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霓
(遵义师范学院 马列部,贵州 遵义 563002)
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异、促进民族团结、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大开发”是一个广义上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概念。“大开发” 中“大”的含义不仅意味着经济指标的大幅度提高,还包含着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等一系列完整的内容。在大开发中,除了加大资金上的投入,人口状况优劣的程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西部振兴之本为优先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农村人才教育。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为促进西部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力具有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于农村和城市的相关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基于良好的社会条件与自然条件迅速发展起来。根据人力资源流动的有效性定理,越有利的条件越能吸引人才,中西部地区有效劳动力向东部流失,地区间发展程度趋势拉大[1]。
目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数量大,但是人口素质低下,不能为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西部农村劳动力中有12.8%的文化程度为文盲,47% 的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6.7%[2]。因此,发展西部不仅要吸引非农村户口的人员进行西部的开发活动,更重要的是提高当地劳动力人口的素质,使其实现社会价值。注重农村人才的培养与有效配置,将成为西部大开发人才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缺乏是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吸引人力资源转移进入西部地区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关注完善农村的成人教育,是提升西部发展的重要步骤。西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人口基本上是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而发展主要靠的是年轻劳动力。在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下,一部分劳动力开始回家创业发展家乡。从务工与贡献角度出发他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人才流动中在外打工已经学到技能,回乡后能以学致用;二是初中还未毕业,文化素质低下,在东部沿海靠体力打工,金融危机后丧失工作机会计划返乡重新择业。这两类人都可以为家乡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他们早年外出打工,已经和本地的经济发展脱节,不能很好地发挥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政府应对这部分回乡创业的劳动力进行相关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为改变家乡面貌作出自己的贡献。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中国西部经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过的农村劳动力不超过10%。这一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改变思想、提高认识是如今农村成人教育需改进的重点。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011年对贵州13个乡镇调研中发现,很多乡镇建立了远程教育基地,大部分的基地还配置了电视网络,但这些教育设施在相关部门检查过后却再也没有利用起来。农村劳动力人口并没有从中获得相应农业技能的培训,不能改变他们的知识现状。此外,在成人扫盲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成人技术能力教育等各类别教育中,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都出现了师资结构不够完善、经费不到位、教学力量薄弱等现象。这是对农村成人教育实施到位的一个严重障碍。
同时,从很多年轻劳动力辍学打工这一现象来看,这部分人的思想也需要转变。根据对贵州13个乡镇辍学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调查,他们普遍认为读书学习浪费时间,金钱收益性不高。在发放800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据统计大部分农村家庭供养子女读书的费用占据家庭年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子女毕业后每年给家庭回报在1000-2000元的占40%,而没有给家庭回报的占32.6%。由于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矛盾,使得许多农村学生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教育。最终造成在农村人口的务工生涯中,多数农村劳动力只能进行简单的体力劳动,成为阻碍西部经济的发展因素之一。
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是优化人力资源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加强重视、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培训力度和广度,使成人教育落实到实处,才能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保证。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国家应该责无旁贷地对农村人才的培养提高给予支持。法国政府1960年颁布了《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建立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德国政府推行了村落更新计划,颁布了《农业法》;美国和新西兰也加大了财政对于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这些国家通过一系列政府举措,发挥了政府的导向作用,建立了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增长机制。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政府目前出台了大量的有利政策,当地政府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引进有效资源,建立合理的专项基金实现城乡统筹,确保对于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性收入的增长。做到专款专用和有效利用。
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人口学习的瓶颈之一。国家目前已经对留守儿童加以关注,在一些边远地区甚至免除了中小学的一切学习费用。在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中,应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使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提高得以保证。例如:适当减免一部分学费,对于成人高等教育加大奖学金的支出,免费增设培训讲座等。同时,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
由于农村成人教育的地位低、政府投入少、教师收入低,出现了教师队伍素质低下的局面。这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农村成人教育中的教师队伍多数是由民办教师组成。他们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没有掌握系统的成人教育方法和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知识,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质量。目前,东部地区由于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人才资源过剩的一些现象。现阶段可以利用良好的政策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来西部发展,为农村成人教育注入新的师资力量。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国家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在新的人力资源引进政策下,国家对于农村人口教育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条件。例如:免费教育培训讲座的开展、技术专家下乡指导生产等。因此,当地政府应加大成人教育的宣传力度,培养农民的学习兴趣,减少初中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让农民理解知识能致富的道理,懂得只有在获得了一定知识技能的情况下才能改变家庭乃至家乡的落后面貌。
同时,对于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学历培训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对文盲人口建立初级学习班进行扫盲。对于有初高中以上知识返乡的劳动力,鼓励他们以同等学力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培训。
东部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与技术的供给。同样,西部农村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技术的支撑。由于没有技术知识,一部分农民会出现害怕失败、不敢拼搏、安于现状等现象。当前成人技能教育的培训可以针对当地的地理、交通等环境,利用国家人力资源中的有效政策,培养农村劳动力的相关技能。例如可以开展机械生产、农牧渔养殖、加工产业等技能的培训。最终实现农民发家致富,缩小西部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1994 年清华大学开始远程教育试点后,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农村逐渐建立了远程教育点。西部地区领导应该把这一教学资源运用起来,而不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农民应该建立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针对性地对能提高自身创业的知识进行学习。利用好这一网络资源,多与成功农业大户沟通,提高认识,敢闯敢拼,开创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西部农村发展作贡献。
总之,改善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任文硕.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57-60.
[2]刘丹,刘璇,万蕾.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刍议[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437-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