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飞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的特点及其启示
秦飞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深化和拓展。自2004年名栏建设方案启动以来,已进行了两届评选工作,有37个名栏入选。对这些名栏建设的经验加以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其具有发挥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强化质量意识、坚持内涵发展,博采优秀成果、坚持开门办刊,鼓励学术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等特点。从中可得到如下启示:学校要高度重视名栏建设,加大各方面的投入支持力度;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栏目宗旨和定位;密切联系学校科研,为学科建设服务;借助专家力量办刊,推行栏目主持人制度;培育强大的作者群,广泛吸纳优秀稿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和业务水平。
高校学报;名栏建设;名栏特点;栏目创新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旨在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学术水平,打造学术期刊品牌,发挥优秀栏目的示范作用,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深化和拓展,是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建设所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自2004年名栏建设方案启动以来,已进行了两届评选工作,有37个名栏入选。对这些名栏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加以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其具有鲜明的特点,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从而为今后社科学报的栏目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2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2]10号)首次提出,要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2004年10月,《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教社政[2004]11号)和《名栏建设第一批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函[2004]54号)发布,正式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作。依据实施方案,教育部在名刊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计划在3至5年的时间里建设30个左右的学报名牌栏目,这些栏目将针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探讨,为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并彰显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2004年12月,教育部评选出了第一批16个名栏;2011年10月,教育部又评选出了第二批21个名栏。名刊名栏建设工程作为中国高校学报发展历程中的创新之举,在各高校产生了很大反响,得到了学报界的高度重视。高校学报纷纷依托各自的地缘优势、已有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精心打造特色栏目,将入选名刊名栏作为学报工作的目标之一。[1]
1.发挥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发展
学报的建设和发展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密不可分,各高校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色是建设学报特色栏目的重要基础。从入选的名栏来看,无不是依托本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创建出特色鲜明的特色栏目的。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共青团中央直属的培养青年工作人才的高等学校,以有关青少年的学科为特色和重点。学院设有青年发展研究院、青少年工作系、青春热线等专门的青少年研究及工作机构,其他系科也有青少年交叉学科的研究所或中心,如,法律系的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新闻系的大众传媒与青少年发展、公共管理系的青少年政治参与等。该院学报的“青少年研究”栏目①本文未特别注明所属学报的栏目均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入选名栏。与这些研究实体密切联系,与其学科优势相结合,形成强大的研究合力,为打造名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使之成为开展青少年问题研究的重要阵地。[2]又如,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1997年被列为教育部“211”重点建设项目,“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以岳麓书院雄厚的学术研究力量和深厚的人文资源为依托,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3]西北师范大学的核心学科是以教育学为重点的教育学科群,在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方面有较强的研究力量,有为数不少的博士点、硕士点,教育学科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学校的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的“教育学·心理学”栏目建设提供了学术资源保障,栏目根据学校教育学科优势与地域特点,确定了进一步深化开栏宗旨、进行科学定位、坚持特色化办栏之路的理念。[4]浙江树人大学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早成立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之一。该校学报始终坚持“民办性、地方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5],其“民办高等教育”栏目是该校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体现了该校学科专长的学术优势和区域特点。其他诸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育”栏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人类学研究”栏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民族音乐研究”栏目等都是如此。
2.强化质量意识,坚持内涵发展
质量是学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名栏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刊发高质量的文章,走内涵发展之路,才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再以“青少年研究”栏目为例。自栏目设立以来共刊发有关青少年问题研究的文章约500篇,占总发文数的40%,青年类摘转率高达近40%。发表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者中以及学术理论界有较高知名度,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影响。[2]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版),“教育学·心理学”栏目在“教育学类期刊引证表”中位列大学学报第三名,近年来,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成果奖21项,获奖成果丰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4]“民办高等教育”栏目,截至2011年第3期,所刊发的文章有5.29%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或摘要转载,刊发基金课题论文48篇,占发文总量的14.46%。[5]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修辞学大视野”栏目第一作者高级职称比例达86.14%,近50篇论文为省部级以上各类基金项目成果,20多篇论文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15篇论文在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被列为大会报告,栏目论文的关联性成果获省级社科奖多项。②参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修辞学大视野”名栏建设汇报材料》,2013年4月8日。
3.博采优秀成果,坚持开门办刊
很多名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开门办刊,确立开放理念,打破封闭办刊的模式,突破学术局限,面向社会和学术市场,主动出击,向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约稿,广泛吸纳国内外的优质稿源。同时,加强与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特色栏目的知名度,使所发表的优质成果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扩大了栏目的学术影响力。“青少年研究”栏目自开设以来,已吸引不少的专家学者为其撰写专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各研究机构通过课题等方式联络了一大批合作专家;定期召开国际及全国的青少年理论研讨会,吸引了包括日本、韩国、美国、法国等一批世界上青少年研究学者在一起交流沟通,帮助栏目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吸收了更多新的研究成果。[2]对于“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来说,岳麓书院师生的来稿非常多,而且很多是优秀稿件。但栏目采取开放式办刊理念,作者群广布国内外,不仅有国内大部分省(区)市的作者,也有港台作者,还有日、韩、美、英、法、德、俄等国家的作者,国外作者的发文量占到了总发文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外稿的采用量占发稿总量的一半以上。[3]《求是学刊》围绕“文化哲学研究”栏目,广泛吸纳海内外名家来稿,外稿率高达90%以上,为国内外学术对话与交流搭建了平台。[6]
4.鼓励学术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名栏建设的灵魂。入选的名栏大都立足于学术创新,关注学科动态和发展趋势,关注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勇于刊发并抢先反映新的研究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同时,注意选取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导学者开展长期深入的研究,并追踪发表优秀成果,保证栏目的可持续发展。“青少年研究”栏目大胆创新,依托学院青少年问题研究的优势,以及团中央在政策上的支持,加大了青少年问题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力度,同时将其他学科的研究逐渐向青少年问题研究靠拢,并向以青少年问题为中心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拓展,不断开辟青少年问题研究的新领域。[2]“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栏目是中国经济学界唯一以“中国经济学构建”为探讨内容的特色专栏,栏目始终坚持“三个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前沿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吸收国内外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充分发挥金融学科等应用经济学的雄厚学术力量,以进一步提升栏目的学术含金量,培植新的学术增长点。”[7]“教育学·心理学”栏目基于“学科—专题—问题”取向的理念,积极关注学科新的知识增长点,使学术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重点研究西部地区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西部教育事业和民族心理健康成长服务。[4]
1.学校要高度重视名栏建设,加大各方面的投入支持力度
名刊是反映学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和科研成果交流的平台,名栏建设又是打造名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名栏工程需要学校强有力的人、财、物力的投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对学报工作一向都很重视,一直由负责教学科研的党委常委、副院长直接分管,并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增加办刊经费,扩大办公用房,建立学报资料室等。[2]浙江树人大学也非常重视学报工作,学报主编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在经费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且还多次为专栏撰写稿件。其“民办高等教育”栏目的负责人还曾经由分管领导担任,经常为栏目撰稿,协同编辑部在组织稿源、联系专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5]《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成立了由学校主管学报的副校长为组长,学报主编为副组长,栏目特约主持人、责任编辑、学院相关部处领导等为成员的名栏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辞学大视野”名栏建设的目标、措施,研究解决名栏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学校还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给予该名栏相关配套经费支持,在人员需求方面给予了必要的支持。①参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修辞学大视野”名栏建设汇报材料》,2013年4月8日。有着以上相同做法的还有“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栏目等。学校对名栏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名栏建设顺利开展的保障。
2.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栏目宗旨和定位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教社政[2004]11号)明确指出,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名栏建设要遵循的政治导向。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指导下,要明确栏目的宗旨,找准栏目的定位,其包括栏目的风格定位、视野定位、作者定位、读者定位、内容定位、形式定位等。如,“青少年研究”栏目以“学术需要创新,创新需要青年”为宗旨。经对200多种各类青少年期刊内容的研究发现,青年期刊虽多,但刊载青少年理论文章的并不多,且较为单薄,各地社科院的青少年类杂志大多以青少年社会研究问题调查为主。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栏目的定位:以青少年理论研究为主,并兼有工作研究和问题研究的理论专栏。在办刊过程中,遵循这个定位,坚持以研究当代中国青少年问题为中心,广泛深入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展关于青少年问题的研究;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注重面上的普及,同时也注重点上的提高,重点研究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青少年普遍关心的问题和青少年工作者经常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并注重理论上的提升,深入研究青少年研究界关心的学术理论上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给研究界及社会上观察思考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西北师大学报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经反复论证之后,以“发扬学科传统,推进学科发展,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服务”为“教育学·心理学”栏目的办栏宗旨。[4]“人类学研究”栏目的宗旨是:“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在中国传播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中国人类学界与国际人类学界的交流,提供一个科学园地。”[8]“修辞学大视野”栏目确定其宗旨是“打破学科界限,网罗不同学科精彩纷呈的学术理念”。①参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修辞学大视野”名栏建设汇报材料》,2013年4月8日。实践证明,栏目必须有明确的宗旨和准确的定位,这是栏目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前提条件。
3.密切联系学校科研,为学科建设服务
学报所属学校学科的综合性、专业的分散性往往导致学术成果“全、小、散、弱”,高校学术成果的载体——学报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也容易变得“全、小、散、弱”。但是各高校往往都有自己在特定学科方面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以及鲜明的、各自迥异的地域区位文化特色。这些特色和优势,正是学报确定特色栏目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也是建设学报名栏的重要基础,建设特色栏目必须发挥本校的学术力量和学科资源优势。[1]特色栏目与学科建设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校内学者在特色栏目发表的学术成果为栏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学校的学科建设也为学报开办原创性、前沿性的特色栏目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另一方面,特色栏目宣传推广校内学者的学术成果,帮助学者扩大在学界的影响力,同时还可提前介入学科规划和学者的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引领学术潮流的作用。特色栏目与学科建设实现良性互动,还有利于培养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族群,发现和扶持学术新人。[9]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北京学研究”栏目为例,其参加第一次名栏评选时落选,原因是有专家对北京学学科的建立提出质疑,对此,栏目坚持推出大量有关北京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对学校科研实力的展示和申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学校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同时,学校所属的北京学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为栏目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因此该栏目最终入选第二批名栏名单。②参见刘斌:《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北京学研究”栏目看北京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载于《北京学研究文集(上)》,2008年。
4.借助专家力量办刊,推行栏目主持人制度
《南京大学学报》开创了学报栏目主持人的先例。栏目主持人可以作为栏目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与责任编辑一起共同打造名栏。这一做法可以把专家学者与编辑的长处结合起来,与位居学术前沿的专家相比,学报的编辑在对前沿课题的把握、学术研究进展的了解以及在学术界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引入专家办栏并通过专家的引领可以打破编辑与学者的藩篱。能够担任栏目主持人的大多是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专家,其在组稿时,能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学术影响,组织到一些观点新颖、资料翔实、视角独特、论证有力的稿件,在体现其学科的专业性与前沿性的基础上凸显出栏目的特色与刊物的知名度,在审稿时,严把学术关,使栏目刊发的文章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刊模式,许多学报都推行了“栏目主持人”制度。如,“人类学研究”栏目,6年来先后聘请了36位有威望的人类学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每期制定一个专题,组稿224篇,为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鲜观点。其中有的栏目主持人甚至因此受到联合国的嘉奖,该学报也备受学界瞩目。此外,在主持人的引领下,编辑广交学者,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使得学报的特色栏目在学者中的影响迅速扩大,编辑的学术水平也得到提高,编辑与专家实现良性互动,争取好的稿源不再困难。[10]
5.培育强大的作者群,广泛吸纳优秀稿源
和期刊一样,作者和读者是栏目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而作者又是栏目生存的“源头活水”,高水平的作者群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了高质量的稿源,有较大影响力的作者群能提高栏目在学术领域的知名度,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建设名栏要注意作者群的培育,建立相应的作者库。一是要建立与栏目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构成的核心作者库,与他们建立长期稳定的、密切的联系,约请他们为栏目撰写稿件。二是要对栏目相关领域的文章进行分析,梳理出那些发文量大、质量高的作者,关注他们的科研进展,设置专题约写稿件,把他们及时纳入和扩充到作者库。三是要注重培养学术新人,要鼓励有学术潜力的年轻作者,在编辑的帮助和扶持下,给予其发表优秀论文的空间,使之成为作者库的后备力量。很多名栏都有自己专属的专家库和作者库。如,“北京学研究”栏目有着北京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构成的作者群;“人类学研究”栏目有中国社科院人类学研究所等内地、香港、台湾人类学研究所和高校人类学系以及美国和英国等国外高校的专家学者所构成的庞大作者群。
6.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要理顺学报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为学报编辑部确立一个科学的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工作定位,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在编校制度方面,要不断完善组稿、审稿、编校制度,实行专家和作者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坚持“以质发文”的原则,力争内容上保证稿件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公正性,形式上做到严格规范无差错。要制定合理的稿酬制度,对重点建设的栏目的文章要适当提高稿酬,鼓励作者积极投稿。要制定栏目建设实施方案,做到栏目建设有组织、有规划、有目的、有手段、有步骤。要完善岗位责任制,编辑部内部围绕名栏建设合理分工,相互协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哲学”栏目的做法是“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和严格的三审制度,按照选题新、观点新、内容新、材料新的‘四新’标准,层层把关,以保证学报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7]“青少年研究”栏目制定专门的稿酬制度,加大向青少年研究方面的文章的倾斜力度,对栏目所发表的文章给予较高稿酬;在校内的考核体系中,适度提高青少年研究类成果的“科研分值”;每年从“青少年研究”栏目上发表的文章中评选出3—5篇优秀论文作为“名栏中的名文”给予特别奖励;在教育部制定的评估体系出台之前,先行建立了一个试行的学报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每年召开一次评估会,邀请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对学报,特别是“青少年研究”专栏进行评估。[2]
7.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编辑人员学术和业务水平
编辑人员在栏目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编辑人员素质的高低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栏目质量和品位的高低。高校学报有着区别于其他学术期刊的自身规律和特点,栏目的特色和学科的特定性要求编辑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编辑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编辑学者化的要求在这里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编辑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才能把握学术前沿动态,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以专业的眼光来取舍稿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的前后两位执行主编都是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报鼓励编辑人员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或者去其他著名高校做人类学的访问学者,积极参加人类学方面的研讨会,这样编辑人员从事“人类学研究”栏目的工作就会得心应手,无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的这些做法是很值得提倡的。此外,目前许多学报都依托名栏来组织各类学术研讨会,一系列的策划、联络、组织工作都需要编辑去完成,这对编辑人员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编辑人员还要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学术活动的能力。
笔者参加了2013年8月22—25日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暨学术发展前沿报告会,来自全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界的超过300名学报同仁出席了会议。会上,进行了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发展之路专题研讨,七家学报的主编就特色栏目建设进行了交流,许多提法和做法都很有创意,即各个期刊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学校学科特色、人才优势、地缘地域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突出重点,举全校乃至全国之力,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同行专家来办栏目,确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栏目成为国际国内学术研究和交流的一个平台,研究成果服务社会,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建言献策,提供参考,从而扩大和提升刊物的学术影响、社会影响和美誉度。这些经验对其他学报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的主编将“女性与法律”栏目在研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女性与法律”栏目坚持以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法律,以法律推进和保障性别平等,围绕性别与法律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妇女法律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研究,力求在推动性别与法律研究的同时,促进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该栏目吸收了兄弟院校学报名栏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优秀栏目。栏目研究视角独特,对策性、应用性和时效性强,推动了学科建设,突出了学科特色。目前栏目的社会效益及评价较高,在推进性别与法律研究、推动性别与法律研究进入主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已成为妇女法学领域颇有影响的交流平台,成为国内外研究性别与法学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不可不读的专业性栏目。
名栏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学报界同仁们付出艰苦的努力。2013年10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三批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3]19号),开始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三批名栏建设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各学报积极参评,期待通过几年的名栏建设工作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1]吴成福.高校学报“名刊工程”和“名栏工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陆士桢.提升品位,打造品牌[EB/OL].http://xb.cyu.edu.cn/mkml/201112/t20111209_31875.html,2011-12-09.
[3]李克琴,张海英.名栏建设得失谈——以“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为个案[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马占寿.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相关问题的思考——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学·心理学”栏目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1,(12).
[5]徐绪卿,孟莉英.加强名栏建设,服务民办高等教育——写在本刊“民办高等教育”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之际[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2).
[6]李卫红.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刊工程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0-04-18.
[7]黄文,唐景莉.高校学报名栏是如何打造的[N].中国教育报,2005-04-11.
[8]廖智宏.立足学科优势,打造名栏名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研究”栏目创办15周年回顾[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4).
[9]艾小刚,吴卫东,等.名栏建设:地方高等院校打造特色学报的机遇与选择[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6).
[10]廖智宏.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与“栏目主持人”论[J].出版广角,2011,(8).
责任编辑:贾 春
Characteristics of Famous Column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Implication
QIN Fei
The development of famous column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the explor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project of developing brand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Journal.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famous columns in 2004, there are two sessions of evaluation work during which 37 famous columns were selected.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experiences of developing famous columns,finding that the practice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It has insisted on unique development bas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subjects,emphasized on quality,tried hard to involve excellent academic outcomes from all kinds of resources,encouraged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adher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inspirations from the practice are as the followings:the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famous column construction,increase investment and support in all respects,insist on correct political orientation, clarify the purpose and positioning of the column,keep close connection with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researches with the spirit of providing service,advocate‘column host’system with the strength of the experts,develop a strong group of authors to collect more excellent papers,establish regulation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and strengthen editors’teamwork building and improve the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the editors.
Journa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amous column construction;famous column characteristic;column innovation
10.3969/j.issn.1007-3698.2013.06.018
:2013-10-25
G237.5
:A
:1007-3698(2013)06-0105-06
秦飞,女,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编辑学、高等教育。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