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坚
(贵阳市乌当区新天学校,贵州 贵阳)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写道:“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课堂要将纵横古今中外的浩瀚史实准确客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同过去以往的时代,同所有地域的人进行跨文化、跨时空的对话交流,感受历史律动的脉搏,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思想的跨越,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方法并辅之以艺术的处理。
一堂课“序曲”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你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味着你的课堂成功了一半。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与学习内容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生动形象的历史内容。而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扮演角色体验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从而为学生展开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场面,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氛围中畅想、分辨、思考。如一曲林俊杰的《曹操》能在时代感极强的旋律中将学生带入那个烽烟四起、豪杰辈出的年代;一首曹操的《蒿里行》又让学生感受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诸侯混战、哀鸿遍野的凄凉场面。再通过对三国时代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引发学生对“谁是英雄”“何为英雄”的重新审视。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多媒体长卷,让学生感同身受了昔日古国帝都的繁华与辉煌;一段《圆明园》的3D片,让学生在扼腕叹息中憎恶侵略者的同时,反思近代中国忍受屈辱的根源。创设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情境,能很快诱导学生进入情感,引起共鸣,再通过层层设问,逐步将学生带入历史学习的进程中。
课堂教学需要有高潮迭起,而教学的高潮是思维的激扬。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指导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既包含“按一定目的收集、鉴别、整理和归纳史料中有用信息能力”,又包含“运用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历史或与历史有关问题的能力”。[1]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与历史人物对话、交流中,在反思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历程中,在领略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碰撞中砺炼出一颗颗思维的明珠,并让这些不成熟的思想相互切磋、碰击,使他们稚嫩的声音激荡在课堂。而要实现这种直接对话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史料呈现。运用史料教学不仅能增加历史教学的真实感,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发展他们的历史思维。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简短的史料,利用多种资源和史料呈现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史料的价值,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更好地认识历史现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跃动。如在学习二战的影响时,为学生呈现南京大屠杀、奥斯维辛集中营、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图片和当事人的陈述资料,使学生认知战争中没有胜者,和平是永恒的主题。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艰辛卓绝体味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从西方蒸汽火车的轰鸣,将封建王朝的大旗纷纷轧倒的感悟中去思考科学技术的巨大功力;从近代日本吹起维新的海风,盐仓使团不远万里扬起的西行风帆,拂去了日本封闭落后的尘埃走上强国之路去反思近代中国甲午惨败的痛楚,理解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寻救国之路的坚韧;从大清王朝在闭关锁国的天朝迷梦中失去了开拓进取的先机去感受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明智和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学生在种种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史料面前去体味、联想、感慨、思索,这样,学生才能从繁杂的历史中摆脱枯燥而使历史鲜活起来,使课堂灵动起来。
教学过程要像乐律一样张弛有度,不仅有高潮迭起,而且有峰回路转。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够感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会“留白”,恰当地停顿,有弹性地给学生一点自由的时间,既为学生留下回味、消化、思考、演练、交流的空间,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创新,让学生享受用所学知识与人分享的快乐,经思考豁然开朗的惊喜。如讲近代科技的发展时,给学生展示其科技知识才华的机会;在提出“科技带给人类的利弊谁多”时,给学生争论交流的时间;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科技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更多造福于人类”时,给学生遐想创新的空间。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一定自由思考的时间,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加上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声情并茂的情感激发学生思维。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灵动的、生命是飞扬的,这种活跃的动态色彩,使教学过程富于起伏错落的鲜明层次,使教学充满趣味和生机。
教学过程要有延续性,给人一种曲终而意未尽的享受,“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回味,“探得风雅无穷意”的意味深长。使学生在课后之余进一步保持探究的兴趣,使认识不断升华。探究式学习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我认为它更适用于教学的课后延续。如在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内容时,我将成果部分作为课后活动作业,让学生以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的方式分组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这种方式的作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工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被延续到了课堂之外并不断得到锻炼。
“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教学方式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2]
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既环环相扣又跌宕有致,让课堂富于变化,引人入胜,呈现和谐、动态的节奏感。教学过程是一个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学习、思维等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宽松的学习氛围、灵动的课堂教学、教师独到睿智的点拨,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思维质量得以跃升,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值。
[1]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聂幼犁教授做客中国历史课程网实录[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3).
[2]齐健,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