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彤
专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化管理处处长王海涛
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触及高校管理改革的“深水区”,信息化建设已经渗透到高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从特色数字校园建设,到无线校园网全覆盖,再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低碳环保的绿色校园,可谓是一年一个台阶。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化管理处王海涛处长认为,最近5年高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触及高校管理改革的“深水区”,信息化建设已经渗透到高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最主要的困难是管理机制的滞后、人员短缺。
“学校的数据相对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或者职能部门,没有集中的管理和应用,这就对数据共享和大数据分析决策造成了难度。”王海涛指出,学校各部门间没有建立数据信息共享的有效机制,数据整合的推进难度非常大,而且越是开展信息化建设较早的高校,在部门间数据整合方面的包袱越重。反而是那些新校或者转型中的学校更易于取得效果。
在比较了国外高校和国内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特点后,王海涛认为,国外高校在投入上占有比较大的优势,如专职IT服务人员占全校教职工比例,国外高校一般能够达到4%以上的水平,而IT人员与在校师生比,一般也达到1:200,按照这个比例计算,一所中等规模的高校,其IT维护人员应该在不低于60~80人水平,这样才能够真正使IT部门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将向全校师生提供的服务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但国内高校的IT人员数量普遍只有个位数的水平,这就使得信息化服务的提升难以为继。
在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方面,王海涛强调不要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只是高校管理的手段之一,要为学校的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因此,信息化建设应该融入到学校的整体管理体系中加以设计和实施。应该从建立机制入手,要有明确的校领导分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校级管理层面成立“兼职”的信息化办公室或者领导小组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工作需要,有必要设立“专职”的信息化管理的职能机构,推动学校内部横向机构协同的工作方式。为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了信息化管理处,作为学校管理体制的实职部门,服务于学校协调各部门间的信息化工作。
下一步,王海涛认为高校信息化发展应该走向大投入大产出的建设模式。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王海涛说,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完成了基本环境的搭建,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并且逐渐将业务迁移到信息平台上,而学校信息化部门的工作重心也从以前的网络建设,转移到为全校业务系统的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学校各级各类系统的整合,在投入上达到了千万元的级别,这一点和国外高校的发展状况基本一致,”王海涛说。对全校信息系统进行整合的发展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有不少先例可循,如香港大学、北美以及澳洲的大学等,近年来都通过与专业的公司合作,加强了对学校信息系统的整合设计和改造,从而提高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据统计,国外信息化水平比较高,高校每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都已经达到了2000万美元以上。很多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规模每年都在千万以上。整合业务信息化系统,管理流程再造以及构建统一交换平台成为现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大投入大产出的建设模式将是这一阶段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之一。
未来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将凸显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随着高校有线网络的基本建设完成,无线校园网全面覆盖将逐渐普及化。互动办公、移动教学应用等将成为高校下一步数字校园建设的关键。而在数据中心层面,云计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将成为主流,有效带动刀片服务器在学校内的应用需求。另外绿色校园建设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也将成为未来大学信息化发现的主要推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