阳县将城市建设与产业集聚区建设密切结合,实行同步规划、同步推进,走出了一条农区产城融合发展共生、共兴、共荣的新路子。目前,该县产业集聚区已引进规模企业81家,完成投资119亿元,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和轻工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据统计,河南省有114个产业集聚区布局在县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地带。
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坚持创新发展。平顶山市郏县从本县临近国有大型企业的实际出发,在本县产业集聚区内发展以平煤机产业园和圣光医用制品公司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吸引数十家企业投资66亿元到产业集聚区兴业。与此同时,各产业集聚区通过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效益有了大幅提升。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省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超过百亿元的已达85个。其中,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对产业集聚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80%。
产农结合,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国小麦第一大县滑县,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本着节约用地原则,对区内33个村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同时对区内2.4万亩土地实行流转,由专业公司统一经营。由此,不仅大大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促进了就业,而且仅此一项节约土地2575亩。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已达24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