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政
(辽宁省沈阳市中医院,沈阳110000)
耳鸣耳聋与心的关系探析
赵 政
(辽宁省沈阳市中医院,沈阳110000)
耳鸣耳聋的病因病机多以肾、肝、胆等脏腑论治,通过对心的生理功能和经络联系并结合临床,探讨耳鸣耳聋的与心之间的辨证关系,为耳鸣耳聋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耳聋;耳鸣;心
耳鸣耳聋是常见病,尤其在老年患者中,2007年于丽玫[1]等对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流行病数据分析,推算出全国听力残疾者共2045.41万,如果统计耳鸣患者结果可能更多。目前临床治疗多以虚(肾虚和脾虚)和热邪(肝胆火盛和风热之邪以及痰热)为主要病因治疗。但耳鸣耳聋还有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针灸甲乙经·五脏五官》中说:“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窍于耳”。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也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于心……”可见心与耳的密切联系,从以下方面理解这种关系。
心能行血,所行之血也上行于耳,濡养耳窍,在《灵枢·口问》中就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记载。现代研究[2]也表明突聋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度异常(血流减低、血管痉挛、血流速度异常和/或伴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可见突聋的发生与内耳血流速度减低、供血不足有关。而血液正常运行正是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必要条件。《灵
枢·口问》中还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心能行血,血能载气,上气不足则脑髓失于濡养,而出现耳鸣耳聋,在临床上颈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持续耳鸣,对颈动脉加压后耳鸣消失,和高血压引起的双侧高调耳鸣也属于这类范畴,应从心行血即主血主脉的功能论治。在中药治疗中以补气行血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川芎,丹参等。在针灸治疗中也经常采用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此三穴在局部解剖上靠近颞浅动脉,通过刺激可增加局部供血,以改善症状,特别是那种因肝郁气滞等情绪失常而导致的突发性耳鸣耳聋或耳部胀闷不适。
心藏神,为神明之主,五志过及均能损失心神,故《类经》云“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在病理变化看,《古今医统·耳病》中这样说:“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血亏耗必致耳鸣耳聋”。是由情志暗耗心血所致耳鸣耳聋。此外五志过及而化火导致心火上炎也能出现耳鸣耳聋,如《医学正传·耳病》中说:“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可见五志改变也可出现此类疾病。另外心所藏的神还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些在耳鸣耳聋病中也体现,在临床中耳鸣患者[3]还可出现心理(尤其是情绪方面)的改变,在影响患者的注意力,并出现一些焦虑、抑郁状态,这些状态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而加重病情。如能在临床中应强调调治心神也能体现出中医既病防变的治疗理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心理压力的加大,临床上也出现了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引起的癔病性聋,尽管其耳聋以主观为主,但在临床辨证中也是值得注意的,王氏[4]等常采取心理治疗和抗抑郁焦虑的干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也和心藏神的功能密不可分。故出现癔病性聋这时治疗应该注意从心藏神的角度调治。此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尽管脑为奇恒之府,而脑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心主神明功能中。故调治心神也是治疗本病的一种治法。在临床中心火上炎患者应加用栀子,竹叶等降心火之物,以祛其邪。如有心神不宁的患者多以茯苓,石菖蒲,酸枣仁等以安神定志,这样也能缓解以前情绪改变,为治疗提供便利,在久病后,情志暗耗心血患者中可增加补益气血之品。如归脾汤之类。针灸治疗时,很据不同病情注重远部取穴,心火上炎患者可采用神门或内关等穴以治疗,久病心血暗耗者可加用心俞,脾俞等。
从经络联系看,心的络脉会于耳中,如《素问·缪刺论》中说:“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另外与心经相表里的小肠经也“却入耳中”,经络的联系的可以丰富对耳鸣耳聋的治疗,如进行针灸等治疗时,为穴位选择提供依据。
总之,耳鸣耳聋是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在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其他症状体征进行综合辨证,而选择活血,调神,解郁,降心火等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理念,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1]于丽玫,孙喜斌,魏志云,等.全国老年听力残疾人群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3):182-184.
[2]唐德萍,唐德斌,朱秋梅,等.突发性耳聋的脑血流动力学研究[J].广西医学,2012,34(8):987-988.
[3]黎志成,古若雷,曾祥丽.耳鸣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179-1185.
[4]王洪田,冯杰,翟所强,等.癔病性耳鸣耳聋的治疗[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16(2):106-108.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1.088
1672-2779(2013)-11-0130-02
��张文娟
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