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玲
(枣庄学院 图书馆,山东 枣庄 277160)
正史及官方资料是各高校图书机构主要的收藏对象,但地方文献是记录当地民族及地方知识的第一手资料,是了解与研究当地政治经济、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地方特色文献资料是形成当地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关键,也是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关键。开发地方文献,实质上是挖掘地方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并将其加工整理,及时、准确、完整地传递给广大使用者,以利于学科研究及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这个开发过程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高校图书馆在制定馆藏政策时,应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未来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现实情况,切实考虑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开发,注重地方特色发展,广采博收。力争系统、全面的收集到所需文献资料,使高校的学术研究、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能互相紧密联系。下文将从文献的收集、利用及科学管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当前高校图书馆对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多非常重视,并且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馆藏图书目的不明确、出现了为收集而收集的状况,“重收藏轻利用”文献开发及利用率低、收藏针对性不强、专业特色不鲜明、馆藏文献缺乏科学的管理、相关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文献的发展。各高校图书馆一般自建馆以来地方文献都有长期的积累,并进行了部分开发利用,但大都停留在编制馆藏地方文献书目索引、题录等基础层次,缺乏深层次开发研究,而地方文献的网络化建设则多处于起步阶段,并缺乏长期规划与具体措施,地方文献服务工作尚处于被动提供服务阶段,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地方文献在高校中的利用率不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各高校专业及办学特色不尽相同,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一些高校图书馆收集资料盲目追求大而全,对特色的小而精的地方文献有所忽略,并造成了一部分与学科无关的文献闲置浪费;(2)地方文献通常作为特藏保管,一般不对普通读者开放,加之一些地方内部资料需要保密,因此只能在特定的小范围读者中使用;(3)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文献,由于其语言(如藏语、蒙语等)的特殊性,也会影响到文献的在广大读者中的使用。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标准、范围及规范上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而且收集渠道不明确,尤其是在地方文献的开发整理利用上没有统一的分类和著录标准;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缺乏统一规范,无法顺利实现各高校网络间的互通互用,大大影响了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给广大使用者造成了诸多不便。
高校图书馆除了正常的采购方式,即利用现有正规出版渠道发布的各种书目订购地方文献,或全国性书展及专业书展采购外,还应根据地方文献的特殊性确定有效的采集计划和采集途径。下面针对地方文献的收集的特殊性总结出以下方法。
集中采购即采集人员根据采购计划,集中时间到地市、县乡等基层采购文献,主要是搜集非正式出版的资料、各种文献资料汇编,采集的主要部门是地市县级的文物古籍办、史志办、党史办、民委及科研机构等相关单位,结合馆藏和采集计划,突出重点,注意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文史资料、地方志、地方年鉴、统计资料等,不能漏购。
各地方文献具有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载体多样的特点,收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仅靠学校宣传和社会捐赠还远远不够,要主动上门拜访,掌握地方文献收集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各地区大都活跃着一大批扎根民间、潜心钻研地方文化的民间专业人士,他们因工作需要或因个人爱好,长期致力于挖掘、搜集、整理、修订本地方文献,手中掌握着一些地方文献精品,有的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藏书室。各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积极主动地与他们联系、联谊,宣传征集地方文献的目的与用途,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并对于他们为收集文献而付出的资金和心血应予以估价,支付一定的成本,对于无偿征集的孤本、善本等珍贵文献,应及时给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给予精神奖励,以便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由于地方文献内容十分丰富,一般囊括了文化、经济、民俗、宗教、历史、人物、政治等诸多方面,具有内容广、形式多的特性,对于正式出版的文献印刷品以及内部交流本、音像光盘、古籍、手稿本等,应尽量搜集齐全,以确保文献资料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地方文献是特定地域内的文献,这个特性就决定了首先要合理确定地域范围,既要收集本地区的文献,也要搜集与本地区相关的周边地区文献。收集过程中要本着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原则进行工作。地方文献较为庞杂,高校图书馆在收集文献前,必须根据本馆实际发展及学校专业发展需要制定采集计划,要体现专业的针对性,明确收集的目标与任务。
一是确定地方文献的收藏类型及范围。宏观上讲,将高校所处地区及临近地区纳入地方文献采集的地域范围;微观上说,要注重收集本土各民族各语种民间文本、地方方志、乡土志文献等针对本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资料,以形成自己的馆藏优势。
二是要确定文献学科范围。地方文献内容涉及面广,收集时要考虑本馆实际,结合学校学科建设特色确立收藏的学科范围。考虑服务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注重收藏的系统性和层级。地方民间文化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永恒的主题,所以相关资料应坚持常年广泛搜求;地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献搜藏力求系统全面,少有疏漏,以为时政学者、学术团队、地方决策机构提供全面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三是要确定采集地域范围,根据图书馆所处地域,立足本地本土采集文献,辐射周边地区。另外,对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地方文献、孤本、珍善本及影印本都应及时收集入藏,发现缺漏,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从而完整、系统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由于地方文献固有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又受到人力、财力等因素制约,全方位采集文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地方文献采集协作网,即在一定区域内明确各成员馆分工,确定各自的地方文献采集区域和重点,然后对所采集到的地方文献互通有无,横向与相邻的高校图书馆建立协作网,纵向与县市公共图书馆建立协作。要形成多流向多类型的地方文献的传递方式,要尽量采取“双向传递”,即信息提供者与利用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建立双向传递,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适时、有效和畅通。一是要与地方文献研究专家建立联系,及时为他们提供最新资料,也希望他们经常反馈信息给图书馆,包括学术活动、研究进展、民间收藏等。二是要加强馆际联系,互通有无,这是扩大地方文献资源收集的最经济的方式。三是与全国各地的同类文献院校图书馆之间加强联系,采取征集、交换、照相和复制等手段,对已有的珍贵民族文化文献,则增大复本量以便交换,达到区域或跨区域民族文献互通有无,资源共享。[1](P51~52)
数字化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通过数字化技术获取、存储、保护和提供信息与提供信息查询途径而被广泛认可的虚拟描述,而不论这些信息当初的出版形式如何。[2](P4)目前通过对地方文献作适当的整理并加以研究,变“死”为“活”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查询到所需信息,不仅面向全校师生,更要面向社会服务,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提供更便捷的学术服务。
地方文献馆藏信息网络化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便捷文献信息服务的前提。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可以加速信息网络的建设,实现国内各单位之间及国内与国外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3](P144)要实现馆藏信息的网络化,先要实现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应对地方文献馆藏信息进行数字加工,建立完整而规范的文献目录数据库,为系统管理地方文献创造条件。建立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时,要规范著录格式,采用统一的分类主题标引。文献信息数字化的关键是数字转化技术,尤其是对不同载体形式存贮的文献信息数字化,文献信息数字化可分别采用两种数字转化方式,一是对地方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纸质文献,还原成电子文字,然后再进行编辑、标引、排版等深加工,从而将大量的地方文献数字化,便于再次加工与深入处理。二是地方文献版本原态,应通过扫描、翻拍等方式,用图像作为存贮方式,并原版显示,在录入检索标引字段,从而达到高质高效地完成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数字化,真实地反映出地方文献的特色,让后人更全面的了解文献的真实性。
我国本土文献数字化起步较晚,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跟进最新进展,争取在一个高起点上推进数字化工作,各个高校之间应利用现有各种文献资料保障平台,加强项目协作,避免重复研究、重复建设造成无谓的浪费。总之,以网络资源形式存在的数字文献资源综合性强,并具备开放、广泛、及时等优点,是纸张文献所无法比拟的。[4](P133)另外在建设过程中要改变重硬件、轻软件,树立资源分享的观念,以开放的心态提供自有资源与大馆进行技术合作,共同开发软件与数据库。[5](P67)
在高校建设发展中,专业教学是永恒的主题。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建设,只有和本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互利双赢。通过团队合作,“传帮带”让馆员获得提升外,馆员的自主学习、培训以及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在工作中成长,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对一些能力较强的馆员,应定向重点专门培养,以利于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是成立地方文献信息中心。一些高校图书馆对馆藏特色重视不够,将收集到的地方文献都分散在部室,缺乏全面系统的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结合建立特色馆藏这一目标任务,成立专门的地方文献信息中心,集中所有馆藏地方文献加以统一管理规划。二是要建立健全文献管理制度。做到详细登录、合理排架、科学分类、定期检查整理等。三是确定专人管理。搜集整理地方文献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使高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达到学科化服务水准,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关键在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熟悉当地情况并对当地及地方文献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专业人员,这样才利于地方文献长期有序发展。
地方文献的完整保护是开发和利用的基础。由于其载体形式的多样性,也就注定了保护地方文献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作为专门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图书馆人员,提高文献保护意识至关重要,要充分认识到文献保护在社会发展和文化继承中的意义和作用,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一切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都必须把文献保护放在第一位。这些从民间搜集来的珍贵资料由于得不到妥善保护而被损毁,那将与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应努力创造条件更新文献收藏的环境设施,不断改善存放条件,针对载体的不同特点,分门别类地存放和排列;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保护技术,对于那些处于濒危状态的资源,包括手稿、印刷品和音像资料等,应及时通过扫描复制、缩微拍摄等技术加以保护,以便使这些文献能被长期利用,另外日常保护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防潮、防火、防盗、防蛀等方面,确保地方文献完好无损,使文化瑰宝完好地流传后世。
[1]巴淑荣.建立省级公共图书馆采购协作网络的构想[J].图书馆学刊,1991,(6).
[2]董慧.本体与数字图书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王世伟.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4]刁云梅.图书馆业务建设与学术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5]朱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之探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