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莉萍 本刊记者 施京京
初见杨晓钢,你很难想像眼前这个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就是湖州市质量技术监督稽查支队特种设备大队大队长,但就是这位貌不惊人的小伙子,在从业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不平常的成绩。2010年,他获得湖州市质监系统执法打假比武知识竞赛二等奖、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竞赛一等奖,2012年底被浙江省局授予执法打假办案能手称号,后经现场考核被质检总局授予“2012年度全国质检执法打假办案能手”荣誉称号。而在成绩背后,是艰苦磨练后的经验累积,是摸爬滚打中的锤炼进步。
2009年7月,杨晓钢来到湖州市局监督稽查支队工作,成为一名一线执法人员。面对近乎纷繁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体系,他努力地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而在一线执法实务方面,领导也特地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前辈带领指导。通过积极参与建材、食品、木业等行业的现场执法,杨晓钢不断提高着自身业务水平。
2010年1月22日,凌晨三四点的天气异常寒冷,当某工业气体充装站的人员像往常一样打开厂房门,准备运送连夜非法充装完成的气瓶时,只见两辆质监执法车挡住了门口——他们被蹲守在此一个多小时的质监执法人员逮个正着。
杨晓钢与同事此时顾不上凛冽的寒风,径直走进灯火通明的充装站,看到工人们正在充装、搬运。在院子的空地上,停着七辆运输车,一些工人正在进行装车,准备把充好的气瓶运走。杨晓钢他们在出示证件后对充装站进行了彻底检查,由于天黑视线不好,他们只能用应急灯照着一一核实,100余只气瓶,光检查核实就花了一个多小时……顾不上冻得僵硬的双手,他们立即依法对45只超出定检周期的气瓶及2个充装排现场进行了封存,完整地保护了现场。随后赶来的充装站经营者,在铁的事实面前对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这次黑夜突击检查事件,让刚到稽查战线的杨晓钢深刻地意识到一名基层执法人员工作的艰辛,但他坚信,困难往往会向勇敢的挑战者低头。
俗话说:隔行隔座山。虽同在一个单位,但稽查工作与业务处室的工作、哪怕具体到同一业务范畴,其间的差别也是显著的。一开始负责稽查执法的那段时间,杨晓钢还只是一名质监新兵、一线执法新手,在特种设备领域亦尚未有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的理解,对特种设备的全过程监管、行政执法如何有机地融合于其中也没有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洞见。面对蜂拥而至的特种设备行政案件,他很想在新岗位上做出成绩,磕磕碰碰接手了一些案件,和相对人的沟通最后发展到针尖麦芒对立状态的也不在少数。尽管案件到最后都得到了解决,但过程崎岖,当时他最想做的,就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查处违法行为的方法。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每次队里的前辈进行现场调查抑或案卷调查,他总是拿着本子,不厌其烦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他主动虚心地向法制人员和办案高手请教。每了结一个案件,他都要把经验、教训和启示写成一份笔记和体会。经过日积月累,他的办案技巧不断提高,成了小有名气的办案行家里手。在他看来,特种设备量大面广,是单位运作的动力“心脏”,但基层安全监察人员配备不足等因素又使得特种设备案件案源纷繁复杂、设备查封难度高、各方利益关系错综交缠。所以,特种设备案件的处理首先必须避免执法趋利,应以设备隐患的消除为底线,杜绝一罚了事而忽略闭环处理;其次应贯彻源头执法、教育处罚并重的原则,重点打击特种设备生产领域的违法行为,而非在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层面陷于可能的“法不责众”窘境;同时,应在内与业务处室检验机构沟通,形成合力,将一些轻微问题消除于检验监察阶段,动辄隐患抄告极易造成稽查人员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在外可积极争取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在涉及区域问题、行业问题的执法中解决行政执法力偏软这个普遍性问题;最后还应针对具体案情争取上级相关部门诸如发证机关的指导协助,给案件的顺利办结提供抓手。
几年下来,杨晓钢在特种设备“打非治违”、气瓶充装行业规范整治、液化石油气钢瓶报废置换工作及特种设备事故后续处理等方面中做了许多工作。2009年至今,他承办案件100余件,案件100%闭环处理,成为特种设备案件的办案能手,为湖州市特种设备安全态势的持续平稳贡献了一份力量。
除了特种设备“主业”外,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的帮提合作下,杨晓钢也经常参与其余各类行政执法案件的办理,尤其是2011年参与办理的一起曝光于网络论坛、社会影响较大的某外资食品公司使用超出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案,成为辖区内近几年来食品类案件的典型。
众所周知,稽查工作难度较大,阻挠执法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诬告中伤、散布谣言、加以威胁。作为一名年轻的大队长,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杨晓钢没有胆怯退缩,在勇于面对各种不利情形的同时,他总是能够分析具体情况相应做出应对。
对于一般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出于经济利益考量而忽视法规规范的情况,他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及特种设备潜在的危险性进行宣传讲解,消除当事人的抵触情绪和消极态度,确保使用单位能够经责令在一定期限内予以改正。在这类情况下,他深知,一味揪着量大面广的使用单位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战线铺得过长,只会令执法人员疲于应对,个案处理周期较长也容易使设备隐患变成具体办案人员无法承受之重,不如引导当事人将有限的资金花在隐患及时整改这个刀口上。而对于少数屡教不改、无理取闹、态度蛮横的当事人,以及一些容易导致群体性隐患的突发事件,他会选择借助各级政府及兄弟单位的力量,果断采取强制措施彻底消除隐患,同时做好新闻媒体的曝光工作,以期达到警示宣传效果。
在一次对某厂非法使用应报废锅炉的检查中,执法人员已经三次上门做工作,但该厂负责人拒不提供任何资料,拒绝在现场笔录上签字,态度蛮横无理,对执法人员恶语相加、横加指责,执法人员甚至一度被他们推搡到厂门外面,现场检查被迫中断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杨晓钢没有冲动、也没有退却,他一方面据理力争,一方面及时将情况汇报给单位领导,最终联合了公安、当地政府、新闻媒体的力量,组织人员对该厂非法使用的锅炉进行了强制拆除,并对联合执法现场进行了媒体曝光。
2011年,由于“螺丝瓶”强制报废制度的陆续铺开,各地出现了一批将液化气钢瓶私自回收报废的违法活动,若任其进行不加处置,可能还会滋生报废瓶私自翻新等更严重的违法行为。杨晓钢意识到,这个问题轻则会对私自从事回收报废作业的人员造成人身伤害,重则可能会使报废气瓶改头换面回流到千家万户。在这年最为炎热的几个月里,他频繁奔波于私自运输报废瓶车辆出没的路段和辖区内有可能私自回收报废气瓶的废品收购场,借助路政、公安、建设等各部门的力量,克服了相对人不理解不配合的不利因素,从而通过对那些“三不管”场所的集中执法,查处没收了一大批私自回收处理的报废液化气钢瓶,大大促进了气瓶检验机构正规回收报废工作的开展。
对于特种设备生产环节的违法行为,杨晓钢深深体会到质监“源头执法”对于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性能、产品质量的重要性。2012年底,执法人员接到关于某特种设备制造单位的举报,在前期的了解摸底之后,杨晓钢敏锐地察觉到该企业可能存在超范围生产特种设备的嫌疑。他一边联系设备买受单位进行调查,到设备实际安装地点进行现场查验,掌握固定了大量的第一手证据材料,一边请教处室及检验机构的行业专家,对该企业可能的各种辩解说辞有针对性地翻阅了大量法规规范。案情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之后,方才对该企业进行现场检查、提取证据及展开调查。
果然,这家企业一开始以各种理由不提供相关见证资料,同时以制造许可增项申请为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在原原本本记录下企业陈述并经其签字确认后,杨晓钢亮出了先前固定好的种种证据,并就增项许可的流程、时间点等细节和企业进行了核实,最后企业负责人马脚频出无法自圆其说,坦承了超出许可范围进行特种设备生产的违法行为。
在短短几年的执法过程中,杨晓钢曾仅仅因为需要现场查封设备而遭受过当事人的言语挑衅威胁,也曾领略过一些当事人暗通款曲的尝试,但他总是牢记自己的职责和坚持,在种种崎岖障碍面前以相应的态度和身段一一予以应对瓦解。在他心目中,执法打假之路任重道远,而磨砺锤炼后才能绽放光芒。