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治强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舆情是民众在一定场域内对自己关心的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和意见交错的总和。①近年来,各种舆情研究机构和部门层出不穷,显示出社会各界对舆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舆论已发展到以网络舆情为主要表达形式阶段,社会舆论借助网络产生的舆情危机呈上升趋势出现。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发生几率高、爆发周期短、影响范围广、后果危害深、控制难度大等新特征。②某个突发事件一旦在网上曝光,就会迅速引起网民围观,局部性、个案性、偶然性的话题迅速演变为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尤其是涉及官员腐败、贫富差距、物价房价等敏感话题时,更容易引起铺天盖地的网络舆论声浪。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重要社会职能,自然也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高校舆情形成于秉承知识性和开放性理念的特殊环境,除了具备一般舆情的共性外,还具有反映客体多样化、传播渠道多样化、表现内容复杂化、影响辐射扩大化的特点。③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高,思想活跃,但还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影响,加上自身面临学业、就业、交友等压力,思想容易偏激。高校中报纸、广播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新兴媒体都很发达,使得高校舆情的爆发和传播都更加的迅猛,影响更加的广泛,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的稳定,甚至引发游行、集会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不但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也给高校带来巨大负面声誉影响。在面临舆情危机时,如何掌握话语权,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的发展态势,成为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话语权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学术界很多学者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话语权理论,如福柯将可以由制度、知识、理性造成的一种不同于国家、专政机构的权利称之为“话语权利”。他认为话语权是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我国学者张梅花将“话语权”理解为公民在公共空间传播思想观点的自由以及这种自由对他人产生控制的影响力。本文所谈“话语权”,不探讨其理论意义,仅从现实的角度,将其定义为说话的有效性,即谁说的话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引申开来,就是主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话语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④然而高校危机事件却也开始频频爆发,这些危机事件经过网络的传播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引发了人们对高校人才培养、日常管理等多方面的质疑,让众多高校苦不堪言。这些危机事件,有的是在校大学生的过激行为,如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加鑫事件;有的是高校教师师德滑坡事件,如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连生因学术造假被取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12年湖南高校职称评委开房收钱事件;有的是高校日常管理不当引发的负面事件,如2008年南开大学的别克门事件,2011年清华大学真维斯冠名风波。在这些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危机事件中,尽管某些社会舆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的、偏激的,辱骂、攻击高校相关部门,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社会对高校的不满和愤怒,让高校频频陷入舆情危机中。很多高校因为社会舆论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和引导,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观察当前涉及到高校的社会舆论,不管高校是否有理,社会舆论基本是一边倒地提出质疑,高校的话语权面临着严重挑战。如果任其发展,不仅将损害高校的形象,而且会给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带来较大影响,国家和社会也必将蒙受损失。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自身话语权建设,及时有效地掌握有关高校的舆论的话语权,切实加强对涉及自身的社会舆论的监控和引导,尽可能消除社会上负面舆论的消极后果,确保社会舆论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操纵,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以便于全面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高校舆情危机的产生,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与高校自身特殊属性有关,社会舆论的浮躁心态是导致高校舆情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攻坚时期,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正如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所言,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官员腐败、贫富差距、社会风气败坏、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让人日益困扰。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和思潮不断地冲击着高校校园,校园里学生和教师,早已不能安居象牙塔内不受外界干扰,他们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敏感和批判,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加猛烈和深刻,这让高校日常管理面临的风险前所未有。这是高校舆情危机产生的社会原因。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两大重要战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对科技创新的贡献是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的焦点。高校自1999年以来连续扩招,在校师生人数不断攀升,这在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很大压力。从个体层面来看,很多普通家庭尤其是众多的农民家庭,把接受高等教育看做是子女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人们对高校的关注和期望不言而喻。然而,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道德素质滑坡甚至违法犯罪,大学教师学术造假等现象让人们对高校的质疑越来越多,而高校在出现问题、面临质疑时候存在认识不到位,反映不够迅速,应对措施不当等现象,这也让危机越来越加剧。这是高校特殊的自身属性导致高校舆情危机频发的原因。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网络成为公众意见喷涌的最佳渠道。高校校园网在国内互联网发展中长期处于领头羊位置,众多高校的校园网建设非常完善,高校师生上网都非常方面,高校的BBS、QQ群等非常活跃,大学生对于校园里以及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反应很快,舆论多元化而且很分散,容易形成舆论危机。中国在过去控制社会舆论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政府等权力部门牢牢的控制着媒体,取得了话语垄断权。然而网络的出现让社会舆论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况,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规范,发言者基本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使得社会秩序显得有些混乱。同时,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很严重的感情色彩,容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当前社会舆论的浮躁心态是导致高校舆情危机频发的另一个原因。
对于高校来讲,舆情危机是一个中性事件,危机带来冲突和不稳定的同时,也带来了发现自身深层次问题的机会。倘若处理得当,将有效解决问题并提升高校的日常管理能力。而处理舆情危机的关键在于,高校必须主动加强自身的话语权建设,在充分保证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使自己的信息发布在社会舆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得到尽可能多的认可,如此才能消除分歧,凝聚力量,广泛团结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
高校要牢牢掌握新闻宣传的主动权,牢牢掌握社会舆论话语权,及时、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为和谐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高校要发挥传统媒体、权威媒体的优势,把高校自身好的管理经验和做法主动向外推介和宣传,把高校内部出现的先进典型向外推介和宣传。要注意掌握、运用微博、博客、社交网站等新兴的网络舆论工具,凭借有效的舆论信息平台,全方面、多渠道的发布正确信息,做好社会舆论导向工作,防止不明真相者被社会舆论误导。要提高教职员工,尤其是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技巧。当高校发生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时,要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处置,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媒体合作而非对抗,及时地引导社会舆论,为高校顺利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舆情研究部门要负责高校舆情的监测、收集、分析研判工作,其作用在于超前预测、提前反馈、及时布置、防患与未然,打好舆论宣传的主动仗。舆情研究部门可以设在学校宣传部门,也可以单独设置,配备专门人员负责。舆情研究部门要定期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主动收集学生、教师关于学校管理和建设的合理建议,对反应的问题及时反馈,做到未雨绸缪,将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学校的稳定发展。舆情研究部门要在校园网等学校媒体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师生被错误思想所误导。在面对舆情危机时,舆情研究部门要能第一时间收集并分析研判舆情,为学校正确做出应对措施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对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错误报道和评论要及时给与回复,以普通网民身份在相关网站论坛上发表倾向性的意见和看法,在还原事情真相的同时,引导网民理智做出判断,积极维护学校的声誉,提升学校形象和影响力。总之,舆情的监测、收集是分析研判的前提,而分析研判所得出的结论是高校制定应对策略的基础。高校要充分挖掘舆情研究部门的作用,将舆情研究部门发展成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公共服务部门。
2010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通知,明确要求“进一步健全高校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高校信息公开的主动性、权威性”。⑤然而很多高校因为人员、经费等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这一制度。信息的及时披露有时比工作本身更为重要。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集中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一致对外,对事件的真相进行公布,对事件原因做出权威的解释,用真实的声音引导片面、错误的信息,可以避免事态及信息的失控。发言人制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个策略:要讲真话,不能为了推卸责任而造假;要敢承担,属于学校责任的,要主动道歉并改正;要保持发言口径前后一致,否则会降低公信力;要善用“第三者”意见,如请出相关专家等权威人士点评等。
注释:
① 张鹏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09(3).
②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引导策略研究[J].理论导刊,2012(1).
③ 肖建昌,张义明,陈燕.高校舆情引导机制探析[J].新闻知识,2010(10).
④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⑤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施行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通知.教办厅函[2010]44号.
[1]张梅花.论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控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汪国培.全球化条件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新审视和建设[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3]宁荣生.谁掌握了网络时代的话语权[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4]李伟东.学生危机事件情景下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