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刘建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自贡 643000)
异病同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特色之一,是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经典名方——当归六黄汤对三个不同病症的临床应用,诠释了异病可以同治的审症求因的思想,在实际临床诊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法则特点,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决定于病症,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就可采用相同的治法使其疾病得以缓解或痊愈。
异病同治源于《内经》同病异治的思想,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明确指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1]。《素问·病能》又指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1]。其治疗方法发展于仲景,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说“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2]。《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寒疝与产后腹痛虽是不同的疾病,但二者的病因相同,都是血虚里寒所致。故皆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养血补虚,温中散寒止痛。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当归六黄汤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之《兰室秘藏》一书,是其创制的一剂名方,本方具有滋阴泄火,固表止汗作用,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盗汗,为治疗盗汗之圣药。原方组成为: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各等份,黄芪加倍[3]。本方虽为治盗汗名方,但由于配伍合理,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只要辨证准确,可用于相同病机下的多种病症,如盗汗、失眠、便秘等。
2.1 盗汗 林某某,男,61岁,我院肝胆科住院病人。2012年4月初诊。
病人胆结石术后十天,因盗汗严重要求中医科会诊。病人自述一年多来,每晚大汗,以颈部、腋下、阴囊汗出为盛,需用数张毛巾擦拭。术后病情尤为加重,每晚寐后大汗,醒后汗止,同时伴有心烦、失眠、口干口苦,腰膝酸软,阳事不举,耳鸣,舌质红,少苔而干,脉细数。中医辨证:病名盗汗,阴虚火旺,营阴不守,卫外不固。当归六黄汤主之。当归15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黄芩15g,黄连10g,黄柏15g,黄芪30g,加白术15g,白芍15g,枣皮20g,牡蛎20g,防风15g,以固表止汗。一日1剂,一日3次。两剂后病人复诊,病人自述症状大减,汗出明显减少,病已去十之八九。随后病人出院,门诊继续治疗,一月余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2.2 便秘 陈某某,男,90岁,我院心内科住院病人。2013年1月初诊。
病人结肠癌术后6年,因系老干部长住心内科,病人自述,近两年来长期便秘,大便4~5天一次,干结难解呈羊屎状,同时伴有腹胀、夜间手脚心发热,心烦失眠,口干口苦,尿黄少,舌质红无苔,脉数,中医辨证:病名诊断,便秘,阴虚火旺,肠燥精枯,水不行舟,方药以滋阴降火,增液润肠通便,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15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黄芩15g,黄连10g,黄柏15g,黄芪30g,加火麻仁30g,肉苁蓉30g,玄参20g,麦冬20g。增液润肠,1日1剂,1日3次。两剂后,病人自感大便通畅易解。后减为两日1剂,一日3次,调理一月痊愈。
2.3 失眠 林某某,女,52岁,2013年2月初诊。
病人自述,月经停后约两年,近一年多来常感心烦失眠,面部及耳部阵阵冲热,不易入睡,或睡后易惊醒,每晚睡眠不足3小时,同时伴有口干口苦、头昏头晕,耳鸣眼雾,双下肢无力,手脚心热,偶伴夜间汗出,舌质红,少津,脉细数。中医辨证:失眠,阴虚内热,扰乱心神,治法以滋阴泻火安神,当归六黄汤加减。处方:当归15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黄芩15g,黄连10g,黄柏15g,黄芪30g,加酸枣仁20g,柏子仁20g,夜交藤30g,胡黄连15g,以养心安神。一日一剂,一日3次。一周后复诊,病人自述睡眠大有改善,原方制成药丸巩固治疗约一月余,近日回访,病人已痊愈,且十分感激。
盗汗、便秘、失眠乃三种完全不同的病症,以现代医学观之,分属各个不同的系统,但从中医辨证论治,审症求因的观点来看,上述所举病案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病名不同,如盗汗,便秘,失眠。但它们又有联系,盗汗是由于阴阳失和,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本案盗汗病人年老肾精本虚,加之术后失血,阴精更虚,虚火内生,热逼津液外泄,发为盗汗;便秘者,年已九旬,肝肾本虚,阴虚火则旺,精液自伤,水不载舟,故可见大便秘结不通,艰涩难解之习惯性便秘;失眠者,中老年女性,天癸已竭,肝肾渐衰,阴阳失调,阴虚则阳亢,扰乱心智可见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4]。但三病例,究其病因病机乃阴虚火旺所致,因其病因相同,仅表现各异,即晋代医家张谌“病有外异内同”所言,故用同一处方,根据不同病机随证加减获得良效。
[1]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7.
[2]成都中医学院.金匮要略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31.
[3]许济群,王绵之.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7.
[4]张伯臾,董建华,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