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2013-01-31 11:19孙法印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台儿庄风貌运河

孙法印

(枣庄学院 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遗产“保护”的内涵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台儿庄古城从空间界定的范围来说属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范畴。历史文化街区从学术上讲叫“历史地段”,历史地段不但存在一定数量与规模的记载着承载真实历史事件的历史建筑,还保存有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院墙、小桥、街巷、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但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地段还承载着当今的生活,大量居民生活其间,特有的社区文化是活态的文化遗产,而且生活的真实性是作为历史地段存在和作为吸引物的一个前提,地段内存在的城市物质空间和形态是构成了城市街区生活的一个外在实体,而真正内在的是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生活形态和习惯[1]。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西方建筑遗产保护修复思想和方法流派纷多,国内同行观点在继承西方的基础上依然相左,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确立了“维护历史真实性价值”为核心的保护修复原则以及以《威尼斯宪章》为基础的“干预分级法”保护方法体系。国际社会对“保护”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威尼斯宪章》(1964)中“保护”是指抗销蚀的工程技术行为,是物质层面的保护;《内罗毕建议》(1976)对“保护”的定义增添了使遗产重生、恢复生命力的非物质层面内容;《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献》(1994)将“保护”概念扩展到非物质层面,开始关注遗产与人的精神关联,人类应该通过理解遗产蕴涵在内的意义去建立人与遗产之间的关系;《巴拉宪章》(1999)将“保护”的概念扩展为“保存、保护性利用、保持遗产的联系及意义、维护、修复、重建、展示、改造”。虽然作为历史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建筑,中国建筑体系是木构体系,和西方石构体系有所不同,但是最新的“保护”观点都是以发展作为前提去制定保护措施,保护的目的就是使文化遗产具有可利用性、能融入人民的生活。

二、台儿庄古城的历史文化渊源

台儿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脉久远,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环境优越,“因运而兴”、“依战成名”。

环境优越:台儿庄西濒碧波浩渺的微山湖畔,东达连绵起伏的沂蒙山麓,北通齐鲁文化名城孔子故里曲阜,南接两汉文化中心徐州,有“西水东山连接处,北汉南孔交汇点”之誉,地理位置极其优越。自然地理条件上,台儿庄处于自然地理南北过渡带,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泇运河开通以来,成为了南北商贾往来、官民交流的必经之地。台儿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春秋寒暑交替、干湿变化明显,水系发达,河网密度大、水资源总量丰富,为运河水源补给创造了条件。台儿庄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并孕育了独特的鲁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由长久的历史积淀而成,蕴藏于老百姓中间,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浑然一体。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生活形态和习惯成为了台儿庄古城发展的潜在动力基础。

“因运而兴”:台儿庄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之称,枣庄段运河于万历32年开成通航。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荟,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号称天下第一庄”[2]。泇运河开通不仅为运河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台儿庄成为了明清十大商帮汇集之地,而且也促进了南北、东西文化与中外文化的大交流,燕京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接触、融合。宗教文化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各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汇,形成了开放、包容的运河文化。作为文化载体,城内建筑风格多样、融南汇北,既有北方建筑的沉稳,又兼具南方建筑的灵秀,形成了“七分雄、三分秀”的建筑特点。地理位置优越、建筑遗迹众多为台儿庄古城的发展创造了外在的物质基础。

“依战成名”:台儿庄作为徐州的东北门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中国军民在台儿庄地区与日军展开了浴血奋战,并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辱取得的第一场胜利。台儿庄成为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之地、民族复兴之城。

三、台儿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

台儿庄以现有历史遗存为依托,以大战文化、运河文化为主脉,按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定位,启动了台儿庄古城保护工作。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的观点很多,流派纷纭。台儿庄采取的是修复的方法。因战火摧毁,古城内建筑遗迹存量不多,在保护策略了采取了“整体保护”和“修旧如旧”的方针。有效的避免了城市历史要素的“孤岛化”、“边缘化”、“离散化”、“平庸化”和“异质化”。台儿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城市风貌修复较好,建筑风貌按原真性恢复,但生活气息的原真性缺失。万历三十二年以来,随着运河开通带来的经济发展,在台儿庄留下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台儿庄古城在建筑风貌上主要是明清时期以及民国早期的建筑风格。根据现有遗存以及搜集、挖掘整理的文字及图片资料,特别是抗战时期的相片资料的佐证,台儿庄顺河街、丁大街、箭道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留存有南北不同风格的建筑。在建筑的保护方面采取了“修旧如旧”策略。“修旧如旧”的意义在于,一切修复行为必须以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历史氛围的原真性为目的,也就说保持“历史沧桑感”。在台儿庄古城的修复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街巷空间、水巷格局。一般性建筑的修复,在技术方法上采取了“修新如旧”的方法,复建部分用新的施工工艺展示传统建筑风貌;重点建筑的修复,材料选择上使用传统建筑材料、技术方法上使用传统施工工艺、风貌表现上“原真性”的反映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整体风貌的协同性较好。但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确切涵义是不仅仅内部存在着一定数量与规模的历史建筑,而且历史街区还承载着当今的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性活动是历史文化街区存在前提。台儿庄历史文化街区内居民较少,基本上以商业街区为主,和明清时期的真实存在有一定的出入。台儿庄历史文化街区内生活气息不浓、商业气息过重,生活的原真性缺失严重。

鲁南文化、大战文化、运河文化,三大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文化展示流于表面,文化内涵彰显不足。京杭大运河1700公里的河道上,只有台儿庄还保留着3公里的明清河道;彪炳史册的台儿庄大战故地,还保留着53处二战遗址,传承500年的鲁南文化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等传唱了几百年。台儿庄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展示文化的方式主要是展馆、街巷和街头艺人。专题展馆展示了古城保护建设及各方面的成就,街巷与建筑展示了明清建筑的历史格局和沧桑,街头艺人定向展示了传统艺术。但台儿庄在文化展示上依然表现单一,最重要的缺憾是缺乏事件的经历人。运河的纤夫、大战的参战者和经历者,鲁南文化的继承人都是传播台儿庄文化的重要载体。甚至纺线的老麽麽、摊煎饼的老奶奶,酿酒的阿公都是鲁南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传承了几百年的生活习惯和传统。台儿庄古城内这部分人总体偏少。

四、台儿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建议

对城市历史资源整合,将历史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竞争优势。“在目标上追求城市生态的有机性,在方法上寻求多种功能的最佳结合点,在操作上注重于现有城市结构的衔接”[4]。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历史资源进行整合,意味着在城市发展的诸多作用力的综合作用下,对构成城市形态的历史要素采取调整状态、改变相对位置、形成新的排列组合方式、与其他要素形成联系网络等方式,最终形成具有动态平衡的新秩序,更好的满足自身和整个城市持续发展的需求。具体可以解析为空间层面的资源整合、功能层面的资源整合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

空间层面的资源整合。在建筑规划上,把握韵律和节奏,强化节点建筑的辐射作用,关键节点处建筑要保证修复的“原真性”,不能作为仿古建筑的形式而存在。在新城区建设中,要注意建筑高度对古城内标志性建筑复兴楼的影响。在历史街区整体风貌上,要注意建筑色彩和风格的协同,避免多种建筑风格杂糅而不能和谐相处的现象存在。在街道规划中,注意韵律和节奏的把握,注意城市天际线和视觉走廊的通透。在下一步规划建设中,注意强化鲁南建筑风格,因为其他建筑风格毕竟作为少量的存在,不能影响鲁南文化的载体。

功能层面的资源整合。在建筑规划上,要加强居住建筑的比重,因为没有居民,那么古城就是失去灵魂的、静态的、空壳化的建筑群落。建筑造型上,把握内敛、朴素、节俭的特点,这也是古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古城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建筑设计上,要注意和新城区现代建筑的呼应。不应该是保护手段单一的仿古和重复建设,应该是依托传统建筑,又与现代建筑环境对话的创造性建筑。要强化以旅游为导向的现有建筑资源和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增强文化认同感。

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厘清台儿庄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深刻内涵,充分利用好独特而珍贵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依托运河文化、大战文化、鲁南文化,提炼和挖掘台儿庄城市内涵、厚度、层次、个性和特色。挖掘名城资源,巩固资源优势。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是强化“古城意象”的营销。“古城意象”一方面是在建筑文脉和肌理上整体反映明清风貌,二是在城内居民闲适、慢节奏的城市生活。

台儿庄古城的“保护”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观念的更新“保护”和发展的策略会继续发生变化,总之古城的历史是鲁南文化、运河文化、大战文化,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古城的现在是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大战故里,海峡两岸寻梦地方。古城的未来需要激活资源、挖掘内涵、增加文化体验,促进建筑遗存的再利用,并强化“古城意象”的营销和旅游的导入,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才是真正的保护。

[1]闫晋波,张维.从“城市营销”视角探讨历史街区更新的策划和设计[J].小城镇建设,2012,(10).

[2](清)王振录,周凤鸣修.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光绪峄县志[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3]郑利军.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台儿庄风貌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中国运河志》简介
包裹的一切
如泰运河谣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山东·枣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
台儿庄大捷后盲目决战谁担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